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人生起点到底怎么样,父母可以给于什么

 格物方可致知 2016-07-22

关于起点

不知道最早是谁说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后来就有了对于这句话的无数争论。可是,人的一生真的没有起跑线吗?我们做父母的难道不是给了孩子一个人生的起点吗?

凡事总是有一个开始。而一个好的开始真的很重要。你的过去一直隐在你的现在里,在未来你也不能抹杀你的过去。作为父母,不管我们在孩子最初的几年给的是阳光还是阴霾,童年的记忆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要不成为他一生的力量源泉,要不成为他一生的童年创伤。

所以,当我们陪伴我们孩子的那些年,那短暂的数年,我们要清楚孩子终归要自己去过他们的人生,终归要自己面对我们未知的将来。把孩子的一生放在心上,也许可以提醒我们自己不要太短视,而要在孩子生命的开始给予他们建立幸福一生的基础。

父母所给的感觉伴随一生

我们且来看王朔所写的《致女儿书》中的一篇《关于爷爷奶奶》,讲的是王朔自己的父母。他在开篇这样写着: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作为父母,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最后和自己变成这样的关系,即便这样的孩子成为全国著名的作家,有名有利,光宗耀祖。更让我难过的是,这样的孩子长大也失却了爱与幸福的能力,即便他收获了世俗的成功。

王朔父母都是军人,所以他在一岁半就被送到了保育院,2到4个礼拜才回家一次,一直到10岁才回到家,但是仍然是和哥哥脖子上挂钥匙吃食堂。直到初中父母才真正回到家和孩子在一起。

这让王朔小时候曾经认为孩子是国家生的,而不知道爸爸妈妈这回事,也无法记清楚父亲的长相。

而父亲所使用的暴力教育和母亲所使用的道德管教都让他进一步疏远自己的父母,进一步叛逆的成长,进一步无法与他人结成亲密的关系。一起来读读下面这段王朔描述成年后与他母亲对话的文字,是不是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她(王朔母亲)说孩子有错不能管么。我说孩子能有什么错,能错到哪儿去,是大是非品质问题还是犯罪。她说我不就是她(王朔女儿)看电视管她吗。我说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管的– 你准是冲进去抽风。我说一家人谁对谁真抱有坏心想害人?嘴上不好就是不好,就是全部,不要再跟我提好心这两个字!

就在昨天,路上遇到一个推着儿童车的家长。孩子在婴儿车上拧着身子,大人在后面说,“你再这样奶奶就不喜欢你了。”在小儿子经过的时候,大人一边推了推孩子的身体,一边说,“你不坐你就下去,让这个小哥哥来坐!”语言的杀伤力真的可以很大。“你再。。。我就不要你了”这种类似的话对于一个孩子很有杀伤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时时听到这样的话出自爱他们的家长。

再来读读王朔对于他父亲的一段回忆:

我对爷爷的第一印象是怕。现在也想不起来因为什么,可以说不是一个具体的怕,是总感觉上的望而生畏,在我还不能完全记住他的脸时就先有了这个印象。

美国著名作家与诗人Maya Angelou,这位在人生中受尽了苦难的伟大女性曾经说过,“据人们的观察,将来也许他们不会记得你曾经说过什么,曾经做过什么,但是他们会记得你给他们的感觉。”

这大概是王朔在这里说的“感觉上的望而生畏”,或许王朔没有记住具体的每一次严厉的责骂和体罚,每一个威严的表情和举止,但是父亲点点滴滴的行为却给他留下了“怕”的感觉。人往往很难对三岁之前发生的事情有印象,但是人依然会积累记忆中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在最快的时间内让你选择亲近或者逃避。

作为一个父亲或者母亲,我们到底给我们的孩子建立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以爱的名义

而留心周围的家长,不难发现父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所造成的伤害。前些日子,突然憧憬的和先生说,如果有一个自己的幼儿园,就叫“真爱”吧。他笑着说名字很土。我也笑笑,确实是一个毫无创意,一点不炫的名字。可是,这些年在国内国外接触不同的家长,我深深感动于他们对于孩子的爱,可是这爱是不是一种“真爱”,真正从孩子利益出发,从帮助孩子实现他们自己人生出发的真爱呢?

借着爱的名义,我们看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有时候甚至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造就了一些可能成功但是不懂独立为人,幸福生活的脆弱一族。借着爱的名义,我们也看到一味满足孩子需求,替孩子代办各种事务的父母,其实剥夺了孩子成长的许多机会,也造成了今天所谓的“啃老族”。

借着爱的名义,我们也会看到许许多多的成人标准的道德教育,严父严母们对于孩子的行为上的专制。而王朔是这样说他的母亲:

奶奶说,你现在脾气真大。我说,你知道你会给人一生造成什么影响吗,看看我,最像你。我说,你对我好吗,我最需要人对我好的时候你在哪儿。奶奶冷静的说,你在幼儿园。我说孩子最需要什么,需要理解和尊重,把他当个人,父母跟老师一样,那要父母干什么,还能信任她吗。我没有提爱,那是奶奶理解范围之外的事,她只认对错按她的标准,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

王朔说,孩子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是被“当个人”。我们稍稍想一想,成人世界里的许多标准真的对吗,成人世界的许多道德规范真的合理吗,我们真的希望孩子无条件去服从学校里和社会里的各种规矩吗?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我们都是在希望教会孩子做人,都在影响孩子做人,那么首先是不是把孩子当做一个与我们有着同样价值的“人”,学会去理解和尊重他们呢?可悲的是因为不曾给予童年的王朔“理解和尊重”,王朔的母亲最终也失去王朔对于她的“理解和尊重”。一切关系都是相互的。

爱因斯坦坚持说上帝在造这个世界的时候是遵循简单而美丽的秘密原则,就像他发现的E=MC2,规律总是简单而美丽。对于我们的孩子,为着爱,为什么不能建立简单而美丽的关系呢 ——理解,尊重,接纳和支持?

稍稍离开物欲横流与各种标准的世界,和孩子一起慢下来,用理解,尊重,接纳和支持的原则去呵护他们的童年,给他们一个简单而美丽的起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