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1032弄岐山村,东依江苏路南傍愚园路,北临长宁路,占地2.2公顷,是愚园路上颇为著名的新式里弄之一。 岐山村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建于1925-1931年间。由美商中国营业公司、中央信托局等房地产商联建中西式3层楼房70幢,加上建于1924年的4层花园洋房东苑别业5幢,共计75幢。 岐山村名字的由来,取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周武王的发祥地即在陕西岐山,于是当年业主凭此意为弄里命名,古朴而有历史内涵。 岐山村弄堂宽敞整洁,弄内有类型各异的联体式三层花园住宅和独栋花园洋房。 清水砖墙,水泥拉毛是墙面和钢窗、木窗的并兼交融,构成了岐山村建筑群不同质感的视觉冲击。 而建筑内的洋松打蜡地板和设备齐全的卫生设施,考究的取暖壁炉更彰显出雅致的生活品质。 近现代的岐山村,官宦商贾,文人墨客云集,也住过不少的著名人物。 独栋花园洋房的主人多为外籍人士、晚清遗少、军政要员和工商富户……楼内金碧辉煌,舞曲靡靡,院内树影婆娑,微风缕缕。 联体住宅户主,多为洋行、金融、房地产等工商企业高级职员和文化知识界知名人士。庭院之间,竹篱、砖墙相隔,虽可推窗相望,却多不相往来。 新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爱国人士杜重远、电影演员祝希娟等曾居住于此。1937年上海滩神秘人物岑德广也曾居住在54号。 中国现代派文学开山大师施蛰存先生,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意思派”和“心里分析”小说的真正鼻祖,曾长期居住在岐山村。 施蛰存先生祖籍杭州,他和杜衡及诗人戴望舒被文艺评论家赵景深称为文坛“三剑客”,为此曾在上海轰动一时。 部分来源丨上海新里洋房 编辑丨长宁区新闻宣传中心 高琴 摄影丨长宁区新闻宣传中心 孔建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