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冰冰:谈话费力收效差,班主任怎么改善沟通的有效性?

 启程的男孩 2016-07-24


        总有朋友认为教育工作的评价是四平八稳的。是的,在班级没有遇到突发问题的时候,似乎四平八稳。然而不断此起彼伏的突发事件,使班主任工作按下葫芦浮起瓢,有时甚至用80%的时间,来处理5%的学生问题。

怎样去改善这种见招拆招、被动应战的状态?首要改善的是沟通的有效性的问题。关键点1:改变大包大揽,树立边界意识

有恒心解决问题,即使打持久战,也要持续去转变孩子,这样的耐力无可厚非。

当我们面对枝节颇多的复杂学生问题时,如果始终坚守着这样一份执着,总是希望家长、学生对自己言听计从,总寄希望于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就很容易把自己逼出内伤。当执着的信念过了头,就容易暴露出掌控感过重、处理事情过于急切、对话沟通过于犀利等问题,反而不利于事态的发展。

当下,很多学生问题的出现,夹杂上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比预想中要复杂很多,使得我们已经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能量来解决问题。班主任要有一定的边界意识。

不久前,一位年轻的班主任老师在微信上提出这样的一个班级问题:班上有位男同学成绩非常优异,可从这个学期开学至今退步很严重。最近聊天才得知,他的父母在寒假中离婚了,现在男孩儿一直跟着爸爸和后妈生活在一起……孩子在和老师聊天时哭得很伤心。老师非常想帮助这个无助的孩子,却一时不知从何下手。

这算是一个参杂上家庭问题的的普通学生问题案例。无论老师要多么的热心和诚心,都要首先清楚认识到,教师的能量在面对复杂的家庭问题状况时,不免鞭长莫及。

我们能做的,是找当事学生父亲单独对话,提出具体建议,帮助孩子在学习生活找到重新激活生活热情的点,劝慰孩子不要一味沉溺于悲伤。教师在这个时候要比学生善于忘掉,允许孩子的情感遇到家庭危机的时候,有过渡和波动的时期。不要总是去扮演“揭伤疤”的角色,不过度插手,放手让孩子独立去迎接这种转变,请相信,孩子的自我适应能力,有时是在我们的预估之上的。关键点2:改变短平快断案”,树立聆听意识

什么才算真正的聆听?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一书中,曾经提到——不加任何评价的倾听,才是真正的聆听。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忍不住心头为之一动,如果参照这样的标准,我们有没有在倾听孩子呢?也许很多时候班主任处理学生问题,都在囿于时间的限制,“你说!”“你说!”“你们都不要说了,我来说!”随后,不容学生辩解,就已粗暴地把意见覆盖于学生意欲申辩的泪眼之上了。

我们在新闻上看到层出不穷的令人痛心的学生自杀案件,当社会人士不断质疑,现在的学生为什么精神这么脆弱?有时候,我忍不住浮想一下,到底是什么力量成为压弯学生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许正是很多时候师生沟通、生生沟通中,无人能够理解最脆弱学生的心意,无处辩解,无处倾诉,让孩子失掉了对人生的最后信心。

国家尚在不断地在建设对冤假错案的追诉制度,如果班级也有对冤假错案的追偿,我姑且大胆猜想,也许我们从教很多年间,也该错误地断过不少案子吧。改善这种快判快错的状态,只有班主任坚持去真正的聆听。

基于这样的思考,有时候,教师不妨也去做一些倾听的练习。以学生为中心,专心致志地听孩子去表达,不去评判,或者延迟你的评判,让孩子自由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让你所听和看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回归真实。你会发现,此时所获取的信息和威逼之下孩子表达的内容是有差异的。

不仅如此,老师还要善于从学生的态势语言当中,发现孩子的真实的心理需求,也许一个眼神、一次叹息、一次不经意间的回避目光相遇,都能看得出来学生的内心世界。记得我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总是羡慕有经验的老教师如何能够清楚地辨别学生是否真正着急如厕。她告诉我,这需要你在听孩子说的同时,还要多多地仔细观察,自然就会发现差异。

教师把凭感觉判断出来的理由,清晰地说出来,这就是经验。把经验合理地提炼,这就是可以移植的策略。正是不断地倾听和观察的过程中,察言观色,梳理经验,迁移到新的案例当中,教师才在解决班级事务的过程中增长着个人智慧。这也是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所同步获得的教师的成长。


关键点3:改变明辨是非的惯性,树立长远育人的意识

对于教育而言,要明辨是非,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适合明辨是非。

教师毕竟不是法官,绝对化的'辨别是非型'断案,仍然处在师生沟通的初级阶段。在辨别是非的基础上,教师要有长远育人的观念。随随便便地“一竿子打死”或“为孩子贴标签”,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种糟糕的软暴力。

例如,令人抓狂的“顺手牵羊”行为,常常容易点燃班主任心头的焦虑。我们会皱着眉头担心是否带坏了班风?自小养成了恶习那还了得?种种念头,让这类事情一出现,便格外引起班主任的重视。犹如疾风急雨般短平快的处理方式,看似立竿见影,究竟有多少的实效,有待商榷。

班主任怀着这样的心态,力求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平息事态,这常常促使“恐吓”和“逼供”,成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常规手段。操之过急的“审讯”,常常成了点燃事态的火药桶,将事情的负面影响无限倍渲染开来。

学生本是未经大脑的“顺手牵羊”行为,容易被贴上“惯偷”的标签,甚至不得不公开道歉,成了公开的反面教材。来自师生另类的眼光,把孩子打入冷宫久久抬不起头。这思想的枷锁,即便锁得住“顺手牵羊”的小手,恐怕抑止的还有舒展生长的童心。班主任要善于放一放,让气愤的心情平静下来,斟酌筛选一下解决问题的策略,再去开始和目标学生的沟通。

面对问题,未必以案件的真相大白为终了。我们是做教育,不是当法官,我们的的职业更像是“医生”,以调适和帮助孩子获得良好发展为目标。不要把学生从错路逼上绝路。用微笑的眼光,去陪伴孩子的成长,而非时常对着学生举起我们的“有色眼镜”。

关键点4:改善一刀切的惯性,学会换位思考

要相信每一个看似匪夷所思的行动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儿童理由。

我们不免要提出一个老词就是“换位思考”,在这里我想给的注脚,就是尽可能的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善意的解释,替孩子,替家长的行为,寻找理由。

以“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为例,在沟通的时候盲目苛责指责学生态度不好,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其实是没有直指要害的。事实上,学生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像个小麻雀一样,他们互相影响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因为当天的内容不会,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因为在家边吃边玩,边写作业;有的孩子跟着父母一起应酬,晚上没能按时完成作业……

如此,简简单单的一个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的问题,事实上是有着多种多样的理由的,沟通清楚每一种完不成作业理由的成因,自然会带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非大一统的“你去给我抄5遍!!!”。


教育的沟通,是一门模糊控制的学问,一门常常给很多班主任老师带来挫败感的学问。沟不通怎么办?沟不通,也要沟!

班主任在沟通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和调试自己的状态,增加对问题学生的柔性关注,在沟通的过程中去磨练耐性,总结技巧,提高沟通本领。不要抱怨教育中沟通的困难多。一定意义上,我们的职业就是为沟通而设的。我们的教育智慧,大多都是在这种沟通的困境中,如山花般迅猛地生长开来。


(文章是重庆市巴蜀小学田冰冰老师的原创稿件,转载需联系junshitian520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