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有感于心,更要巧记于形

 木头1018 2016-07-22
2016-07-16 23:29:51   来自: 惊蛰小白 (新书名字太长,这里太小写不下)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评论 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 5

我读一本书,一般也是有套路的。
先随手翻一翻,看看目录,了解这本书的结构,然后手边放一支笔,一张书签,开始看。
这样基础的阅读习惯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养成的。我以前看书,从头至尾完整读完便罢,至多写了两句小结,时间一长,便记不太清书里的内容了。后来逐渐在豆瓣上写书评,发觉靠过去读书的模式来写书评实在太累。一本书只是简单通读一遍,很难针对书里的内容写出什么评价来,于是只好回过去再读,试着把好的内容标注出来,以备后用。
书评写得多了,也就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窍门。

我读书的速度谈不上多快,倒也确实不慢,因为如果遇上我看不懂或看不下去的内容,我一般会先把书搁置,换一本书。喜欢的书,会舍不得折角、划线、写备注,所以用准备好的便利贴,遇见喜欢的部分就贴一张,再记下自己读这段文字时的感受,简直比书签还好用。

可是看了奥野宣之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我才知道我自己的那点雕虫小技,早就是人家总结归纳好的经验之谈。
如果我能早些接触到这本书,或许也不用花太多时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了。这本书系统地从教我们在笔记本上列书单开始,介绍了如何选书购书,又如何通过笔记提升阅读的效率,放大一本书对我们产生的影响。这不是一本案例分析,它是大量使用技巧的整理和归纳,方便我们随时挑几个合适自己风格的技巧先用起来。

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介绍的很多方法,是我实践过,并且行之有效的东西,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较多共鸣。我个人最推荐的部分,是书中的第三章《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我自己是很喜欢摘抄和记录灵感的,只要是我手边的手记、手账、笔记本,都没有幸免。“把灵感记录在纸上,让思考书面化,让灵感脱离之前的抽象状态,会更容易将其理解消化,也能促使你把灵感用作创意材料,想用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
我的各种手记、手账、摘抄
我的各种手记、手账、摘抄

去年去上海,在大众书局和朋友约了见面。等她的一个多小时里,我点了杯拿铁,挑了一本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来读。咖啡还没喝完,我就急吼吼地给朋友打电话,让她在路边小店随便给我买一本小本子带过来。
她以为我有什么急事,风风火火赶过来:你要本子做什么?加班要用?
我说:有几段话写的太好了,不把它抄下来,我心里难受。
她:宝宝你赢了。

读书和摘抄,就是这么有意思的事情,两件事有时候就是一件事。就像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一开始就提到的,“这种亲手写下摘抄和读后感的过程也绝不是简单的‘流水账式操作’,写完就可以扔掉了。这些宝贵的内容,正是将来总有一天你能用到的知识储备。”

摘抄和第一时间的阅读感受,会成为日后我对这本书的印象,也对我后面的写作、策划有助益,比如写文章联想到某本书里读过的一段话,如果想要引用,直接翻下笔记本就知道原文是怎么说的了。

像我这样总是需要写书评的人来说,摘抄和笔记就更重要了。哪些内容是打动我的,哪些内容引发了我的思考,又有哪些内容是我可以引用的……等我把书读完,回头整理这些内容的时候,一篇书评自然而然已经有了雏形。而书评的写作,又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一本书的印象。
写书评的流程草稿
写书评的流程草稿

“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多。”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的内容,把单纯的“囫囵吞书”变为通过笔记图书法,让眼、手、心、脑联合发挥作用的过程,在每一个环节都强化了我们对某本书的印象,使得我们对阅读过的内容记忆更深。

有感于心,巧记于形。
对读书有更多要求的小伙伴不妨备一本笔记本,试着让阅读体验更有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