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评诗 西子依然诗歌
掰开手指 看见被盗来的光 恰如爱情 燃烧而成的结晶。或者 一个从来没有填满的伤口 以我们的嘴唇和头颅 黑夜 从它深厚泥土中 以陶碗盛出 古老的信仰和品行 但是,沉默 是一贯的原则。你无法突破 就像盗火者无法突破,自身的卵壳 只能与内在的火,融为一体 都是些庸常的事物 让我忧郁,羞赧 青草,还有为她准备的马蹄 正在奔来的路上 而我心空空。掩藏在荒草背后 那绿色,那失去绿色的 都被指定,囚于一场杏花雨中 一些荒芜,另一些淹没 而清明,令她们得到重新指认 赞美春天吧 因为他轻柔蔚蓝的童心 想要捕捉的光——我的心 从你路过的脚印里 长出花朵 请记住:这笑容 触碰心扉的颤栗 在黑夜里遨游 胸怀灯盏的人,让黑暗分娩 这些初生的精灵 洞穿一个个长夜、陋室 必将抵达永恒 而我,还在白天 还在赶往的途中 从右手腕的一块皮肤开始 那种感觉 好像更适合在地下生长 新长出来的 山药蛋一般圆润。仿佛 还带着刚出泥土的清香 手的主人 ……一位优秀的打磨师 随身携带的行囊 白天背在背上,夜里放在心上
这是一组哲理诗,诗题本身就属于诗歌: 黎明之光 掩映 或困囚于清明 提灯的人奔走 故乡痛了… 黎明总是和理想和信仰有关,总有人意图遮住这一切,露出指缝里的。 盗火者的痛,在于执着后的伤口,如爱情的燃烧,便是痛,我们保持着语言和思想(嘴唇和头颅)的纯洁和坚定。 黑夜不仅仅是黑,还有深重的积淀,古老的容器里,有着古老的信仰和传统。 需要一声突破的呐喊,沉默了那么久,已势若危卵,光明之火与内心的火焰需要燃为一体。 这首诗歌的立意类似于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张力更阴郁些,掰开到恰如,黑夜到但是,连接的是困顿中的突破,而突破,又是艰难的。 音乐的走向越来越宽,金属味越来越冲撞,类似光明的方向。 春来是急促的,草的萌芽、泛青是使者之路。却将一些平庸常态的事物归拢指定,被指定的氛围让我不适应,羞赧。 勃发的生命和死去埋葬的,在一场杏花雨下被指定和谐了,勃发的于是荒芜,死去的被淹没。 这就是清明,清和明。 这首不像前一首通篇的呈现,而是先用了情感动词忧郁和羞赧来叙述。再回到呈现,春或者生命的冲撞,这样的日子里,勃发的和死去的混为一谈,被多情归拢。 我似乎看到黎明之光在某处的搁浅或掣肘。这是心内空空的原因吧? 但春天一定要赞美的,它的轻柔,它生命的色彩与走向(蔚蓝,海的蔚蓝),还有纯洁、弱小以及欢快(童心)。 那就是我的心啊,我要捕捉的,要获取的,是从光明的过程里,长出的花。 这花是欢乐,会心的欢乐,去触碰心扉;是黑暗里的灯盏,催生希望;去洞穿长夜与困顿,抵达永恒。 春天或生命或信仰,是提灯的人,而我,在追逐它的途中。 能够拴住游子的,一定是故乡,思念的痛,随意一个触碰,便如植物般的疯长。 思念中的故乡,圆润而踏实,还有泥土的清香。 思念者在路上,打磨岁月和心灵,故乡,白天是肩上的责任,夜晚是心灵的寄托。 第一句我不理解,如果作者是位女性,那右手腕的皮肤该是手表的触觉,时间流逝的触动,引发的思乡之痛。如果不是,或是作者自己的秘密,或是随意的具象选择。 组诗的立意贯通是水到渠成的,每首亦然。 一二首从容不迫,因为有具象的承载,三首急促了些,可能是描述时情绪的激荡。如果第四首拔的更高更宽的话,这样没毛病,可是第四首归拢于故乡,往深了细了走的。就如溪水激烈后没有豁然开朗。 问题不在第四首,这首悠悠道来,却是很痛很温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