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1934年,这几天天气真是“小巫见大巫”。当年,徐家汇站≥35℃高温日数达到了惊人的55天,为该站1873年以来的最高值;突破37℃的有34天,远远超出了其他年份酷暑的日数,为有气象史以来的最高值。 那年夏天,才是真正的酷暑难耐,连空调都没有啊。 与此同时,1934年整个汛期出现了3波持续高温,分别为6月25日-7月15日,7月25日-8月6日,8月10日-8月28日,持续时间分别为21天、13天、19天。其中,当年的7月12日,出现了上海有气象纪录以来的极端最高气温——40.2℃。 
79年前,上海及全国多地也遭受了百年难见的高温。那一年的夏天有多热?没有空调的人们是如何消夏的?翻开上海图书馆提供的1934年7月《申报》影印本,那个曾经的上海最热7月的 “模样”可见一斑,密密麻麻的繁体字中不时可以找到对于酷暑的描述。 
一天内7人死亡 “热度! ”这是1934年7月的第一天,《申报》上便出现了这一醒目的字眼,“热度”后巨大的感叹号让它成为了当天《申报》第十二版上最夺人眼球的符号。根据报纸的描述,“连日来酷热已突破六十年来同月纪录。 ”而当天的气温达到了102.7华氏度 (39.3摄氏度)。 到了当年的7月12日,对于高温的报道占据了当天第十版最抢眼的位置,原因是在气温较7月1日有了略微的下降之后,7月11日又一举飙升至102.4华氏度(39.1摄氏度),而且比起1日更加闷热难耐。而根据1934年7月13日的报道,7月12日,上海市的气温达到了40.2摄氏度(104.4华氏度),这一高温在当时也是徐家汇天文台设立60多年来,“前所未有”。 40摄氏度高温稍缓的第二天,当时的沪上就至少7人因高温而死。
 看电影游泳消暑 1934年7月当时正值 《渔光曲》上映,“自从在金城大戏院开映以来,差不多三星期了。虽近来天气热度超过一百华氏度以上,但因该片的号召力极大,对于卖座方面,毫无影响。 ”
 渔光曲当年连续公映82天,创纪录。 与此同时,不少游泳馆也对外开放,接纳市民。 7月1日十九版,就刊登了东亚游泳池今日开幕的报道,“该校建有广大之游泳池一座,原为供给学生练习之用,惟每届暑期,该校即供诸社会。兹开本届于今日(七月一日)起公开两月,诚爱好水上运动者之福音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