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四线城市不等于三四线人生

 陈农 2016-07-23

三四线城市不等于三四线人生

思想聚焦    吴瑟斯    2016-07-22 

摘自《凹凸相对论》


说起来,我是关于北京的逃兵。

 

如果这座当之无愧的一线城市是战场,开战之前一弹未发我就已经转过头,发足狂奔。

 

时常有人疑惑揣测地问起我为什么回到家乡。

 

我斩钉截铁地说:因为懒呗

 

做选择其实总是困难的,即便是我这种轻度选择困难症。

 

记得那天我对着空荡荡的中关村大街发了一下午呆,才决定了归程。

 

客观来说,做我这行,呆在北京机会更多,但很不幸,我是个主观的人。

 

首先一线城市的好,是因为机会多,然而机会多的地方找机会的人更多,你要花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运气(这个看起来不重要的原因非常重要)在这些人里抢到机会。

 

其次呆在一线城市,不代表你就是一线的水平,耗着和努力本来就是两种状态,更别提你在一线城市耗着难捱得多。

 

前两天看本地新闻,家乡居然也要奔着一线城市规划了,想想觉得有趣。

 

从我回来那年到今天,整整十年。

 

这十年里发生了很多事,而我从来没后悔过离开北京。

 

因为实际上最难的事并不是呆在几线城市,而是想清楚你的一线人生是什么标准。

 

当然不是说我过上了我的一线人生,但在我的标准里生活水平当然重要,心态也同样不可或缺。

 

朝不保夕确实能激起足够的潜力让你做到最好,同样也能会让你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

 

我见过挺多在一线城市耗着的朋友。

 

他们在一线城市的时候是三四线状态。

 

在那里他们租着花了小半个月工资的狭小合租房,坐着两个小时的地铁上班,请上司吃个饭为了性价比最高要纠结一个星期,谈恋爱很大目的是为了分摊开销。

 

而他们的一线状态体现在朋友圈和回到三四线城市的时候。

 

朋友圈里永远是大裤衩的雾霾天和外滩的甜品店,变个天气也要赶紧发出来彰显自己最少是享受着一线天气的人,回到了家乡背着熬红了眼从折扣网店买的老款大牌包和咬碎牙凑齐的行头,一边略带鄙视地表达7-11都没有的地方真不习惯(那确实也是他们在一线城市唯一能大胆消费的地方),然后一边烦躁地跟房东在微信里讨价还价下个季度的房租涨幅,一边高谈阔论地聊起在一线城市他们永远不可能买到的房子和与他们没半毛钱关系的行业并购以及上星期刚被上司训斥过的新名词。

 

要我说,最可怕的不是不在一线城市,而是以为自己真的是一线,其实是毛线。

 

其实我并不排斥愿意跟一线死磕的人,但很反感在一线城市半死不活反而天天转发《不在一线就是没勇气直面生活》这种标题的货。

 

励志的鸡汤那么多,励志的人始终是少数。

 

当你不是真正在一线城市才有用武之地而只是需要一线城市这个标签的时候,恐怕你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实在没有别的标签好贴怕卖不上架。

 

人各有志这句话说好听了是鼓励各奔前程说难听了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你很难要求所有人理解你的选择,那就别着急质疑别人的选择。

 

说走了的是因为没有勇气,留下来的何尝不是没有放弃的勇气。

 

所以留下来的未必是英雄,有些可能只是碍于面子,走了的也未必是狗熊,因为在哪里努力都不分大小写。

 

我尊重那些留下的人,也同样欣赏那些离开的人。

 

只要他们都是听从自己内心。

 

可以肯定的只有一点。

 

你到底会有怎样的人生,和在几线的城市没关系,只和你是怎样的人有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