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联中的化学知识
一、古联与炼丹
书著千金肘后灵通今古远;
丹还九炼壶中神化天地空。
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
铅烧汞炼点丹药,一匕回春。
这是陕西耀县药王庙的两幅对联,药王庙位于城东药王山上,药王即医学家孙思邈,孙撰《千金要方》等多种医书。庙建于元代。
联中的“匕”:指食器,状如羹匙。
炼丹是古人为追求“长生”而炼制丹药的方术。丹即指丹砂或称硫化汞,是硫与汞(水银)的无机化合物,因呈红色,陶弘景故谓“丹砂即朱砂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盛行“炼丹”。炼丹家们认为自然界中的金、银、玉石等矿物的性质稳定,不易发生朽坏变化,因此误认为人类服用金、银、玉等“不败朽”的物质,就能将其性质转移到人体,可以使血肉之躯也同样“不败朽”。说人吃了丹药会“一匕回春”,长生不老,这是错误的、骗人的。
历代皇帝几乎都被骗了,他们不但热衷于炼丹,而且大都死于“长生不老丹”。在唐代,服丹身亡的皇帝就有唐太宗、宪宗、穆宗、敬宗和晚唐的武宗、宣宗等六个,中毒的皇帝还不算。上有所好,下有甚焉。由于皇帝们几乎个个都崇信炼丹术,因而王公贵族也都纷纷效仿去炼丹服药,许多名士文人也都去炼丹。例如,李白、白居易等也不例外,这成为上层社会的时髦风气。白居易在晚年有思归诗一首:
退之(韩愈)服硫黄,一病讫不痊; 微之(元稹)炼秋石,未老身溘然; 杜子(杜牧)得丹诀,终日断腥膻; 崔君(崔元亮)夸药力,经冬不衣棉; 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
这说明了当代的这些大名士们炼丹服食之的后果,而热衷于炼丹的白居易晚年也因此而感到茫然若失。
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状元毕沅题湖北太白亭联:
揽胜我长吟,碧落此时吹玉笛;
学仙人渐老,白头何处觅金丹。
下联是写李白学仙只是一场幻梦,到了白头,还是觅不到金丹的。
炼丹家们在冶炼合金和制造药物方面确实取得很大的成绩,他们曾经成批生产过黄色的合金和白色的合金。其中就有黄铜(锌铜合金)、白铜(镍铜合金)、砷白铜(砷铜合金)、白锡银(砷锡合金)等等,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汞合金。这本是炼丹家的成果。但是到了唐代以后,特别是元明时期,竟被一些江湖骗子所利用来作为诈骗钱财的手段。
自然集·丹客行写得很清楚:朝烧炼暮烧炼朝暮学烧炼,这里串那里串到处都串遍。东家骗西家骗南北都骗遍,惹的妻埋怨子埋怨父母都埋怨。我问你金丹何日成?铅汞何日见?只落得披一片挂一片拖一片。
第一联中的“丹还九炼”是指“九转还丹”,就是先将天然丹砂(硫化汞)加热分解炼成水银,再将汞与硫混合后放在密闭的鼎中,使其化合而成纯的硫化汞,硫化汞又放在密闭的鼎中(加入铅或其它药物)再升炼成水银,水银再炼成丹砂(硫化汞),丹砂再炼成水银,水银再炼成丹砂,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就炼成为 “九转还丹”(或称“九还金丹” )的“仙药”了。到了唐代炼丹家的升炼技巧可以做到七转九还而水银毫厘不缺。这实际上是一个很精巧的固体化学反应,要能作到定量转化在今天来看也是不容易的。现代物质守恒定律是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氧化汞,使其分解为氧气和汞,再化合成氧化汞,并精密称量其质量有无变化而确立的。这与中国古代的炼丹实验相比,一个是用硫和汞,一个是用氧和汞,是异曲同工的。
二、古联与颜色
明孝宗的一次宴会上,指着正在燃烧炭火的火盆,出了一比上联,让群臣应对,联曰:炭黑火红灰似雪;
在座者面面相觑,无言以对。随同父亲杨廷和一道赴宴的小杨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挺身而出,对曰:
谷黄米白饭如霜。
上联中的“炭、火、灰”三种物质,不但具有不同颜色,而且后两种是由第一种衍化而成的。炭原为黑色(对光全部吸收),燃烧(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生火,火红色,化成灰后,变白色(对光全部反射),类似雪。另外,对上联还有一个难点:“炭、火、灰”三者同出一源,表达了一个连贯的意思,叫“同出”。
下联谷是黄色,脱壳成米,白色,米煮成饭,更白,像霜一样。“谷、米、饭”也是“同出”,且米和饭都来自于谷,对得非常工巧。
类似的联还有:
盆漏干,船漏满;
灯吹灭,炭吹红。
下联 “灯吹灭”是因为降低温度而达不到着火点了,“炭吹红”是增加了氧气的量,从而使炭越燃越旺,越吹越红。 杭州秦桧跪像背后岳飞墓阙上有如下一副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联中“白铁”,并不是我们今天讲的镀锌铁,因为那时还没有镀锌技术。
在汉语中,“白”本来指日光的颜色,因为日光最耀眼时是白色的,所以古人称太阳为“白日”。“白”由此又引申为“光亮、明亮”之意。联中“白铁”指的就是光亮的铁。又因为白色是各种颜色中最纯粹、不惨任何杂质的色彩,古人就将没有染色的“素”也作“白”理解。由此引申出“纯净、高洁”的象征。操守纯洁、没有污点被称为“清白”,“白璧无瑕”也比喻人没有缺点。
三、古联与热学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有“三江才子”之称的王尔烈(今辽宁省辽阳市人),念完四年私塾后到龙泉寺当杂工,一有闲空就去向有学问的和尚请教诗文之道。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寺里的小和尚和打杂的都来扫雪,他们连扫带玩,用雪塑了个观世音菩萨像。这时,方丈元空和尚来到跟前,就以雪人为题,出了个对儿的上联: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让小和尚们对出下联。小和尚们一听,你瞅瞅我,我瞅瞅你,摇头搔脑对答不上 。这时,王尔烈在一旁说了声“我来对”,便随口念道: 云堆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该联意象生动,令人神思驰骋,对得委实工巧。出句“日出化身归南海” 道出了H2O受热后从固态熔化成液态的物理变化的过程,美中不足的是:其中的“南”不是仄声而失律。
(载《民间对联故事》2012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