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一词大家都很熟悉,但多不知其出处。山西张延华先生经过细心考索,在明末乔应甲的《半九亭集》第一卷《心学》中读到了“对联”一词:“每日看书得料,夜间想为对联,次早书于格。”因此,“对联”一词在明代天启六年(1626)之前,乔应甲就使用了。又查到明末清初人担当(1593—1673)的《罔措斋对联》一书。 “对联”一词用作书名也许在公元1672年之前。 “对联”一词究竟出自何时何人,又有新发现。 最近,余从清代何文焕辑的《历代诗话》下卷《韵语阳秋》卷一中发现了“对联”一词,而且四次出现,眼前一亮,心中一喜,惊叹一声,“对联”一词早在南宋就出现了。 《韵语阳秋》葛立方著。葛立方,字常之,南宋丹阳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等。隆兴二年(1164)卒。徐林《韵语阳秋序》云:“隆兴元年(1163),常之由天官侍郎罢七年矣,于是《韵语阳秋》之书成,贻书谓余叙之。”依据“由天官罢七年”推断,《韵语阳秋》的写作时间在1155年后,用七年时间于1163年编竣。《韵语阳秋》卷一184页写道: 梅圣俞五字律诗,于对联中十字作一意处甚多。如碧澜亭诗云:“危楼喧晓鼓,惊鹭起寒汀。”…… 首用“对联”一词。又488页载: 杜荀鹤、郑谷诗,皆一句内好用二字相叠,然荀鹤多用于前后散句,而郑谷用于中间对联。荀鹤诗云:“文星渐见射台星”,“非谒朱门谒孔门”,“常仰门风维国风”,“忽地晴天作雨天”,“犹把中才谒上才”。皆用于散联。郑谷“那堪流落逢摇落,可得潸然是偶然”,“身为醉客思吟客,官自中丞拜右丞”,“初尘芸阁辞禅阁,却访支郎是老郎”,“谁知野性非天性,不扣权门扣道门”。皆用于对联也。 这段叙述两次提到“对联”一词。 又489页载: 律诗中间对联,两句意甚远,而中实潜贯者,最为高作。如介甫诗云:“家世到今宜有后,士才如此岂无时。”…… 《韵语阳秋》卷一,四现“对联”术语,虽是指五、七言律诗中的偶句而言,但将唐人称之为“对”与“联”的单音节词,缀为双音节词——“对联”,这是语言的发展,在当时,可能只是指律诗中间两联。“对联”一词成为古今联语的专用名词,也许在明代。后来,一说对联,大家就知道这是区别于律诗的文体。 这样理解也许带点臆断性。但这样理解是合理的,而且有依据。查《汉语大词典》第二卷1305页“对联”词条。该词条下注释为: “对联”互相对偶的文句。由上联和下联组成。讲究对仗工整贴切……也称“对”、“联”、“对句”、“对子”。《西湖二集·忠孝萃一门》:“洪武爷抚定了婺州,于城楼上立大旗二面,亲书对联道:‘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一统天’。” 小说中还叙述道:“就这对联看将起来,我大明一统气象见于此矣。”这里两次用“对联”一词,则专指张贴悬挂或镌刻于门及柱子上的对句了。此后,“对联”这个名词,仅指对联文体而言。 《西湖二集》,明末短篇小说。作者周楫,字清原,号济川子,浙江杭州人。明万历末前后在世。万历(1573—1609)。这一例证,也许比乔应甲使用“对联”一词要早。 “对联”这个新名词产生于南宋,最先使用者为葛立方,由指律诗中的对仗句转化而专指对联文学体裁,周楫的创意体现了名副其实的“对联”术语的含义。 由于资料的限制,在尚未发现新的依据之前,“对联”一词出自南宋葛立方的《韵语阳秋》。若再深入考索,或许还会发现比这更早的出处。(李学文) |
|
来自: 老刘tdrhg > 《三十五、对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