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诗坛父子兵——曹氏三雄

 江山携手 2016-07-24

 

 

      秦  汉  魏  晋  卷  

  

 

 

 

               中华诗坛父子兵——曹氏三雄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宋朝的三苏是中国文坛最著名的父子兵,他们毫不客气地占据了“唐宋八大家”一小半的位置。

在几千年的文学史上,堪与三苏相提并论的,舍“三曹”其为谁?!

确实,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优质的父子兵。

对于三曹对于中国诗歌的贡献,历来评家以曹植为第一。而我认为,曹植之诗虽然不错,但有其父、兄珠玉在前,其诗在汉魏之际只能排第三。

曹植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之重镇,我个人认为在于他高妙绝伦的赋。其赋于三曹中为第一。《洛神赋并序》一出,谁与争峰?!曹植仅凭这首赋,即可名列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家之列。

下面一一简浅赏析一下三曹诗赋。

 

一、曹植

1、曹植诗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郁纾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赠白马王彪并序》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曹植等曾与他争夺权位的藩王处境艰险,时有难测之祸。曹植在萧怀侯曹熊自缢身亡和任城王曹彰暴毙之后,尤其珍惜与同父异母弟白马王曹彪的兄弟之情。在悲愤中完成的这首诗,情意真挚感人,其生离死别之悲,欲哭强笑之句,催人泪下。真情流露的诗歌总能引起人的共鸣,作者以“孤兽索群”,寓示自身的孤独凄凉;以羡慕有家可归的暮鸟,来反喻自己的几乎无处容身的孤危境地。由此引申开去,诗人开始怀疑天命、怀疑神仙、怀疑人生。世事危艰、世态炎凉、骨肉相残、人生短暂。—曲“白马”诗,饱含多少人生悲苦辛酸!

而在这种情难自控的情绪中,诗人竟然还能借鉴《诗经.大雅》中的《文王》与《大明》中蝉联的技巧,从第二章开始,每章前数字蝉联上一章最后数字,使各章之间气韵连贯、自然顺畅,读之颇有一气呵成、如泣如诉之感。

情感与技巧并存,“白马”诗堪称佳作之一。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回风起,吹我入去间。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

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若当何依?忽亡而复存。飘遥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株亥连。

                                      ——《吁嗟篇》

 

曹植因自己贵公子身份所限,早期的一部分诗歌词藻华丽而内容浅显,即使是一些描述战乱环境和感叹人生无常的诗作,也显得较为表面,完全无法与曹操这类诗中的慷慨悲凉相提并论。而在自己人生的最大靠山——父亲曹操去世后,忧愤压抑的曹植才终于写出了一首首深沉的作品。《吁嗟篇》正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一首。他以“转蓬”比喻封地屡遭迁徙的、“宕宕当何依”与“长去本根逝”的自己。“转蓬”在荒野之上忽东忽西、忽南忽北、随风飘摇、“忽亡忽存”,一次次遭遇“惊飙”,一次次被“吹入云间”,一次次地堕入“沉泉”,无路可走,无枝可依,无所适从,最终被命运的风暴吹得无影无踪、无色无相。

曹植在文帝、明帝两朝,始终受到猜忌与打击,“十一年中而三迁都”,先从鄄城“徙封雍丘”,再“徙封浚仪”,又“复还雍丘”,最后“徙封东阿”。朝廷明令禁止他与诸侯兄弟往来,甚至不准到京师朝见。因此《吁嗟篇》看似咏物,实则咏怀。

在此诗的末尾,忍无可忍的诗人终于按捺不住长年累月的折磨与打击,沉痛地呐喊道:“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既然此生无望实现“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政治理想,那就让我被熊熊的野火燃为灰烬吧……

诗人的悲痛到达了极限,诗的艺术价值亦随之抵达高峰。凤凰涅磐之后,终获重生。

 

携玉手,喜同车,北上云阁飞除。钓台蹇产清虚,池塘观沼可娱。仰泛龙舟绿波,俯擢神草枝柯。想彼宓妃洛河,退咏汉女湘娥。

日既逝矣西藏,更会兰室洞房。华镫步障舒光,皎若日出扶桑,促樽合坐行觞。主人起舞娑盘,能者穴触别端。腾觚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任意交属所欢,朱颜发外形兰。袖随礼容极情,妙舞僊僊体轻。裳解履遗绝缨,俛仰笑喧无呈,览持佳人玉颜。齐举金爵翠盘,手形罗袖良难,腕弱不胜珠环,坐者叹息舒颜。御巾裛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舌五味杂香。进者何人齐姜,恩重爱深难忘。召延亲好宴私,但歌杯来何迟。客赋既醉言归,主人称露未晞。

                                           ——《妾薄命二首》

 

这是曹植早期的诗歌,词藻极度华丽,读之朗朗上口,结构紧凑,一气贯通,但内容却苍白浅薄。堪为惊艳一霎的昙花,却不是清新隽永的幽兰。

曹植之诗向来搏得后世超高评价。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当然是过于夸张的说法。还是明代王世贞的看法较为公正,他在《艺苑卮言》中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曹植一生在政治与文学上均自恃才高,且其一生最大理想在于政治与军事(在这两方面他亦是不仅完全无法与乃父相提并论,与乃兄相比亦远甚,少时看《三国演义》常为曹植不平,现在想来殊为幼稚),所以我感觉他的作品尚未完全展示他的才气。看过与他的时代较近的陶渊明与曹操的诗后,再看曹植诗集,我常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感。他后期的诗作沉雄厚健,艺术价值远远超过早期作品。总体来说,其诗在建安诗坛可排在前三位。

 

2、曹植之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
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王弟]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华容婀娜,令我忘餐。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
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
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
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
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
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
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
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曹植《洛神赋并序》

 

读了曹植的《洛神赋》,才知什么是文学美的极致、文字美的极致、女性美的极致、气质美的极致、自然美的极致、人类美的极致、生活美的极致、爱情美的极致。

这样的一篇文章,令我不敢想信自己的眼睛,中国的文字,竟然可以产生如此的大美,简直抑天塞地,令人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心神荡漾,悲喜莫名。

这个曹子建啊,为什么要把事给做绝了!

他难道不明白,盛极则衰,乐极生悲吗?

古今中外,也仅有这么一个据说能“七步成诗”的曹子建了,可以像一个非常懂得运用色彩、又极为重视细节刻画和心理描写的高超导演一样,将文字组合成美妙绝伦的片断,最后剪辑成一场美丽到令人心碎、完美到令人绝望的电影。

这是继《诗经.卫风.硕人》之后中国文学歌颂女性美最佳的华彩乐章。

从此之后,千年万年,再也没有、再也不会、再也不可能出现比它更好的描绘女性美的文章了!

每当在现实中看到俗世之间漫山遍野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的凡草俗花时,就让我们收回我们的目光,移回到曹子建的赋里,屏息静气、虔诚无邪地感受那女性美的极致吧……

《洛神赋并序》,一篇堪与《前赤壁赋》、《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并列为中国最伟大四大赋作的极品!

 

二、曹丕

曹丕有文武之才。他六岁知射,八岁能骑射,自少随父东征西讨,剑术强于曹营骁将;同时他热爱和重视文学艺术,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常与王粲、徐干、陈琳等文士互相唱和,关系非常友善,当时的邺下文人集团实以他为核心。他执政后编成《皇览》与论文集《典论》,为中国文学的保存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后世因其父曹操和其弟曹植的巨大声望而掩没了曹丕的文学价值与贡献,是不甚公平的。

曹丕执政期间,黄初三年秋冀州发生蝗灾,曹丕“使尚书杜畿持节开仓廪以振之”,比后世国人饿死数千万之际犹不开仓赈灾的行径可人性多了;另外黄初五年曹丕“令谋反大逆乃得相告,其余皆勿听治;敢妄相告,以其罪罪之。”这与后世之残酷政治清洗运动,使大臣及全体国人相互诬蔑揭发,致中华传统文化断绝数十年相比,实在是高尚和光明得太多太多。

我个人认为曹丕诗强于曹植,这与历代所有评价相反,但我坚持我的观点,虽然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现在来赏析几首曹丕诗作: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至广陵于马上作》

 

曹丕作怨妇诗极为纤柔,而所作的军旅诗则雄壮豪迈,显示了一位政治军事领袖的胆魄。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二首(其一)》

 

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有着里程碑似的重要作用。明朝胡应麟云:“子恒《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清代王夫之云:“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此诗状景较多,每种景色都与思妇之情及内心活动息息相关。“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浑然天成,我认为这是那个时代最好的情歌了。

 

阳春无不长成。草木群类,随大风起。

零落若何翩翩, 中心独立一何茕!

四时舍我驱驰, 今我隐约欲何为?

人生居天地间, 忽如飞鸟栖枯枝。我今隐约欲何为?!

 

适君身体所服, 何不恣君口腹所尝?冬被貂氍温暖, 夏当服绮罗轻凉。

行力自苦, 我将欲何为? 不及君少壮之时,乘坚车策肥马良。

上有仓浪之天, 今我难得久来视:下有蠕蠕之地, 今我难得久来履。

何不恣意遨游, 从君所喜?

 

带我宝剑, 今尔何为自低昂?悲丽乎壮观, 白如积雪利秋霜。

骄犀标首, 玉琢中央。 帝王所服,辟除凶殃。

御左右,[奈何]致福祥。 吴之辟闾, 越之步光,

楚之龙泉, 韩有墨阳, 苗山之铤,羊头之纲,

知名前代, 咸自谓丽且美, 曾不知君剑良绮难忘。

 

冠青云之崔嵬, 纤罗为缨, 饰以翠翰,既美且轻。

表容仪, 俯仰垂光荣。

宋之章甫, 齐之高冠, 亦自谓美,盖何足观?

 

排金铺, 坐玉堂。 风尘不起,天气清凉。

奏桓瑟, 舞赵倡。 女娥长歌,声协宫商。

感心动耳, 荡气回肠。 酌桂酒,脍鲤鲂。

与佳人期为乐康, 前奏玉卮,为我行觞。

 

今日乐, 不可忘。 乐未央。

为乐常苦迟, 岁月逝, 忽若飞。

何为自苦, 使我心悲?

                                           ——《大墙上蒿行》

 

初见此诗,令我惊艳,拍案称奇,仿佛乃李太白之歌。其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交错变化,自由运用,正如一舞剑高手,已到随心所欲之境。而曹丕本人确实也是一位剑术大师,此书也用了极大篇幅描写宝剑。

而此诗最令我折服的乃是连续自问的“今我隐约欲何为?”、“今我隐约欲何为?!”、“我今隐约欲何为?”、“我将欲何为?”层层逼问,如钱塘之潮汹涌而来,必欲问个清楚明白。春夏秋冬四时舍我,我如草木随风零落,人生短暂,时不我待,我要怎样才能留住时光?我要怎样才能摆脱飞鸿踏雪不辨踪迹的人生宿命?

那就穿好衣、吃美食、坐好车、骑良马、舞宝剑、赏艳舞、听清歌,让这些感官的欢乐驱走心中的苦闷——尽管只是暂时。

命运很不公平,让一些人生为帝胄,一些人生为丐儿。

命运非常公平,给予所有人一样多的烦恼,并一视同仁地限制寿命长短额度。

历史的大潮席卷而来,将人间99.99%的人类冲刷掩埋,无名无姓,无功无罪。

今天的我和一千八百年前那个秋风萧瑟傍晚的曹丕一样忧愁焦灼。

我在每一个夜深涂涂写写,怕的是此生庸碌无为,最终像蚂蚁般自生自灭。

——“今我隐约欲何为?!”

 

三、曹操诗歌

我因爱其诗而喜其人。

这是个我曾恨过的古人——少年时每次看《三国演义》都恨得咬牙切齿——白脸奸臣!

长大了,读曹操乐府,看《三国志》,我渐渐感觉到,这个人,被中国人长时间的误解了。

是的,他并没有周公、张良、范蠡那样的崇高的品格,但是,我们同样不能无视真实历史地否定他对那个时代的贡献——正因为有他,北方才得以统一,董卓作乱后满目疮痍之地得以逐步恢复繁荣,人民渐次得以安居乐业。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路过邺地时曾拜谒高陵,并亲自撰文祭祀曹操,称曹操“昔汉室三分,群雄并立。夫民离政乱,安之者哲人;德丧时危,定之者贤辅。伊尹之匡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全唐文》卷十之《唐太宗文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这位中国古今最杰出的政治家,虽然并不认同曹操过多地使用权术的表现,但对曹操的历史贡献,评价甚为中肯。

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一生最大的错误,是最终没有战胜人性的贪欲,终于忍不住将掌中的宝物据为己有(虽然这宝物是他们父子为朝廷夺回来的)。倘若他们能有周公一样的品质,那么他们将成为中国世代崇敬的能臣。

千秋万岁名的成与败,缘于那一念之间。

曹操终于没能成为圣人。

但他终究是一个英雄。在他的真实面前,王莽篡汉前的虚情假意显得多么虚伪和愚蠢。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董卓作乱,生灵涂炭。曹操先是试图行刺,失败后与袁绍等起兵讨卓。然而联军各派俱怀私心,甚至多有称帝野心。为保存实力,各派均按兵不动,不愿与董卓军队交锋。唯曹操不顾安危,率本部人马迎战董卓大军。虽然曹军寡不敌众大败而归,但由此可见唯有曹操是真正勤王之人。而在《蒿里行》的姐妹篇《薤露行》中,曹操对少帝被杀、献帝被劫、汉祚倾危、宗庙燔丧表达了深沉的悲愤与哀伤。这时候的曹操,无疑是整个大汉天下最忠心耿耿的臣民。在之后数十年的南征北战中,曹操、曹丕父子率领谋臣勇将扫灭各路军阀,统一了北方,将汉室已然丢失的国柄还给了汉帝。这期间倘无曹操,汉献帝不知将死几回,汉朝亦不知将早若干年倾覆。

此诗的后六句,是诗人直抒胸臆的心声,忧国忧民的衷心热肠跃然纸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人曹操并非戏曲小说中那个杀人魔王曹阿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短歌行》

 

“对酒当歌”与“东临碣石”篇,奠定了曹操在中国诗坛的至尊地位。曹诗气魄之大,直可包孕日月,涵盖宇宙,与屈原、李白同为三千年中国诗人之最,冠绝古今。

曹操胸襟开阔,气度恢宏,当他以自身政治、军事上的经天纬地之才表现在诗歌上时,他的诗也展示出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阔。

曹操此诗共引用了《诗经》六句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自《郑风.子衿》,借女子思念男子来表达自己渴思贤才的急切心情。“呦呦鹿鸣”等四句引自《小雅.鹿鸣》,借古代宴饮嘉宾的热烈场面,表达对贤才的热烈欢迎。诗人时苦时乐,时喜时忧,苦的是人生如朝露之将逝而国家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乐的是嘉宾在座杜康在手;忧的是散落在各地的贤才无所依托不能为国效力,喜的是相信以诚待士必将迎来众多贤士,国家复兴有望。

后四句诗人宣布自己将以高山大海般的壮阔胸怀,像“一饭三吐哺”的周公那样礼贤下士,如高山不弃土石及大海不辞涓流一般,以永无止境之心真诚守候天下贤才,共同完成天下一统之不朽事业。

曹操化用古人诗句,不着一丝痕迹,且比原诗更胜一筹。“青青子衿”句将小女子的小情小爱转化为大丈夫之间的忧国忧民情怀,意境变得深沉广阔;“呦呦鹿鸣”句将没有一丝杂音的浅薄欢宴,化为贤才来归后国泰民安的愿景,情意更为真挚深厚。

锺嵘在《诗品》中认为:“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器之在《敖陶孙诗评》中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慷慨悲凉、格高调响、气度恢宏、沉郁顿挫是曹诗的最基本特征。

曹操凭这一首诗,不仅将同时代包括建安七子在内的诗人们远远甩在了身后,也让自己的两个擅长写诗的儿子——丕、植,从此无法追赶超越。陈明祚评得好啊,他说:“……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成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此诗是曹操征讨乌桓凯旋归来而作,时年五十有三,已臻“暮年”。

在三国的政治家中,我认为曹操相对来说是个诚实的人。他不像刘备那样动不动就痛哭流涕,借了荆州就耍赖不还;也不像孙权一般时叛时降,朝秦暮楚。他不沽名钓誉,也不“慕虚名而处实祸”,他明明白白地说自己不会解甲归田,因为一旦离开军队,自己便很有可能被人所害,而国家也将倾危。曹操也时有奸诈表现,但一般都呈现在激烈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中,不得已而用之。

这首诗也如曹操一样诚恳实在。诗一开头就摒弃了昏君与愚民常搞的“万岁万岁万万岁”那一套,明确地指出任何生物均难免一死。曹操正视世人所普遍恐惧的衰老与死亡,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这也是曹操个性中过人之处。

接下来的几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鼓舞了无数英雄志士为了理想而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人生短暂,每个人都终将化为土、变成灰,湮没在黄土地下,或是被风吹散而灰飞烟灭。但这并不可怕,因为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就像春夏秋冬循环往来;可怕的是生前庸庸碌碌,死后寂寂无名。只要生前拥有一颗壮志雄心,并且终生为之千里奔波奋斗不息,成就一番功业,那么即使肉体因衰老死亡而腐朽,精神却可随着姓名而活在万世千秋。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只要保有一份精神状态的青春,那么我们可以永远是一个逐梦的少年!

曹公诗作的成就,我认为绝不逊色于他的政治与军事成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写诗,不讲究文彩华美,而妙在古朴真挚,以情入景。

古人写秋,必陷于萧索自怜而不可自拔也。曹操独不然,就算是萧瑟的秋天,在他的眼里、胸中、笔下,都有一种春天的味道!

每次看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八字,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幅秋风徐来、波光鳞鳞、万物飞飏、气象万千的景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间;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而写出这种深沉雄浑诗句之人,又怎么可能没有吞吐宇宙之胸怀、高远壮阔之视野、君临天下之气魄?

所以,“沧海”者,曹氏之内心也;“观沧海”者,曹氏自述心迹也。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一登台便如此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综 

 

曹操一生戒马倥偬,并没有立志成为诗人,他的诗作大都是在征战途中有感而发,却不料这些真情凝注的乐府诗歌竟成为有汉一代以及有魏一朝的时代最强音。

曹丕一生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视文章为“不朽之盛事”,最终他得偿所愿,以其诗才名世且不朽,远远超越了他的所谓帝王功业。

曹植一生向往军事政治上的建功立业,其志不在文学。但因其才高,且军事政治理想无从实现,遂使其阴差阳错成为中国诗赋里的王者之一。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曹氏父子的政治功罪交给历史去评判,且让我们记住他们苍凉的文字。

        

 

 

 

 

 

 

 

 

 

                                   

                                        作于2009年10月3日中秋节下午19: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