分享

关于“荣公”与“萦公”的源流辨析之我见

 369蓝田书院 2016-07-22

  黄烨,江西临川人,瑕公后裔,《江西黄氏通史》第六辑——临川黄氏部分副主编。自2003年开始受黄绍正老师(江西黄氏文化研究会委员,《江西黄氏通史》第二、六辑临川部分主编)的启蒙、传授与熏陶,开始接触本地家谱。多年来与黄绍正老师参与了《江西黄氏通史》第二、六辑——临川部分的上村入户调查取证、编稿和校对工作,走过临川十多个乡镇的五十多个黄氏村组,接触临川黄氏家谱八十余部。2006年10月参加邵武峭山公祠重修开光祭祖庆典;2010年3月赴丰城瑕公故里进行调研,十年来通过个人不断努力,收集和积累较丰富的文字和影像资料,自主完成了《临川区域江夏黄氏播衍情况表》和《丰城瑕公世系临川区域始祖开基情况表》。


个人观点:

  1、辨析时必须引用有明确记载的历史资料(如官方历史资料、地方志等);

  2、当从历史资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时,则可启用家谱资料作辅佐。在引用的家谱资料时,一是愈是时代愈早的则可信度越高,更可靠;二是愈接近辨析对象的故地的家谱资料则更可信;三是辨析对象的家谱源流修谱作序人,在历史上有地位,愈有名的,则可信度更高;四是有历史上名人对此曾经直接辨析过则亦可佐证,因为他们接触到的资料更多,视野更广,故更可信。

  3、采用家谱资料佐证时,应谨慎和摒弃的是:受区域不通、历史资料和信息交流限制的影响,大多数家谱的源流总序多是模糊不清,只要是黄姓有影响或传说中名人,不管是否为族人,均收录到自已的源流总序中来,或直接列入自己的族源中人,以显示本族黄氏的高贵,多有高攀和炫耀之嫌,当然明清以前修谱很严谨,民国以后则就不那么严谨了。所以在引用家谱资料佐证时,最好是有明清以前的,则最有说服力。


辨析主题:

  1、“荣公”为盱江黄氏黄孟僯第四代黄省和之子——黄荣。

  2、“萦公”为浙江金华黄苾第十四代黄亿之子——黄萦。


据引资料:

  1、《江西黄氏通史》第一、二、六辑

  2、《黄姓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

  3、江西《临川稼溪黄姓族谱》(清)黄维翰敬撰《孟僯非诸族之始祖》

  4、江西丰城《黄氏大成族谱》(1988年孟冬重修)



  据湖南金铿《黄氏支谱》进文坊重修族谱序:“……自榮公居婺州之华,授黄旌白钺而封王,因郡名焉。传至瑕公,为丰城沇江一世祖,即祖榮公之孙,保義之曾孙也……”。

  又据江西《丰城沇江大畲尚书古第族派小引》(1988年孟冬重修):“古者大家著姓……吾家本金华始祖保义公照穆秩然……”。

  而本人磨下黄氏家谱据载:磨下黄氏,源于唐大中二年(849年)自秀州而迁徙金华六世孙长名洪次名浩之长子曰瑕公遭唐末兵乱迁徙居丰城沇江,子仁公职受宋参写嘉熙三年(1240年)镇治抚州遂卜居临川白浒窑立籍十五都乃瑕公之后代。 保义公由江夏居婺州之金华,六传而有必皆公,由秀州迁居豫章洗马池,生子二,长子曰洪,次子曰浩,浩公生子三,琛、 璞二子同居广信之弋阳,玘居分宁之双井。洪公生子三,长瑕、琬、珍,而我祖瑕公居丰城沇江。

  据《江西黄氏通史第二辑》附录“关于金华黄氏的起源另有说法”一文,有两种说法:一是金华黄氏始祖是盱江黄氏黄孟僯的后裔黄省和(字保义)先从秀州崇德迁到金华;二是金华黄氏是邵武黄氏的后裔,因为他们的共祖黄洪、黄浩都是 邵武黄氏始祖黄膺的后裔。作者申明:存在上述两种看法史料不足,可能性较小,可留考证。本通史是以临川黄氏各村支宗谱记载为依据,照原如实刊出,如与全国全省其他省份地区有异,可以保留,待后考证。

  现只列举代表,说明有不少家谱都说到保义公生子荣公,但只要有保义公则名下生子均为“荣”公,而非“萦”公。

  但在江西南城盱江黄氏家谱记载:黄翰的次子黄省和,字保义,又字仁甫,生于公元796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官任秀州崇德县令,后升至节度使、封万户侯,生子黄荣。他的这一支家族,又于五代时期因避乱从盱江徙居浙江金华府,构成金华黄氏的一支。

  这里我想介绍一下南城盱江黄孟僯,因为他也是在江南极尽影响的一支。黄孟僯,字德崇,一字广成,生于唐高宗仪凤丙子(676年)二月十五,原籍江夏安陆(今湖北武昌一带)。他是江夏黄香的第16代孙。唐玄宗天宝丙戍年(746年),黄孟僯以70岁的高龄中进士,官任西台御史之职。不久,他奉命南巡江南临汝府,在巡视途中病于盱江,后就近而葬,夫人李氏,后也合葬在此,即盱江麻姑山。为了守护祖先的坟陵,黄孟僯的子孙没有再回到江夏故地,却留居落籍在盱江,后来便形成有名的盱江黄氏。

  盱江黄氏发展到第四代黄省谕兄弟三人时,家族大昌,各有功名,但宗族也开始分枝。

  黄翰长子黄省谕,字保仁,唐宪宗时(806-820年)进士,官居御史大夫之职。省谕夫人吴氏,生五子:羽衣、裘、表、裹、衰。兄弟五人,支分数派,黄衰和黄裘兄弟二人,徙居茅山。黄表一支,家族最旺。黄表,字宗远,排行老二,居盱江。

  黄翰第三子黄省居,字保信,唐宪宗时官任淮南转运判官,妻李氏,生二子:宝、贾。长子黄宝,字子珍,初任仆射之职,后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他的后裔,又分居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余江县),成为今日江西安仁黄氏始祖。黄省居次子黄贾,也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娶妻刘氏,又生三位公子。老二黄陈,后裔徙居河南陈州(今河南淮阳县);老三黄陵,迁至江西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市)发迹;老大黄卖,则与妻张氏携3个儿子黄伯、黄住、 黄任一起迁徙到福建邵武灵槎故城开基立业。这是盱江黄氏入闽的又一重要分支。

  2009年有一次出差到过金溪,我曾就此事到过金溪枫林黄姓村落,了解到在他们的家谱中,并未详细记载保义公以及荣公在金华的子孙后代,而在南城盱江黄氏家谱中,则记载省谕(字保仁)、省居(字保信)的子孙后代则极尽详细,在他们的家谱中均没有谈及到保义公有个“萦”公,以及极尽繁荣的洪、浩公世系。南城与临川毗邻,与丰城也并不遥远,这么有影响的家族均没有去寻根问祖,在当时极尽推崇家族荣耀的年代,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去做呢?答案只有一个,盱江黄氏保义公之子并不是我们丰城黄氏族祖。

  而远在几百公里以外的福建禾坪的峭山公,则待遇迥然不同,无论是临川区域内的丰城黄氏,或是分宁黄氏,还是盱江黄氏的后裔,倒是均把峭公作为自己同族同根先人进行传颂。在我们临川黄氏家族中,或多或少都有记载黄峭山的,都以峭山公的二十一个儿子的大家族而倍感自豪,在临川几乎所有的黄氏老辈一代均认为自己出自邵武禾坪,尽管自己家谱中明确记载不是峭山的直系后代,至今仍是这样认为,一直口传保留到现在。

  我在2007年开始,对所有去过的临川区域内的丰城源流的黄村进行过调查和访问,但从来没有人说出自已与南城盱江孟僯公或保义公或荣公有族祖渊源。长者们都对保义公等都是非常陌生,均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果是我们的丰城黄氏族源,会成今天这个局面吗?

  而晚清进士黄维翰,早在临川《稼溪黄氏族谱》第八修中曾特别撰文明确指出:孟僯非诸族之始祖。据江西临川秋溪(现连城舍头村)旧谱记载,唐大司徒黄碣之子冠七子黄孟僯,湖广安陆州人,唐开元丙辰进士,仕至西台御史,奉命巡临汝,卒于盱江,子孙因家焉,其子瑶华、孙翰,翰生三子,长御史大夫省谕,次子崇德令省和,幼转运史省居。省谕生表,任抚州兵马节度使。七世孙宗材、宗相,宗相之支为徐坊(崇岗乡)所自始。省和生萦,萦生洪与浩,洪之子瑕徙洪州丰城之沇江,为稼溪、上城、罗田、黄鹤轩、聆水坑所始。浩之孙瞻徙洪州分宁之双井,宋太史庭坚是其后裔也,自孟僯至宗相,十一世至丰城沇江之始祖,瑕公七世至双井之始祖为八世。

  临川湖西族谱同出行沇江七世祖为滕公,其下为士全为正色、为保义、为梁、为洪、为瑕,却无孟僯名。自滕至梁五世名,俱与稼溪旧谱不合。又一谱亦言,出自沇江瑕公之七世为映魁至保义,凡四世名讳,俱与稼溪旧谱不合。

  临川官田族谱,孟僯公以下,与稼溪旧谱同,惟孟僯为监察御史,里行名滔字文江者之孙恂为之子与旧谱异。

  双井文节公庭坚叔父给事行状叙其先世至六世祖赡公而止,无孟僯名,又为黄育字说言,同出于婺州之黄田七世以上先其谱,亦不言,赡公以上无所谓孟僯其人也。

  综观以上诸说,其无孟僯名在,姑不具论,就其所具于两谱在论之。一言五司徒碣之孙,一言为御史滔之孙与滔有传,皆唐季有闽人,而孟僯为两公之孙,生于二百余年之前,为唐开元进士,有是理乎,文节公生宋盛时,自言七世以上失其谱,且不及孟僯名则孟僯纵有其人,而非我诸氏诸族所托始周无疑。

  而据《黄氏史话》“江夏主要分支金华黄氏千枝竞发”一节中指出:据源远堂五族总谱、陡壹谱、聚斯堂谱、上虞西门谱等记载,黄峒景先生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并参考其他正史地方志资料,将金华黄氏分支情况列表如下: 

  浦阳黄氏 始迁祖黄苾,江夏九世黄积之子,自江夏迁婺(即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

  丰城黄氏 始迁祖黄瑕,江夏二十六世、浦阳十七世黄洪之子, 自金华浦阳迁江西丰城沇江。

  浦阳黄氏主宗苾公传到十五世黄亿时,步入了金华黄氏空前繁荣的阶段,亿公长子黄萦,字天锡,又字吉夫,号文纶,唐文宗大和已酉年任右仆射,知政事。当全族离浦阳时,他随父迁崇德。待战事平息,社会安定后,他独自一人回到老家浦阳,继承祖业。去世后葬于浦阳黄家墩,被尊为金华黄氏五大族的共祖。

  《黄氏五族总谱》戈阳黄氏总谱序:“……传十六世而至縈公……”。又据《黄氏五族总谱》浦江黄氏宗谱序:“……以为縈府君由浦阳而迁于秀州之崇德……”。均出自浙江金华萦公族源本地,愈接近辨析对象的故地的家谱资料则更可信。《黄氏史话》一书,也是参考源远堂五族总谱、陡壹谱、聚斯堂谱、上虞西门谱等记载,并参考其他正史地方志资料,经过正规渠道出版发行和专家认可的世系,值得肯定,不容怀疑。

  而湖南长沙等地的黃氏家族源流,均为迁居地,离开金华、丰城时代均较久远,也都出自于二传或三传之后的产物,或引或摘,均不能作为正本清源的佐证;而近代出版或新修的丰城联谱,或多或少都带有个人因素而左右联谱的根本。诸如此类,在《宋代碑刻见证丰城科举辉煌》一文中就有故事可以佐证。

  一通刻於淳祐十年(1250)的《有宋金华可新墓记》碑刻就记载,“豫章豐城沇江黃氏,上世自婺之金華徙家,一居雙井,一居沇江。雙井太史以文章名天下,而沇江之族亦以儒學顯。自朝議府君得禮擢元祐進士,厥後接武科第者十有三人:吏部郎官次山爲政和釋褐第一,禮部尚書疇若爲嘉定名法從。其餘政事、文學,皆燁然有聞於世。宦學之盛,兩族蓋炳乎相輝”。就是说,當時從金華遷到江西的兩兄弟後裔,修水雙井黃氏出了黃庭堅家族,豐城沇江黃氏出了黃得禮家族,兩族從宦、學來說是可以相提並論的。由於黃庭堅名震天下,甚至豐城黃氏有時也會故意忽略他們是同時遷贛,豐城一支是先到南昌杏花村,再遷沇江的事實,而說成是從雙井遷來(不僅沇江黃氏這樣說,豐城更早的、幾乎已經土著化的秀市銅瑞坪、喬坑等地黃姓後來也故意模糊族源,甚至主動放棄原有世係而向雙井黃氏靠攏。如刻於嘉定十七年即1224年的《有宋黃德之墓誌銘》中就說“家本雙井,五季間徙豐城縣治之南,所謂黃家湖者,居三世又徙於會昌鄉之井門”。)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碑刻記載的一些有趣史實,因爲陸續出土的宋元碑刻恰恰對此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综上所述,荣公和萦公,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代表人物,均各自有序源出,并非同一人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