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我当初_____就好了|你会填什么?

 mxb08 2016-07-24


01

 

几个月不见,认识的某姑娘做大V,月收入从60万一直涨到了200万,不仅开上了之前就心心念的保时捷,还在上海内环买了房,说是等装修完毕后请我们都去她家玩,一时风光无限。看着她依然在朋友圈甜甜笑着卖着萌,就连原先最讨厌她的那些人都不得不赞叹姑娘不卑不亢的态度。

 

这让我常常看着自己工资卡里那点可怜的数字叹气。虽然对这个朋友起不了嫉妒之心,但还是忍不住做各种各样以“如果我”开头、以“就好了”结尾的假设——结果当然是毫无意义,反而常常令我想起4年前和她一起在深夜撸串哭穷的样子,感觉像是已经过了一个世纪。

 

也确实是一个世纪。

 

02

 

对这个时代来说,4年足够让一个人从一文不名到家财万贯:

 

只要你在2003年赶上大潮,在淘宝网上开设一家店铺,并用心经营下去,那你现在少说有一家流水过千万的店铺。只要你2004年在北京二环内买上两套房子,然后在4年后卖出去,至少1000万在手,光靠吃利息至少10年不用愁。

 

开个玩笑地说,只要你从2005年起,拿出1000块,每逢中国队踢足球就拿出一半押他们输,那你也腰缠万贯了。

 

不仅如此,2005年开始写博客的,2009年开始玩微博的,2012年开始弄微信的,现在无一不是大V,往小了说,年入百万不是什么大问题。

 

36氪的创始人刘成城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

 

“当时微信还是一个很小的团队,但是我们对它很有信心,主动为他们做了很多报道,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所以,微信公众号内测的时候我们就受邀加入了内测,不仅获得了一天可以发布10次内容的特权,而且第一天就获得了10万多名粉丝。”

 

如今,36氪的估值已经超过50亿美元。

 

时间和节奏明显变快了,以往一个公司从无到有再到飞黄腾达往往要经过一代人的时间。而对80后、90后这一代人来说,4年的时间已经完完全全够一家公司从创业团队发展到全中国同行业最大。

 

这样的社会早已不相信按劳分配,暴走的资本和飞奔的信息流连通起了整个世界,它们借着互联网的势把世界从一片广阔踏实的土地变成四处都是大浪的汪洋。在那汪洋的高峰处,有人躺在暴利行业里赚取这个社会80%的财富,而汪洋的低谷处,也有人孤注一掷,摔个粉碎,不知何时才能重抵高峰。但至少这个时代创造了无数机会,为阶层流动创造了可能性,这是最好的时代。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下一个到达高峰的行业会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这个社会已经不相信按劳分配,不知道在某些“错误”的行业,即便努力一辈子,也只是在泥潭里挣扎,完全实现不了我们内心渴望的财务自由。或在茫茫就业市场停滞不前,或最后妥协,选了自己最不喜欢的一个行业,受了一肚子气。

 

有的人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03

 

有人把焦虑症称为中国这一代人的时代病。

 

看电影只能去电影院,不然就只按快进;玩社交网络一分钟要刷新十几次,每次刷新看不到别人回复自己就浑身难受;评论要抢沙发,创业要一夜暴富。就连结婚也最好是有车有房,什么都不用愁。

 

之前《中国青年报》做过一项针对青年白领的调查,调查称34%的人经常焦虑,62.9%的人偶尔焦虑,而只有0.8%的人表示从来没有焦虑过。

 

群里有个90后自媒体人这样问道:

 

“没有安全感,老是感到焦虑,跟从小的生长环境有关吗?我总觉得自己做不好事情,不知道为什么。”

 

而我这样答道:

 

“因为你周围总有人不停告诉你他们做得有多好,不焦虑才有鬼了。”

 

她好像突然领悟到什么,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行字:“你说得对,每天一大堆人和我说他们两个月涨10万粉丝的故事,快把我逼疯了,焦虑就快把我逼疯了!”

 

那时我正在健身房,摸着自己的肚子,看着周围帅哥们健美的肉体,默默地给她这条朋友圈点了个赞。

 

是啊,我们错过了淘宝皇冠店铺,错过了博客名博主、微博KOL(关键意见领袖)、微信朋友圈大V,错过了2001年加入阿里巴巴、2002年去做房地产,错过了做手机游戏、股市神话、创业大潮——而且我们不知道未来还会错过什么。看看周围,上司比你年轻,新来的同事都是95后;打开朋友圈,好像所有人都创业成功了;再跑去书店,看到每一本书都在告诉你应该怎么成功。

 

好像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比你有钱,比你帅还比你努力。这些人生赢家就在你身边,每时每刻都在提醒你:

 

“你已经被社会淘汰,是个失败者。”

“你已经被社会淘汰,是个失败者。”

“你已经被社会淘汰,是个失败者。”

 

而你和我一样,租着房子,坐着地铁,朝九晚不知道几点地为了生计奔波。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究竟在什么地方,不知道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生活中好像处处是机会,但是我们似乎永远要等到机会已经过去才能发现它们。当“如果当初我……就好了”这样的句式多起来的时候,又怎么能不焦虑呢?

 

04

 

在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开始实行后的第二年,国家终于意识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倒挂现象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准备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我们80后、90后乃至00后这30年的一代人,竟然成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而这30年恰好是中国经济腾飞、与世界接轨、变化最大的30年。

 

于是,纵向上,我们父母陈旧的经验没办法给我们帮助,横向上,我们没有可以互相扶持的兄弟姐妹,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承担着更多期望,当然也有更多压力。

 

没有人教导,没有人倾诉;身上担满了压力,周遭总是令人焦虑——所以我们注定在孤独中长大,而我们的孤独也注定无处诉说。无论是父母生病还是配偶离去,每一项都可能成为压垮我们身上重担的最后一根稻草。

 

05

 

前段时间看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同学排的一出话剧,名字叫《庸常》。那个学生导演可能用尽了自己在课上学过的所有戏剧表现形式,尽力表现出一个不愿意过庸常生活的女作家的庸常生活。

 

这常常让我想到4年前和我那个如今已是白富美的朋友哭穷撸串时的对话。

 

那会儿她刚从某个只知道讲情怀、很少发工资的公司逃出来,几乎身无分文地投奔我,而我刚翻译完一本德语书,领了少得可怜的翻译费还上之前借同学的几百块钱。

 

她说她焦虑得要命,问我要不要去报个培训班学程序,一个月能挣8000块钱。我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就带着她在佘山、辰山玩了一圈。到了晚上吃夜宵时,我们一边撸串喝酒一边大声吹牛。

 

当时有辆红色的保时捷911从人民北路边呼啸而过,发出巨大的声响。于是她就红着眼睛问我,信不信她以后也能开这么辆车,5年后就开得上。

 

因为喝了太多酒,我们最后谁也记不得之后我说了什么,只记得喝醉的最后,我们在回去的路上一起唱了李志的一首歌:

 

不知道有谁能让你述说

你这样的生活到底为了什么

我看见你靠在窗口沉默

路过了青春我们还拥有什么

这让人心慌 这让人心慌

这让人心慌 这让人心慌

……


作者简介:蔡江舟,游戏策划、可能最会写文章的程序员。微信、人人网当红作家。原创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其贴的标签是嬉笑怒骂、快意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