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病夏治,你准备好了吗?

 天青青水蓝蓝我 2016-07-22

冬病夏治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和“春夏养阳”的原则,对冬季气候寒冷时易发或加重的病,在夏季气候炎热、疾病缓解时进行治疗,以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的发作。在传统的思想中,冬病夏治多是采用三伏贴的方法,其实中药内服、中药熏洗、穴位注射等也是冬病夏治的手法之一,可根据疾病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夏季“暖宫”正当时
痛经、产后身痛、慢性盆腔痛是妇科三大常见病,均可由胞宫受寒所致,多有怕冷、手脚冰凉、小腹冷痛、经血暗有血块、腰酸、腰冷、足跟痛、关节痛等表现。那么“宫寒”为什么会引起这些症状呢?中医认为,人体感受外来寒邪或自身体质虚寒,阳气受损,所以怕冷、手脚冰凉;寒邪侵犯胞宫、经络关节,所以小腹冷痛、腰酸、腰冷、足跟痛、关节痛;寒邪导致血瘀,所以经期腹痛、经血暗有血块。

痛经、产后身痛、慢性盆腔痛,往往与受寒或者体质虚寒有关,属中医“冬病”范畴。“冬病夏治”是祖国医学传统疗法之一。三伏天是全年中气候最炎热的阶段,此时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腠理大开,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通过药物、针灸、穴位贴敷等手段治疗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地祛除体内寒邪,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病情减轻、少发病甚至不发病。

我科结合“冬病夏治”的理念,独创“体质辨识”、“三伏温经驱寒”两步疗法治疗痛经、产后身痛、慢性盆腔痛等妇科三大常见病。首先由专业中医师利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再结合舌苔、脉象,对就诊者进行免费的中医体质辨识,判定体质类型;对属于阳虚体质者,采用自制“寒痛贴”进行穴位贴敷,使药物随经脉循行,直达病所,达到“内病外治”的作用。

适应证包括:1.原发性痛经或继发性痛经患者(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冷痛,腰部酸胀,经血色暗有血块)。2.产后身痛患者(产后关节疼痛、足跟痛、腰冷、怕冷怕风)。3.慢性盆腔痛患者(小腹冷痛、腰酸腰冷)。

值得注意的是,平素口干舌燥、易发面疱口疮、大便干燥等易上火人群不适用。治疗期间禁食生冷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食鱼、虾等海鲜(发物)和油腻的食品,饮食清淡,保证良好的睡眠及乐观的情绪。


文/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吕雯


慢性咳喘病需从长而治
慢性咳喘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这些疾病均好发于秋冬季节,俗称“冬病”。这些疾病的西医治疗通常使用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及糖皮质激素等,但这些药物的使用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而中医在治疗慢性咳喘病方面有比较独特的优势。

中医治疗上述慢性咳喘疾病,除了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处方的汤药和膏方,在缓解期也有一些外治法,如穴位敷贴、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咳喘病,以两个时间节点为宜,分别是人们常说的“冬病夏治”和“冬病冬治”。慢性咳喘疾病多因久病而致肺、脾、肾三脏亏虚,阳气不足,而在夏季或三伏天,机体的阳气充沛,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人体可借助夏季自然界旺盛的阳气,祛除阴寒之邪;且夏季人体腠理疏松,药物吸收迅速并易于深达脏腑而发挥治疗作用,中医认为应该利用好这个时节进行“冬病夏治”,及早防治。此时再配以辛温、走窜、通经之药物,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使药物更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以疏经通络,温补阳气、补益脾肾、散寒驱邪,使气盛血旺,以利驱除深伏体内的寒湿痰瘀等阴邪,使人体即使到了秋冬寒冷之时,抗病能力和机体免疫功也能得到增强,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植入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肉内,通过经络协调脏腑、平衡阴阳、调和血气,达到宣肺平喘、利气化痰的目的。穴位埋线所选用的羊肠线具有可完全吸收、不留异物的优点,且埋入穴位后具有长效针感。一般而言,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吸收,对穴位产生的刺激可长达15天或更长时间。所以,穴位埋线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病人往返医院的时间,每两周一次即可。

穴位注射是将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注射入人体有关腧穴之中,一方面,通过刺激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经穴以舒畅经脉之气;另一方面,促使药物自经穴循着经络运行路线到达各个脏腑,以调节气血阴阳。临床治疗时所选取的穴位一般均有调补肝肾、健脾益肺的作用。注射所用的药物如黄芪、丹参、喘可治等,亦有健脾补肾或活血通络之效。通过穴位注射,可将药物性能与穴位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综合治疗目的。

应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慢性咳喘疾病从“本”论治,调节人体阴阳,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通过近几年临床观察表明,长期坚持中药汤剂内服,辅助以上各类型的中医外治方法,再配合西药治疗,可减少患者的发作次数,减轻发作时的症状。


文/上海中医药大学

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姚亮



皮肤病也可冬病夏治
皮肤有疾也可“冬病夏治”,《黄帝内经》中提倡春夏养阳,冬病夏治法是根据中医阴阳四时消长变化的规律,利用暑伏之季,人体阳气旺盛,毛孔张开,易使药液透达皮肤的原理,采用中药浸泡治疗可充分发挥疏通气血的作用,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祛除余邪,以在防治冬季皮肤病复发上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临床运用中药在暑季伏天治疗冬季易患的皮肤病最常见的有手足皲裂、鹅掌风、角化性手足部慢性湿疹、手部汗疱疹及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

以鹅掌风为例,它实际上是一种干燥皲裂型的手足癣,因病变的手掌、足底皮肤皱纹宽深、粗糙肥厚,形似鹅掌,且常伴有程度不等的瘙痒,故名“鹅掌风”。本病系由真菌感染所致,但临床上外用抗真菌药物往往疗效并不理想,主要是由于患处皮肤角化肥厚,真菌隐匿较深,药物往往不能直达病所而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系由外感湿热之毒蕴积皮肤,久则湿热化燥生风,不能濡养皮肤而生。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是以中药浸泡和熏洗,源自临床悠久历史的验方“鹅掌风浸泡方”,主要由大枫子肉、地骨皮、五加皮、凤仙花、皂荚、明矾等组成,具有疏通气血、杀虫止痒的功效,亦适用于灰指甲、角化性手足湿疹、皲裂疮等。

将上方用食醋浸透药物后煮沸待用,一般自入伏开始,早晚浸泡手足各1次,每次浸泡30~40分钟,连续7天为一个疗程,通常三伏天内行两个疗程,疗程之间可间隔5~7天。经过一个伏天的治疗,患者手足皮疹、皲裂等症在次年冬季可获改善,而一般以连续3年伏天浸泡治疗为最佳。


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皮肤科主任 李咏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