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天下:此处便有杨万里 在燕坊古村所有的采访结束后,眼见下午还有些时间,我提出来要去史可法或杨万里故里看看。既是离杨万里故里近,就在附近的黄桥镇,那就去吧。 杨万里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先授赣州司户,后历任永州零陵丞、隆兴府奉新县宰、国子博士、太常丞兼礼部右侍郎、知常州、广东提刑狱、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秘书监、宝谟阁直学士,入仕凡三十八年。虽官品不高,却多有政声,可以说是一大有作为者。至宋绍熙三年(1192年),时任江东转运副使的杨万里上书坚决反对朝廷准备行使铁钱会子,得罪了当朝宰相韩侂胄,改知赣州。杨万里便自请离职,乞做祠禄官。是年秋,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官,就意味着他可以拿俸禄回家享清福了。于是,杨万里重回吉水溏老家安居,后虽然朝廷屡有征召,一直坚拒未出,终老于斯,历15年之久。杨万里主张抗金,在家闲居时期,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权高,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临终前曾写下遗言:“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远远地但见一高大的牌坊立于村口,便是到了,我看了看牌坊两边的对联,静静叙说着诗人的一生:文采倾朝野雄居诗界辟蹊径独树一帜诗名千秋颂,节操誉神州勇谏权贵挺脊梁首倡四番风范万代传。遥想遥远的1127年,他出生于此地湴塘村,1206年,他八十岁,又安详地卒于此。生于斯,葬于斯,人生如一条抛物线,能老死故乡也应是一种幸运。 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杨万里任赣州司户参军,三年为官省吃俭用积蓄了一笔钱,再加上他父亲多年教书的积攒,终于在绍兴二十八年任满后,回到故里筑宅南溪北崖。其住宅只是“橼土皆如田舍翁”的普通民宅,一住就是几十年,且“三世无增饰”,也就是说他父亲、他自己、儿子杨长儒都未曾装修、扩建过。据《鹤林玉露》载:“诚斋将漕江东,有俸给仅万缗留库中,弃之而归。东山(杨长儒字)师五羊(广州)以俸钱七千缗代下户输租”。可见杨万里父子为官清正廉洁,将俸钱赈济人民,却不肯用于装修自己的房屋。 杨万里虽为官场老吏,却主要“精于诗”,一生做诗二万余首,留存于世的也有4200多首,对南宋诗风的转变、中国诗词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四大家”。诗人现存的诗,都是他三十六岁以后所作。此前作诗有1000多首,均在1162年七月由他自己一举焚烧。也许,焚烧不满意的诗,让自己的诗歌如火凤凰般涅槃重生,才奠定了他在诗坛上独特的地位。也因此,他学诗虽有所宗,但还是以其好学深思的功夫,创新立意的追求,推出了“诚斋体”。昔日他游西湖,观荷赏景,赋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是咏荷,他在乡间田园所感所写却又有不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以乡间俚语入诗,却无半点俗气,只因为被他神奇的笔触一点,顿时由俗入雅,令人叹为观止,也因此形成了他的特色。 他的老家水塘多,湴塘是村名,这个‘湴’字,字典上都查不到这个字。其先祖杨辂是做大官的,唐朝末年间,从陕西华阴来到吉安任吉州刺史。他有两个儿子,二儿子杨铤长大后,骑着马找新地盘,马蹄子陷入池塘的淤泥中,出不得出,进不得进。看看前面是朝元岭,后面是后龙山,中间还有南溪水,是风水宝地,他就随了天意,下马在这里安家。便是杨家一世祖,杨万里是十一世,而现在这里都是四十几世了。原以为此处也与燕坊古村风味相似,熟料已古韵不存,处处是新式楼房。时侯既然是春天,一路春光无限。那么,先去杨万里墓地,拐了几个弯,但见一片翠柏簇拥着墓地。墓地后面,是平缓的山丘,前面左右两侧,有斑驳的石人、石马和如椽的大笔,及石碑上镌刻的清新诗句。走上一级级的青砖台阶,来到简陋而单纯的墓之前,也是由青砖砌成。环视着幽静的墓地,我想,诚斋原本就清廉节义,他的墓地就应该如此清清寂寂,朴素淡雅。 再往杨氏祠堂,就在先祖祠之前,立有两棵杨万里手植的香樟,虬曲交错,枝繁叶茂。树下,几个老人在聊天,或蹲或站。热情的杨氏族人为我打开杨氏忠节总祠的大门。怀揣着虔诚之心,迈上青砖的台阶,我想近距离接近诗人。走进右边杨万里书画社的偏门,就瞧见木刻的诗人画像,戴着官帽,眉宇间不染纤尘。陈列的玻璃罩子里,摆放着杨万里诗文集、杨万里年谱、发黄的线装书。就在地上,那些木栅筐内,装有些一块块黑黝黝的小木板,原来是乾隆十八年杨万里诗文集的木刻印模,约有十多只筐数千块之多。我俯身观看,但见那些小雕板孤洁地叠放在一起,一笔一划,工工整整。我静静地目睹着眼前的一切,不愿移步,继之以叹息不已。我看过宋版明版书,却从未看过古时的雕板。没想到,就在杨万里的故乡,却保存有如此完整的诚斋诗文集的雕版,而且据说乡民们依然还用来拓印,其字迹清晰,墨色均匀。 告别杨氏祠堂时,已是夕阳之下,行没多远,回头看那棵高大的樟树,那安静的老屋,杨万里早已逝去,但其精神气韵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徘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