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nelius - Yoko Ono Plastic Ono Band / The Sun Is Down ! “可能是世界最出名的果肉皮了吧?” 站在我前面的两个50岁左右的日本男人在窃窃私语。将近200人在我身后两侧把空间挤得满满当当。东京都现代美术馆的地下中庭有着极高的挑顶,这让整个空间变得舒服,但是昏黄的灯光和占据了地面的人群,还是让人感觉无力。 就在不停调整站姿和周围人间距的同时,一位穿着运动鞋、走路摇摇晃晃的矮小老妇人走出休息室,可能当天阴雨的缘故,老妇人并没有露出她这几年标志性的乳沟,她来到了距离几步远的麦克风前,没有任何预兆地开始发出了和年龄、身体不符的巨大呻吟声,一分钟左右她的背一耸一耸像是用尽了力气,慢慢地走回了休息室。此时全场掌声雷动。 小野洋子 1933年生于日本东京,1952年进入日本学习院大学哲学系就读。前往纽约。小野洋子在莎拉劳伦斯学院学习音乐喝诗歌时,对艺术产生兴趣。20世纪60年代,积极参加纽约先锋派艺术活动,并与约翰·凯奇等艺术家一起影响了“激浪派”。 1966年,与披头士乐队灵魂人物约翰列侬相识,两人与1969年结婚,随后一起进行大量和平反战的艺术活动。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授予小野洋子金狮奖,表彰她“对语言艺术的革命性突破”。 《知日·现代霓虹艺术力》特集,专访小野洋子,点击「阅读原文」,直达下单链接! 小野洋子从未停止创作 60年间,小野洋子用不同的创作串联起各个领域,虽然一直以来她的展览都在对战后的美国艺术进行审视,她的出生地东京的文化视角来重新审视她的文脉。其中涉及她作为艺术家在东京创作的早期文献,和最近几年的新作装置,力求展现她一系列的行为是如何连接现代与当代,如何连接欧洲、日本和美国,如何连接艺术、音乐和文学,如何连接前卫与流行文化,如何连接社会与个人的。 作为概念艺术的先驱,小野以它独特的语言和词汇,通过幽默的手法来唤起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YES 小野从来没有停止过创作,只是这些创作都被与列侬和整个甲壳虫乐队的恩怨情仇盖过了。但仔细想来,列侬和小野的相识,其实是因为小野当年在伦敦印加画廊的作品「YES」,这句承诺两人一直守着直到那一天。 ▲小野洋子和约翰·列侬 小野洋子有不少作品都有着自疗的作用,也有好些作品有着无穷的张力,使观众看得动魄惊心。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切片」(Cut Piece)就是这样的作品。她端坐于台上,被参与的观众一刀一刀剪下身上的衣服,直到一丝不挂。观众感到不安和震惊的同时,也感受到在这个女孩娇小的身体里蕴藏着堪比原子弹威力的勇气和胆量,给了这个世界重重一击的震撼。 ▲ Cut Piece 近20年来,小野的主题总是谈及暴力,借此通过一系列作品引导人们思考和平的意义。从中不难看出列侬的死对她的艺术创作所造成的影响。 一幅名为「A Hole」(弹孔)的作品。在一块玻璃板的正中央,有一个子弹穿过后留下的弹孔,周围布满了裂痕。玻璃板下方写着一行小字:观看后请走到另一侧,从玻璃的另一边反观弹孔。 ▲ A Hole 当人们站到这幅作品前时,他首先会站在被攻击的一方。然后,他可以走到玻璃板的另一侧,站到攻击的那一方去。这幅作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观展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思考不同立场的人所持有的观点。它希望告诉人们,换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消除暴力,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 除此以外,在东京展示了她大量的文字和诗歌,安静地一页页读下来,小野以往的形象已经不存在,她已经将一切投射到作品,自己做到了无相无形。 ▲ touch poem ▲ APPLE / Grapefruit ▲ Helmets / Pieces of Sky ▲ War is over ! 对话小野洋子 目光转向北京,相比东京的展出,林冠基金会在北京的展览更重视小野的装置作品,「金梯子」「看天空」「空气贩售机」「出口」「愿望树」都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小野洋子作品的宽度,并且同样对她的创作进行了准确的梳理。 ▲金梯子 /木,竹质梯子 24K 纯金箔 例如她为北京展特别制作的「金梯子」,就是让观众共同参与的装置作品。梯子这一元素反复贯穿于小野洋子的艺术生涯,与约翰·列侬的缘起,也是一把梯子。这件作品中,小野洋子只做了七把大小、形态各异的金色梯子,其中包括传统的中式老梯子。观众可以带上自己的金色梯子,与艺术家的梯子放在一起,完成这件作品。 ▲ 看天空 「看天空」是2015年首次在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新作。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蓝色梯子,观众沿着梯子向顶端攀升时,会感受到梯子的晃动,让人不安,难以集中精神。这件作品通过体验的方式让人感受到:通往光明的旅程总会伴随着危险。当自由超越之感来临时,也会有恐惧侵袭。
118个透明玻璃瓶里装者想同体积的水,每个瓶子上都贴着写有人名的标签,他们身份,职业各不相同,有好人,有坏人,有在世的,也有离世的。 《知日》在北京与她进行了简短的访问,习惯了用英文与工作人员和媒体沟通的小野,在听到我们用日语向她发问时,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应对。她最终用她的母语与我们进行了对谈,简短的谈话,让知日的记者仿佛置身小野洋子代表的历史的气场中。 知日 你怎么看待日本的现代艺术? 虽然洋子已经早早旅居美国,日本已经变成只存在于履历中的家。不少人从女权的角度分析她的强势,宫心计一般描述她如何挤掉列侬的妻子并成功上位,却忽略了她作为艺术家,让展品为其发声的能力。听她说的这席话,我想强大的岛国给了所有漂泊在外的日本人一个洗不掉的标签。精明且敏感的洋子的艺术还在继续。 *本文节选自《知日·现代霓虹艺术力》特集 李一,张艺 / interview & text Yan / edit Internet、林冠艺术基金会、知日 / picture 《知日·现代霓虹艺术力》特集 谁造就现代日本的魅力?这群霓虹艺术家你需要了解! 亚马逊、京东、当当网、天猫 全网现货发售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