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暴雨让北京多处路段积水严重,开启了看海模式,更有网友在微博贴出 " 雨中故宫 " 照片,调侃去 " 故宫看海 ",但这场暴雨不但没有让故宫积水,而是让网友给600多年的故宫打了满分!
故宫是在明永乐年间营建的,宫殿建筑连檐接栋,每座院落的地面都用青砖铺墁,完整的排水系统,加之历年的淘挖养护,几百年来排水效果良好。
故宫排水好首先得益于巧妙的“泛水”设计。故宫的地面顺应北京地区西北高、东南低的走势,整体走势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略有坡度,使积水能缓慢排泄。
以前三殿为例,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坐落在三层台基之上,在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放雨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名曰“螭首”,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也是辅助排水的孔道。雨水逐层下落,使得台面无积水,台基四周还设有石槽排水沟。
另外,还要归功于故宫内纵横交错的沟渠和精心的暗沟设计。故宫的整个排水系统是统筹规划的,院落的周边设有明沟,院落的雨水汇入明沟,再由明沟排入暗沟。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
故宫内有大小90多个院落,通过院排水沟道,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就近排入地下暗沟,最后都汇流于内金水河,再从东华门南隅的水闸流出,汇入护城河,护城河又与北京城水系相连,消化吸纳故宫的雨水。
内金水河
值得一提的是,在紫禁城外还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减轻了城内的负担。紫禁城外至少有三道防线:
一是明内城护城河及大明濠、太平湖;
二是西苑太液池和后海;
三是外金水河和紫禁城的筒子河(护城河)。
这些河渠一方面可用于城市供水,另一方面汛情之下亦可用于排水,先在外围保证不至于大量雨水和山洪流入紫禁城。
一场暴雨让北京到处“看海”,但这座矗立了600年的建筑却几乎未积水!老祖宗设计巧妙而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让这栋古建筑经受住了此次暴雨的考验全身而退,同时也让在暴雨中欣赏到别样故宫景致的我们,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