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荫余堂,一座被接往彼岸的徽居

 抹云阁 2016-07-23



唐朝诗人皎然有《早春书怀李少府仲宣》诗:“脱身投彼岸,吊影念生涯。”

这诗用于感怀人的超脱之意很合适,用到荫余堂这座老旧的民居上,也丝毫不显突兀。它在皖南休宁县黄村被建造、被使用了两百余年,庇荫了黄家8代子孙,行将就木,却被整个搬迁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博物馆复原重建,得以保全自身,在波士顿的晨光中回念它曾栖身但已消逝的历史。

黄村隶属“徽州”,村民多姓黄,清康熙年间,黄氏某支28世祖在汉口、上海等地开典当铺,后来回乡修建了这座有着16间卧室,四合五开间的大宅院,并取名“荫余堂”,希望这份家业能荫及后代子孙。

荫余堂的历史,也是徽商一代共享的一段历史。“七山一水一分田”说的是这里的生存环境,因为山多地少,徽州人为了生存,多是外出经商谋生,正如《晋书》所载,徽州人好“别离”。而水路是他们走出大山的一条捷径。徽州人最常走的一条水路,是由太平湖进入青戈江,顺着青戈江到芜湖后再进入长江。对徽商来说,这是一条黄金水道,从这里,他们可以上到武汉,下到扬州。在江南的富庶之地,随处可见徽商的身影。徽商遍布了江南,也繁荣了江南,才有了“无徽不成镇”的说 法。胡适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地方只是一个村落。徽州人来了,就开始成立店铺,逐步扩大,把小村落变成小市镇了。

但好“别离”的徽州人,并没有淡薄宗族观念。

直至今日仍随处可见的牌坊和祠堂,都彰显着昔日徽商雄厚的财力。当年,绩溪胡氏宗祠在明嘉靖年间的一次修缮,花费了1300多万两白银,便是依赖着400多人在外经商的族人的慷慨捐赠。


荫余堂,美国迪美美术馆,图片由美国迪美美术馆提供

徽州素称“东南邹鲁”,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在外漂泊多年,有所积累之后,回乡光耀门楣,建造一座深宅广院,除了壮观、耐用,自然也需要体现出文人的精神追求。

由于明清时期朝廷不允许民居用斗拱、饰彩色,所以,徽州古民居从外表看青砖白墙,屋内却是精雕细琢。徽州人对室内陈设也颇有讲究,无论是高悬的匾额,还是条案上的摆设,无不透出常年在外奔波的人祈望平安、宁静的一种心态。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徽商,对于传统文化格外推崇。从徽派建筑中,也可以读出这份平和与儒雅。

徽州老房子多是四面围着高墙,墙上很少开窗,即使开窗,也是一个很小的窗子。这样的房子总给人一种幽暗凄迷的感觉。高墙里的房屋只能靠天井采光、透风。不过,天井还具有排水的功能,四面屋顶上的水枧可以将雨水导入天井,所以,当地人把天井又称作“四水归堂”。在徽州人心目中,水不仅象 征财富,也预示着人丁兴旺。

徽派民居的另一个独到之处,是附着在建筑物上的精美雕刻,在徽州,木、石、砖三雕,人称“三绝”。这“三绝”,几乎在家家户户都可以看到。


荫余堂,美国迪美美术馆,图片由美国迪美美术馆提供


据说,明清时期的大盐商汪定贵在黟县宏村建造承志堂时,把手艺好的工匠师长期雇佣在家里,凭借高超的技艺,工匠们可以在薄薄的木板或石材上雕刻出七八个层次来。无论人物或是景物都逼真精细到呼之欲出。当然,承志堂的这些木雕是花了几年时间完成的,一幅好的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仅表层装 饰的黄金就有百余两。看来,徽商的经济实力往往不体现在盖房上,而是体现在这些雕刻之中。

彼时的徽商与徽州,正如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所形容,“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一个兼具了丰厚的物质堆砌和精神雕琢的梦境。

是梦终有曲终人散时。徽商的富庶,曾让乾隆皇帝感叹“富哉商乎,朕不及也”,到了道光年间,已渐衰落。徽州又重隐退到了山重水远之中。

荫余堂,经历8代的喧闹鼎沸,至20世纪80年代也人去楼空,全家人都已经离开了黄村。它和遍布徽州无数村落的众多老宅一样,破败不堪,墙体开裂,离坍塌只是一线之间。但尽管被荒弃,这里却像时空的琥珀,不仅建筑上保留着地方特色和精巧的工艺,走在院子里仍能隐约感到这房子被抛弃之前的生活气息。

十五年前,白玲安和王树楷走进了黄村,前者是美国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中国通”,后者则是定居美国的华人导演,他们是受南希·波琳女士委托,来中国寻找一座老 建筑,把选中的建筑原封不动地搬到美国去。南希·波琳曾在1985年来到徽州旅行,那些古村落的粉墙黛瓦让她大为感动。回到美国后,她成为了波士顿Peabody Essex博物馆的中国艺术主管,于是便有了搬一座徽州古民居到美国展览的想法。

白玲安和王树楷此行,就是代表南希来寻找一座合适的宅子。本来,人们是给他们推荐了村子里更为壮美的进士第,为了找人拿进士第的钥匙,才进了荫余堂。掌握钥匙的老王在这里租了一个小间堆柴禾。 王树楷对这座宅子的现状大为惋惜,“怎么不好好修修呢?多可惜。”得到的回答是,反正也没人住了。黄家人准备处理这座祖宅的方案是,要么拆除,要么拍卖。

前前后后,王树楷在休宁县查看了1000多座建筑,与白玲安一起重点考察了60多所院落,从中挑出了6所候选。这些构思精巧、建造美观的古宅都已无人居住, 不是“国保”,也不是“省保”,甚至不是“县保”,等待它们的只有在不断加速的城镇化中被拆毁的宿命。荫余堂也在此列。

但最终,王树楷从中选择了荫余堂,它将会被接引到大洋彼岸。


荫余堂,美国迪美美术馆,图片由美国迪美美术馆提供


准备接纳荫余堂的Peabody Essex博物馆是北美大陆最早的私立博物馆之一,十七世纪时波士顿附近有一个繁忙的港口,许多商船海员从世界各地带来的珍稀物品成为博物馆最初的藏品。十九世纪美国南北战争之后,波士顿港成为美国东部与中国贸易的最大港口,这家博物馆很早就有了收藏中国文物和艺术品的传统。

在南希的推动下,荫余堂的展出计划得到了富达投资公司(Fidelity)及其基金会的支持,并于1997年开始可行性调查。

但将一座中国建筑完整搬到美国,几乎被所有人认为是不可能的。整个过程确实也经历了漫长的谈判过程,在国内的文化、文物、行政部门之间好一番奔波,这个项目才渐渐有了可能性。

但在荫余堂的所有者黄家后人那里,并没有遇到什么阻碍。他们没有索取大笔的酬金,只是象征性地拿到了政府补贴。能够让祖宅在美国得到重建和永久保存,也是尊重祖先福荫后代的本意。他们只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到美国再瞻仰荫余堂。

在房子开始拆解之前,荫余堂的后人从各地回来,最后一次在这里祭拜了祖先。然后,它被细致地拆成许多标有号码的构件,一共装了40个集装箱,再运送到波士 顿。拆下来的结构部件数量庞大,这其中不仅包括700个木件、9000多块砖瓦、石料等建筑材料,还包括了当时屋内摆放的家具、生活用品,甚至还有院墙、 门口铺设的麻石路板。

为了安置荫余堂,博物馆收购和拆迁了一些周围的民居,平移了馆内的两栋建筑,为荫余堂腾出最合适的地方;把构件清理 好,一些已经毁损严重的去掉,从中国请来工匠添配补齐;再按照规范的传统做法,将它重建起来;最后,再按照之前详细的记录,将家庭物品布置归位。这些物品中,有的来自于建筑内部,工作人员甚至把地板下的存土梳理了五六遍,从中找出发卡、纸片、旧照;有的来自于黄家人提供的信息,找到了日记、账本、诗集,或 是从黄家的亲戚那里,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收回了一些荫余堂原来的器物;也有的是从黄村的农家购买,比如厨房就是黄村中一户人家的完整的厨房。建筑尽可能地保留了它在中国时最后遗留的所有信息,每一张墙上的贴纸,每一个竹篮、壁画、窗格、相框、照片、标语、毛主席像和报纸等,甚至被角都被微微掀起了。这样琐碎且细致的工作,共持续了六年时间,花费了1.25亿美元。

2003年,博物馆为荫余堂举办了规格很高的开幕活动,除了中美两国的领导、专家,黄家第36代传人黄秋华也来到了波士顿看望他们的老屋。他说:“当时我觉得自己 穿越时空了,因为我们的房子在我的记忆当中已经被拆掉了,这时候突然展示在我面前,真是让我激动。当时,马友友就在我家庭院里拉大提琴,多美妙的音乐啊,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就流下来了。” 被眼前时光倒流一般的荫余堂触动的,并不只是黄家的后人,慕名而来的美国人也同样震惊了。美国一位专栏作家来到荫余堂,伫立沉思间,已是泪流满面,她仰望着天井感叹道:站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一片天空。

它细腻而琐碎的表现方式,像电影里一个家人全部消失的瞬间,从陈设中就能感到这个房间是家族里的什么人在活动,使用了多久,有什么习惯和喜好。走进荫余堂,就像走进了一段逝去的历史时光中凝结的一瞬间,似乎随时有黄家的某人会推门进来,惊见自己的家中有了陌生的闯入者。

博物馆专为荫余堂做了介绍非常详尽的中英文网页,展览分成“宅、祖、乡”,从徽州居民的组织结构方式,到这家人特有的生活规律都有涉及。为了保护好这座历经千辛万苦才复原的旧宅,日常规定参观者每20人一组,一组回来才开始另一组,以此限制每日参观的总人数。但为了参观这座建筑,人们还是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而如果不是搬到了美国,荫余堂会怎样呢?王树楷选中的6所院落,除荫余堂外,另一所被一个基金会买下,迁到异地重建,其余4所都被拆毁了。这是绝大部分徽州旧居的命运。

荫余堂是一个孤立的,以前没有,或许以后也不会再有。但这是否是最好的保护途径?我们都知道,古建筑的美,是怀旧之美,也有构筑之美,但同时,还有只属于当地的聚落之美。它们所包含的价值里,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它们所依存的自然环境和它周围其他的民居来体现的。

而荫余堂,失落的,正是最后一种美。它到达彼岸,但彼岸,并不属于它和它的记忆。它已经不是保护,只是一项展品。

徽州之梦,仍然还是一个去不到的境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