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中的"落霞",有其他解释,据一些资料上说,"落霞"并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要了解王勃这句话的意思,必须先了解他撰写《滕王阁序》时当地的风物。宋代有人在《能改斋漫录·辨霞鹜》中说,"落霞"不是云霞的霞,而是南昌秋天的一种飞蛾,就像今天的麦蛾。每当七八月间,飞蛾纷纷掉到江中,江里的鱼都来吃,当地人称之为"霞",所以王勃用这个词来配合后句里的"鹜"。宋代的俞元德也在其《莹雪丛说下》中说,王勃的《滕王阁序》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落霞"就是飞蛾,当地人称之为"霞蛾",而不是"云霞"。鹜就是野鸭,野鸭飞着追逐蛾虫想要吃掉它,所以是"齐飞"。另外,落霞的"落"也不是"飘落"之意,其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落"的意思。零散的飞蛾被孤单的野鸭在水面上追捕,就形成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古佳句。部分学者认为,此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俗话说'诗无达诂',对诗的解释本来就可以多样,不存在优劣之分,只要讲得通就可以。具体"落霞"在此作何解,有待读者细细品味。但需要提出的是,考试仍应以教材为准,即作"晚霞"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