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魅力山西(名人篇)|王应尊

 老刘tdrhg 2016-07-24

山西名人王应尊

王应尊,字久悟,1907年3月生于阳高县席家湾村。1925年山西省立第三中学肄业,1927年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王应尊黄埔军校毕业后,曾历任国民党第1军第1师见习官排、连、营、团、族长,第90军第28师少将师长,第27军中将军长,国防部中将部员兼西安绥署干训团学生总队总队长等职。


王应尊个人简介


王应尊生于1907327日(农历二月十八日)。字九五(久悟),太平堡村人。1922~1925年在山西省立第三中学(大同)读书,肄业后入黄埔军校第5期步科、中央军校高教班第8期,1927年毕业。先后任国民党第一军第一师见习官排、连、营长,1935年任第13团代团长,参加追堵红军;19374月任第111团上校团长,抗战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19384月任中央军校第7分校15期第5总队9大队大队长,19398月任第42191师少将副师长兼中央军校第7分校军官训练班主任,19405月调任西北游击干部训练班学生总队少将总队长,194111月调任第9028师副师长,19424月任第9028师师长,19466月任整编第27师中将师长,1946年任整编第27师中将师长,19483月在宜川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获后逃脱,5月任西安绥靖公署干训大队大队长,19493月任西安绥靖公署干训团学生总队总队长,1227日在四川新津投诚。新中国后王应尊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四等云麾勋章、抗战胜利勋章各一枚。并任解放军西南军区司令员高参,中将军衔;大军区撤销后,转业到政协四川省委员会任第一、二、三届委员,四、五届常委,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第五届候补委员和第六届中央委员。离休前为政协四川省委员会第六届常委、民革中央第七届监察委员会委员、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委第六顾问、四川黄埔同学会第一副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四川省分会理事。

王应尊抗日壮举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后,在省立三中的王应尊参加了罢课运动。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他弃学投奔革命,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1926年,北伐战争中,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除炮科、工科、政治科随军北伐外,步科留守广州后方,担任保卫工作,驻防各要地进剿土匪,平息叛乱工作。自此走上南征北战的战斗生涯。王应尊最有影响的几件事:一是1935年,王应尊的部队参加围堵红军的战斗。二是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11团上校团长的王应尊率部参加了淞沪抗战。当时日寇投人海陆空三军主力,企图一举拿下上海。参加抗战的国民党军将士,同仇敌忾,奋勇抗敌血溅杨行。英雄气概可歌可泣,英勇壮举惊天地,泣鬼神。在保卫大上海的战役中,1旅旅长刘超寰和1团上校团长王应尊腿部负伤。1945年王应尊任国民党第28师少校师长,指挥全师参加豫西西峡口战役,在友军的协同下,连续四个月艰苦战斗,全歼日军139联队。该师伤亡官兵400余人。战后王应尊被晋升为第27师中校师长。三是中共在转战陕北,保卫延安的岁月中,王应尊当时是国民党胡宗南部下第2927师师长,是胡的铁血骨干。胡部驻西安,试图围歼共产党和八路军。为了生存,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发起延清战役,胡宗南第292万余人被打垮,8000余人被歼,军长刘戡自杀,属下将领除王应尊外,其余或毙或俘,无一幸免。在战斗中王应尊趁夜色逃出包围圈,回到洛川。毛泽东称此役为西北战场第一大捷。

王应尊晚年生活

王应尊在国共之间是个非同一般的人物,也有许多传奇故事。他晚年除在四川和全国文史书刊上发表一些回忆文章外,还有几部专著。如《胡宗南部“追剿”红军概况》、《胡宗南集团1946年发动晋南战役纪要》、《李文第五兵团在川西投降纪略》、《整编二十九军瓦子街战役就歼记》、《血溅杨行刘行记》等。一些反映我军西北战场的战事书籍、写胡宗南的回忆文章中,都有关于王应尊的片断。1995年在四川逝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