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一直是任何工业生产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明显的安全问题,我们可以从源头控制,甚至可以提前预防,可是对于不明显的安全隐患呢?小七告诉大家:最大的安全隐患就是不知道隐患! 事故案例一 2004年7月6日13时50分左右,某企业合成车间的一次水总管道由于穿孔,需要补焊,车间安排了停工,由2名维修工配合焊工实施这次补焊作业。
现场勘察情况 施焊单位是一个使用乙醇的防爆车间。施焊对象为车间西墙外、距地面2.5m高操作平台上方的架空一次水总管道。 上述操作平台开有一个长3.5m、宽3m,用于电动葫芦起吊作业的预留孔。乙炔气瓶、氧气瓶放置在操作台下,一楼的地面上,距离该预留孔西边水平距离为1m。动火部位在预留上方偏北,距其北边沿的水平距离为0.5m。
事故原因分析 1、作业前,焊工忽视对施焊所需设备、工具的安全检查,未发现乙炔气瓶的安全附件低压表出现泄漏点。 2、实际上,放置在操作台下的2个气瓶与动火点的水平距离只有1.5m,违反了有关在动火作业中,乙炔气瓶放置点与焊接地点之间水平距离不小于10m的安全规定。
3、车间安全员未办理动火作业证,也未在动火前做全面的安全检查,属于失职和违章作业行为。
安全防护措施 1、严格执行《动火作业禁令》中有关在禁火区动火的前必须办理动火作业证的安全规定。 2、按有关规定,在动火作业中,乙炔气瓶放置点与动火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少于10m。 4、鉴于这起着火事故发生后现场员工的不同表现:有的临危不惧,或立即去打厂内消防电话报警,或提起灭火器灭火,而有的不知所措,这一现象反映出员工在心理素质和现场抢险、救护技能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事故案例二 某车间工人进行切割作业时,割炬熄灭,尝试几次仍然不能打燃,于是电焊工让看火人员查看乙炔气瓶是否没气了,看火人员发现乙炔气瓶处有光和浓烟,于是立即报警,并拿灭火器灭火,但未能成功。接到报警后,消防队立即赶赴现场将明火扑灭,但仍有气体从乙炔气瓶中泄出,消防人员继续喷水驱散泄漏的乙炔气体,15分钟后该气瓶内的乙炔气体自然泄漏完成,现场险情解除。被烟熏黑的乙炔瓶体及墙壁:
具体着火原因 割炬使用过程中熄火,焊工没有用专用工具清理割嘴,反而开大氧气阀想吹掉堵物,结果使氧气倒流入乙炔管内,再次点火所产生的火花造成混合气体在乙炔管内爆燃膨胀,导致乙炔管在与瓶头回火阀的连接处爆开。 经验教训 1、操作经验不足: 发现割炬回火熄灭后,未按照正常的操作关闭切割氧气,反而开大氧气阀来吹堵物,没有意识到此操作带来的严重后果。 2、未安装回火阀 应在瓶头位置和割炬处安装回火阀,由于现场提供的回火阀接头与割炬不配套,无法正常安装,因此此处并未按照要求安装合格的回火阀。割枪与气管线之间未安装回火阀,导致回火进入乙炔管; 3、工具使用不当 割炬使用过程中熄火,焊工应使用专用工具清理割嘴,但他却反而开大氧气阀想吹掉堵物,结果使氧气倒流入乙炔管内,再次点火所产生的火花造成混合气体在乙炔管内爆燃膨胀,导致乙炔管在与瓶头回火阀的连接处爆开。 所使用割炬结构图 安全措施 要落实热工作业措施。热工作业要求气割作业要安装回火阀,但因现场没有找到适合尺寸的回火阀可以使用,而将该措施忽略旁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