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机各部分元件性能不断提升,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简称 AF 系统)也越来越精确而快捷。 然而,无论相机的性能多好,在某些拍摄场合下 AF 系统仍然无法正常工作,准确对焦。这和性能无关,而是由算法原理决定的。 此外,有的拍摄场合下自动对焦系统的结果会与我们的拍摄要求、创作意图不符,也必须选择手动对焦模式。 本文总结了一些 AF 系统不尽人意的拍摄场合,在这些场合中您最好使用手动对焦,以拍出更好的照片。 0 AF 系统基本原理 要知道为什么 AF 系统在某些拍摄场合下会失灵,先简单介绍一下 AF 系统的工作原理。 目前,大部分相机的 AF 系统大致有两种,相位对焦和对比对焦。 相位对焦计算各部分光线在传感器上的相对位置,而对比对焦通过画面各景物的颜色、轮廓进行分块计算。 再简单点说,AF 系统的计算方法依据的是光线和对比度。 基于以上原理,我们先来说说 AF 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第一种情况: 1 低反差环境 低反差环境中,依据对比度进行计算的 AF 系统很容易出问题。以下是一些我们经常能遇到的典型低反差环境。 环境光不足时,物体的可见度降低,从而使画面各部分反差降低,如傍晚、夜间、室内低光环境。 即使光照充足,画面景物本身颜色较单一,反差度不足,也容易导致 AF 系统出问题,如拍摄雪景和沙漠、森林风光时。 静物摄影中,拍摄大面积纯色物体,如一面白墙,也会出现类似问题。 2 存在遮挡物 AF 系统的另一个计算依据是画面各部分的光线,当画面光线被遮挡,无法完全进入取景器时,AF 系统可能无法正常工作。 隔着玻璃拍摄,是 AF 系统最容易出问题的情况。玻璃会严重妨碍光线进入取景器。 更糟糕的是,AF 系统会将玻璃倒影也判定为景物进行计算,最终对焦在倒影上。 雾天拍摄时,充斥整个镜头的雾气起到了和玻璃类似的阻隔光线效果。 此外,雾天景物反差会大幅降低,也不利于 AF 系统正常工作。 3 远处景物 当画面纵深很大,包含许多极远处景物时,AF 系统获取光线、对比度数据会比较困难,容易计算出错。 在拍摄大景深风光片时,这个问题非常明显。 一般在拍摄大景深风光片时,手动将焦距调到无穷远,或对准景深三分之二处为宜。 4 微距摄影 微距摄影景深过浅,自动对焦很不准,并可能随时产生偏移,需要手动调焦。 5 运动物体 拍摄高速运动的物体时,拍摄对象的距离不断改变,相机也会随着距离变化不断改变焦距。 尤其是在拍摄由远及近的高速物体时,相机自动调焦的速度往往赶不上距离的变化,从而导致对焦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根据物体运动轨迹预判其下一刻所处位置,并手动对焦,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拍摄效果。 以上几种场景中,AF 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只能进行手动对焦。 而在有的场景中,AF 系统能正常工作,但对焦结果往往不符合我们的拍摄需要与创作意图,需要我们进行手动对焦。 6 构图 在构图时,AF 系统的对焦结果可能会不符合拍摄需要,尤其是使用框架式构图时。 框架式构图是指用前景遮挡部分视线,形成将主体包围起来的“框架”,增加主体的神秘感,将视线引向本体。 树木枝干、门窗、栏杆经常被用于充当框架。 在使用框架式构图时,为了更突出主体,一般要配合光圈调整,恰当虚化框架。 而 AF 系统的计算结果往往会受到框架的干扰,尤其是框架面积较大时,对焦点往往会大幅偏离主体,甚至落在框架上。 不手动对焦根本拍不出这图 三分构图法在应用时也会有类似情况,AF 系统对焦结果往往和我们的创作意图相背,必须进行手动对焦。 7 人像 拍摄人像时,对焦眼睛,创造、利用眼神光,能使人物更鲜活、更有神。 但 AF 系统的对焦点往往落在鼻子或眉毛上,而使眼睛部分模糊。 为了保证拍摄效果,拍摄人像请手动对焦人物双眼。 8 后期合成 相当多的摄影技法,需要使用多张照片进行后期合成,如 HDR 制作、包围曝光法、多重曝光法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有一个重要前提条件,那就是参与合成的多张照片保持相同的焦点。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还是关掉 AF 系统,手动调好焦,然后锁定焦点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