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不讲道理!理论一箩筐,不如行一脚!

 静虑fus08sar1k 2016-07-25

小时候,为了考试成绩能提高,找了很多“答题技巧”类的东西来看,看到后来,都可以随口就冒出一两句话,来唬一唬其他苦学着的同龄人。那时,市面上评价较好的解析类的书目几乎买全了,也几乎是一道题挨着一道题地看解析,看几种不同的解法,看答题策略。满以为靠着这些就能取得好的成绩,没想到,上了考场,所有的技巧都派不上用场。那次考试,完败。以为是自己书读得不够多,于是继续买更多地书,找更多精讲类的资源,也尝试着找一些据说可以培养自己答题思路、学科思维方式的书来学习。这样到后来,每次看到解析,都觉得“嗨!这么简单!我知道这个!”但是,后面的几次考试,都是“惨败”。

后来明白自己和学霸的差距,其实就在于我只是在做看上去很努力的样子,始终都在各种“道理”上兜兜转转,而并没有真的杀下心来,踏踏实实自己把题完完整整解出来,我的书虽然多,但自己做完的习题少,我知道的思路技巧等方法上的东西多,但是那些课本上的那些几乎不涉及太多技巧的基础题型,我都没有注意过分析和积累。我不知道,那些解题的道理、技巧,都需要扎实的基础,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

离开学校几年,朋友突然决定要学英语,说是工作中,会英语提升的机会会更多一些。于是四处搜集最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也试听了不少据说颇受好评的课程,听说原文阅读有用,也买了不少英文原文书。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朋友总是看上去很忙碌的样子,我们也渐渐少了联系。半年后,接到朋友电话,问起英语学得如何了,没想到朋友叹了口气,说:“唉!别提了,找了一堆方法,各种听说能有效的方式都试过了,就是不灵,干脆不学了。”朋友让我想到了身边很多人,曾经在中学的英语考试里也是学霸一名,但在实际需要用到英语的时候,却表现得很“渣”。而有些人则和这位朋友一样,看起来看了、了解了不少和英语相关的理论,但在实际起效上,却很不明显。

这其实有点奇怪,我们的母语——汉语,明明是这样难的一门语言,可我们为什么这样轻易就能运用呢?仔细回想一下,其实我们并不能说出太多关于学习汉语、运用汉语的“理论知识”吧?!

我想,问题就恰恰出在了我们太能“讲道理”了。

幼年和童年的我们,学东西经常表现的非常快,而想想这个过程,父母并没有对懵懂的我们讲过:“宝宝,你要这样发这个音,它的发音位置应该在XXX,舌头这样动,气要这样用……”,我们只是去说,而渐渐学会了说话;我们的长辈不曾说:“来,孩子,这样抬脚,这个走路的原理是这样的,左脚右脚这样放,原理是XXX,技巧是XXXX……”,我们只是不断试着走,一步一步,就学会了走,学会了跑,学会了跳。

渐渐长大后,我们却越来越喜欢先讲出个“道理”来的方式,甚至,还误以为,没有大量的“道理”怎么可能做得好?于是,我们渐渐迷上了学理论,而忘记了“做”。

理论当然不是没有用的废物,能广泛涉猎和储备一些知识、技巧,也不能算是什么问题。但,问题在于,我们学着学着就把这些“大道理”当成了最重要的事情,结果把个健全的自己,硬生生变成了离不开拐杖和人扶的“残疾人”、掌握说话技巧的“哑巴”。

在医院的康复楼里,我看到了很多卧床久了、用拐杖久了的康复科患者,从床上被扶着站在地上,一双好腿,怎么也不能迈开步子走路,甚至有些人在亲人“走啊,走走看啊”的眼神和语气里,急得哭了起来,却就是做不了这么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是复健患者还是患者家属,此刻都只在心里纠结于“走”这个概念,所以有多急促,就有多难以迈步,而相反的,我见过另一些被称为比较“勇敢”的患者,他们在决定站起来行走的那一刻,不是先想着“我不会走”或者构思谋划“我要怎么去走”,而是如同孩子一般,在护工的辅助下,主动去迈腿,哪怕第一步抬不起腿、迈不开多大距离的步子,哪怕刚开始走的头几步会难免踉跄,但,就是在这样一次次主动抬腿的过程中,他们成功完成了复健训练。

朋友做网站,从一个没有任何代码基础的人,似乎一夜之间就变得能解决所有技术问题,朋友说,最开始也尝试过像一般学习一样,从理论上入手,但受益不大,于是干脆直接开干,上手做。一边做一边需要什么再找什么来配合着做的进度来学。朋友说,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工具,去做,去干,这才是干成的前提。

学中文的姐姐给我讲起来她的一个主攻语言学的教授,在经历了一件比较大的打击和较长一段时间的无人对话之后,患上了“失语症”。教授又坚持不肯出门去看医生。一个好好的人,所有器官都正常,但对着自己曾经写的那一大堆语言学书,就是说不出一个字来。

姐姐说,那位教授的夫人很是坚强,在所有人都以为事情没什么希望的时候,她却没收了教授案头他自己写的那些书,天天就硬是带着教授读曾经爱看的名家小说、散文,教授不出声,她就自己读,教授看着她不说话,她就自言自语似的和教授讨论书的内容和阅读感受,平时做家务,她也会拉着教授在身边,一直跟教授聊天,没得聊就干什么就说什么,各种方式描述自己当下在做的事。慢慢地,教授开始一点点捡回了自己的声音,他开始响应夫人,从简单的“嗯”“啊”,再到后来,大概一年半时间之后,教授已经可以重新自己出门和自己那些老朋友们进行沟通交流了。

正如教授的转变一样,我们所谓的难以完成的事情,其实往往也就差这样一转。

也正如康复患者的走路问题一样,我们往往就差在了是不是敢于迈出这一步。

唉!其实想想生活中的种种事情,又有哪个不是如此,终究不过是:

理论一箩筐,不如行一脚。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