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丽秀 赵文斌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环艺院 摄影/张广源(除注明外) 1.项目缘起 第22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的成功召开,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北京,作为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主会场之地——北京怀柔区雁栖湖国际会都自然成为中外关注的焦点。这焦点中的核心便是领导、贵宾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会议中心南广场的门户形象,因此,会议中心南广场的设计将更加令人瞩目。由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环艺院提交的南广场设计方案——“汉阙”,在多个国际国内一流设计公司的多方案比选中脱颖而出。在项目主管领导及建设方的悉心管控下,我们在随后的设计工作中五加二,白加黑执着于设计求精的状态中不断修改汇报,设计团队顶住压力,终于使设计能够如期施工。 还没来得及休整,团队又踏上了新的征程,紧跟的“核心岛入口景观设计”项目和范崎路标志“雁栖湖·国际会都入口景观设计”项目,在难度更大、时间更加紧迫,以及同样的形象要求和同样的方案比选方式中,我们先后再次赢得了这两个项目的设计权,由此环艺院设计团队为APEC雁栖湖会都营建了三级门户景观。范崎路雁栖湖·国际会都入口标志是进入会都示范区域的开篇级门户景观,核心岛入口是进入核心岛唯一的名片级门户景观,南广场则是核心岛中最核心的国门级门户景观,三级门户景观一脉相承,层层递进,自信而从容地彰显出大国形象与气势。 2.项目特色 2.1植根中国传统文化 APEC是世界级大会,门户形象的展现已远远高于其景观形象本身。门户景观应该承载中国文化的礼制精神和展现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让所有到访者可以轻松触摸到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三个门户方案的设计立意都以中国汉唐文化为设计依托,借汉阙、御冕、花格的形态为形象载体,通过抽象、提炼等设计手法,凝练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结构的景观语言,传承与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2展现中国时代形象 APEC会议和奥运会、世博会一样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新时代形象的重要窗口,而门户景观是重要载体,什么样的门户景观营造什么样的气质,展现什么样的魅力,让世界了解什么样的中国。三个门户景观通过在平面布局上追求的庄重大气、中正方整,在造型设计上追求的“神”“形”统一,文化符号的艺术化创新传承,在材料色泽上体现的雍容华贵、开放亲和等气质,向世界展现了文化大国、开放大国、创新大国、发展大国的中国新时代形象。 2.3引领景观发展方向 APEC门户景观是设计师在巧妙平衡场地周边复杂矛盾后,通过创新设计使方案回归到文化的、艺术的、生态的本质而呈现的原创作品。三个门户景观在整体自然生态环境中,营造了具有皇家礼仪形制的短轴空间序列,实现了“大自然、小工整”肌理的有机融合,创新了会都景观礼仪空间模式,将引领会都景观发展新方向。 3.景观营建 3.1南广场 南广场可谓是整个核心岛的核心,所谓“眼仁”部分,它是岛上最为中心的部分,视线最好的部分,也是礼仪品级需求最高的部分,所谓万众瞩目之地,是各国领导下车驻足的第一站地,是中国门户形象展示的最先、最近之地,也是设计难度最大之地。 设计条件:南广场北接会议中心建筑,南临水岸古塔,东西两侧紧跟缓坡地形,整体地势下凹,道路东西横穿,空间局促,地形复杂,功能多样。 设计创意:方案设计从中国汉唐文化立意入手,在融入周边环境及原广场即有的场地条件的同时,巧妙利用“中”字布局,按照中式的礼仪格局,强调中轴对称,形成了中正、方整的广场气势。在空间节奏上利用“聆风汉阙” 、“夔龙纹御道” 和 “御冕灯阵”等由中国汉唐文化演绎而成的特色景观元素,营造出层级递进的空间形态。四个5.9米高的“聆风汉阙”构成南广场的主景,起到平衡会议中心建筑、广场、水景和古塔之间的景深关系,也围合成落客区的门户空间。贵宾由此步行进入广场,经过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夔龙纹御道”直达会议中心入口。御道两侧对称布置9根“御冕灯柱”和2组迎客松,灯阵冕面相对,迎客松高低错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礼仪形象。御道外围草坪中的“U”型折线园路与御道共同构筑广场“中”字形平面布局,“中”字构成了广场不偏不移、持之以恒、浩然正气的文化内核,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南广场从立意、布局到文化符号和数字的选择,再到材料的运用和细部雕刻,无不以中国汉唐文化为设计依托,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景观门户。 3.2核心岛入口 由于南广场独特的创意设计,赢得各方的肯定,我们有幸再次受邀参与核心岛入口景观改造设计方案比选。在方案比选中,我们提交的“御冕”新中式门区设计取得各方认同,经过多轮修改后成为实施方案。 设计条件:场地与范崎路的入口是核心岛的唯一出入口,原场地规划入口低于范崎路,并逐渐陡坡下降至桥区,形成一进入口便下坡的交通方式。场地两侧因三组体量巨大的毛石挡墙和中心岛中过大的建筑体量,致使南北边界狭窄局促,加上道路为曲线形态,陡坡走向,致使视线受阻,入口形象难以形成。对于核心岛这样一个区域的入口,改造设计是个极大的考验,所谓螺蛳壳里做道场。 设计创意:在认真解读场地限制条件后,我们认为不能“就入口论入口”,而应扩大研究范围,由原入口设计变成入口景区来整体打造。于是,我们细致研究分析紫禁城入口区的空间序列,整理出广场——金水桥——门——广场的空间序列模式,各元素之间有相应的尺度和模数要求,他们共同构筑了紫禁城入口区的礼仪节奏。在核心岛入口区景观设计中,方案首先打开场地东西两侧楔入绿坡,形成东西向49米宽的广场边界,其次抬高场地北侧1米标高,形成南北向99米长的广场范围,并将范崎路以南区域纳入设计范围设计对景,由此形成开阔的广场基底。在此空间基础上,方案借鉴紫禁城入口区空间模式手法,由南向北布局入口广场——金水桥——特色大门——缓冲广场等元素,形成入口广场景区。广场东西两侧以5座楔入绿坡的灯饰景墙对称布置,营造入口广场的礼仪序列,并最大限度的与场地周边融合。入口广场的主景是特色大门,其设计风格和设计元素与南广场呼应,形成核心岛统一的景观形象。特色大门以“御冕”为主题,顶部提炼“御冕”形态为形象符号,用紫铜材料来表达质感,而墙体则采用中式“万字纹”花格,以深灰色再生石材环保利用的宝贵石材来表达牢固的基座和生态环保理念。墙和顶形态的呼应,颜色的对比,材质的融合,使特色大门既古韵悠然又满载新意。因建设工期紧而取消水面而成的下凹式草地在侧壁照射灯光托起微微拱起的金水桥,更加凸显了特色大门的雄伟壮观和礼仪等级,使核心岛入口景区仪态大方,凸显大气国风,形成新的门户景观形象。 3.3雁栖湖·国际会都入口 雁栖湖·国际会都入口景观设计是我们设计的第三个APEC项目。这个项目可谓时间紧任务急,既要争分夺秒又要高水准创作。从设计到完工仅一月的时间,设计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进行了三个比较方案后,选择了最优最符合场地条件的方案实施。 场地条件:场地位于范崎路与高速路桥末端的交叉口,处于“人”字形空间环境中,且两侧为原道路建设的切山陡坡,空间狭窄,交通复杂,视线穿越。场地整改的目的是要让范崎路及高速桥下来的人流,在视线上有明显的会都入口标志和引导。 设计创意:项目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特别的属性,它是进入整个会都示范区域的门户,是区域对外的第一个形象呈现。面对这个“人”字形的下凹三角地带,景观设计形体既要照顾高速路及由范崎路两个方向的视线,又要表达区域整体景观环境的文化特质,还要呈现令人记忆深刻的区域入口景观形象,这是个棘手的难题。我们对空间局限性和交通速度性理性分析后,认为具有大气雅致风格的标志景墙可以破解场地的综合矛盾,并通过材质与色彩与核心岛入口景观形成呼应,通过植入特色的标志符号使观赏者形成观感印象,形成延续整体的空间联想。长69米,高5米的景墙加大了人与山体切坡的距离,沉稳大气的体量也给人亲切的厚重感。在景墙的形态上,设计强调其导向性,使景墙的造型与视觉导向形成共鸣,景墙的形态与功能相得益彰。在景墙的颜色上,设计选用同会议中心建筑外墙一致的米黄色花岗岩,并配置“雁栖湖·国际会都”不锈钢大字,无论清晨与旁晚,都能让人过目不忘。大气硬朗的特色景墙既形成了区域景观的第一站门户形象,也为贵宾开启了区域景观视觉盛宴的序幕。 4.余韵 在这三个项目的设计中,贯穿始终的设计灵魂是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是我们对于传统建筑及园林文化的解读,我们以今天的视角,以今天的需求,以今人的情怀,感受传统,体现中华文化,她依然充满魅力。我们希望满载中华文化情怀,以我们今天的诠释,为世界呈现最具魅力的设计。项目的成功饱含着领导者、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及材料供应商等各方的智慧与努力,成就今天的一方美境。 主要设计人员名单 设计主创:史丽秀 赵文斌 设计团队:史丽秀 李存东 赵文斌 刘环 董荔冰 于跃 张研奇 |
|
来自: 昵称3328113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