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Trina在一条留言评论中写道: “Leo,我很欣赏你应对批评言论的平和心态,尤其是那些以“你(或你的作品)就是假货/胡说/白痴”开场的评论言语,这些争论甚至都没有牢固的理由前提。你在以前的文章里说过,尽管博客名称中带有“禅境”二字,自己并不是佛教徒,但我认为你对佛教中’舍’(upeksa,对罪恶者漠然待之或保持中立)的概念有很好理解。” 对于并不知道这些概念的读者,“舍”或“平和心”是佛教中的“四梵住”(四种清净无染的心)之一 — 它们也被称作“四无量心”(其他三个是慈、悲、喜)。 Trina的留言很好指出了我对“禅境习惯”博客的文末评论,以及网上其他地方批评言论的态度,还有我对每日生活的态度。虽然我并非总能取得成功(自己也像其他人一样会生气或被激怒),平和心的确是我在努力实践的生活理念。这里有个小窍门:你对平和心练习得越多,自己就会越擅长此事,你也将变得更加快乐和理智。 若你留意我在其他博客上所发表文章的文末评论,便会看到一些针对我和我文章的极端负面言论(包括但不仅限于:我希望你断子绝孙;这个作者肯定是蠢货;这个家伙绝对是白痴)。不过,作为回应,我有几种选择: 1. 我可以用相似的负面言论去回应,导致增大自己与评论者和整个网络社区之间的敌意。我会因此感到非常愤怒和消极,在所有人面前看起来无比糟糕。人们倾向于用负面眼光评判消极人士。 2. 我还可以忽视那些评论,这是有效选项,但会让那些评论得不到回答。若其他人并不知道那些评论的错误本质,这种做法并非总是个人最佳选择。 3. 我也可以回答那些评论,但保持积极心态。这是我在所有情况下努力做出的选择。若有评论者认为我是个蠢货,好吧,我很可能无法改变对方想法。但如果他给出错误观点,我应当说清此事,同时感谢对方让我有机会阐明自己的文章。 这种做法的好处包括:a)你能阐明一个错误评论;b)你在网上看起来像个积极人士;c)你不会陷入负面感受之中;d)通过在互动过程中保持积极态度,有时你还能赢得对方的赞同。这种事在我身上发生过几次,自己甚至因此和不少人发展出良好交往关系。 这种在遭到攻击时也保持积极态度的处世哲学,可以应用在生活各个部分,而非只用于回应留言评论。我会用它每天应对各种人士。一个巴掌拍不响,即使对方拒绝提升到你的觉悟水平,那也是他的问题,而非你的。 你如何能拓展平和心?下面就是我始终愿意给出的建议:
Leo Babauta(里奥·巴伯塔) 2007.04.06 www.stevepavlinachina.com 微信公众号:聪明人的个人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