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古文微讲堂开始啦!第十一讲:铁杵磨针

 smxuan 2016-07-25


小古文微讲堂

本期主讲



陈学壮老师,小古文讲师团成员。2009年荣获全国第二届“新经典”诵读大赛特等奖,2012年被评为连云港市首批名师,2014年获得江苏省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多次获得 “凤凰语文论坛”年度最佳教育教学随笔奖。自2003年引领学生踏上经典诵读以来,躬身实践,撰写随笔六十余万字。主编了《山海经·小学国学教育经典教育读本》,参与编写了《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等教辅用书。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同学们,听老师诵读上面的诗句,你一定想到了一个人吧。对,这个人就是李白。

说起李白,那可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人家才高八斗,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他的人品,令人敬仰,他的诗篇,誉满天下。

可是你知道吗?小时候的李白,可贪玩啦!有一次,他在山中读书,读着读着,就打起了退堂鼓,想辍学回家呢!

什么?不信?

那就让我们来读读《铁杵磨针》这个故事吧。

要读好这个故事,先要知道一条小溪,名叫磨针溪。

磨针溪在哪里?古时候,四川有个地方叫眉州,眉州有座山叫象耳山,象耳山山清水秀,是个可以读书的好地方。磨针溪就在象耳山的山脚下。故事的开头,用古文是这样写的: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这句话,可以这样读,你来听: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磨针溪在哪里呢,噢,一听就明白了吧,眉州象耳山下!

也有的同学喜欢这样读: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这样读,你也听明白了吧。磨针溪在眉州什么地方,象耳山下嘛!谁在山中读书,李太白!

嘿嘿,接下来,你喜欢怎么读?那就怎么读吧。试试看。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读完后,我们看,接下来李白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情?看: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

首先, 这里面有三个词,你来拼一拼、认一认,它们分别是:

   ǎo        zhuō      yù

老媪     笑其拙     老妪

接着,你来找一找,这三句中有多少三个字的词语或语组?找到了,用横线画出来。

过小溪  逢老媪  磨铁杵  欲作针  笑其拙 

如果再加上老妪的话,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过小溪  逢老媪

磨铁杵  欲作针 

笑其拙  老妪曰

功到自然成耳

这一回,老师大点声,你呀,小点声,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过小溪  逢老媪

磨铁杵  欲作针 

笑其拙  老妪曰

功到自然成耳

这样读,前面快,后面慢,有快有慢。错落有致,好玩吧!

下面,你们来读这段话,试试看: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

怎么样,读得自然流畅吧?你看,先把字音读准,再把词组读顺,最后就把句子读流利了。

听老师来读,看看跟你读得一样不一样?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

读得流利后,老师不禁想问问,谁知道“老媪”的“媪”是什么意思?你们可要大胆来猜!

猜,要有理有据,你可以看偏旁,猜字义。

“媪”的左边是女字旁,说明这个字跟女子有关;前面有个“老”,说明跟女子年龄比较大。那“媪”就是?

对啦!年老的女子。

年老的女子,我们怎么称呼她们呢?

老奶奶。

老婆婆。

老太太。

嗳!前面称呼老媪,后面怎么就变成“老妪”了呢?难道他们不是同一个人?

不对不对,是同一个人,只不过称呼不同罢了。

称呼老婆婆是这样,那文中又是怎样称呼李白的呢?我们来看整篇课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huán)卒(zú)业。

这一回,老师来读,你一边听一边找,有哪些词是称呼李白的呢?注意,拿好笔,准备画,开始啦!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huán)卒(zú)业。

画了哪些词?看,是不是这些:

李太白    白    太白

嗳!这李白一会变成李太白,一会儿变成白,最后又变成了太白!太有意思了吧。

原来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所以这样称呼他,就有了变化,就避免了重复!

明白了吧!那就跟着老师完整地读一遍吧。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读着读着,你明白了吧。原来这个故事讲的是李白正准备趟过一条小溪时,遇到了一位老婆婆,老婆正在溪边磨一根铁棒,听明白了吗?铁棒!铁棒不就是铁杵吗?李白见了,感到很奇怪,就问老婆婆:“您磨铁棒干什么?”老婆婆说:“打算做一根针啊。”李白听了,就笑老婆婆太笨了,这么粗的铁棒,哪一天才能磨成一根细细的针啊!

婆婆听,笑眯眯地望着李白,慈爱地说:“孩子,功夫到了,自然就成功了。”

李白一听,恍然大悟,赶紧道谢,返回山中,继续读书,直到毕业。

同学们,你知道吗?后来人就把这个故事浓缩成两句谚语,这就是: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好了,读一读,把这两句谚语记在心中吧。也许,读了这个故事,从今往后,你会变成一个发愤读书的孩子,将来呀,说不上你能赛过李白,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呢!

好了,同学们,今天我们诵读《铁杵磨针》就到这儿,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