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生丽质偏自弃:为什么有些三文鱼总一副不想活的样子?

 昵称535749 2016-07-26
游识猷 发表于  2016-07-24 08:36

养三文鱼的人都知道,有一类鱼,不想长大。

同一池子里,其他鱼在吃吃吃游游游长长长,这类鱼则发育迟滞(Growth-stunted),不吃不动,恹恹地浮在水面上,一副很想去死的样子……这样的鱼为数不少,有时能占到全部鱼的四分之一,它们被叫做“自弃鱼”(drop out),也叫“败退鱼”(loser fish)。


图片来源:-铃好好

一直以来,人们都不明白这些鱼到底怎么了?遗传?辐射?传染病?还是智子控制?

北欧的一群研究者在《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发表论文指出,这些鱼,可能是严重“抑郁”了。

什么,鱼也会抑郁?

大西洋鲑(Salmo salar)俗称三文鱼,是重要的养殖鱼类,也是挪威重要的经济支柱。然而,这些不肯长大的自弃鱼给养殖者年年造成很大损失。怎么才能弄明白这些鱼身上到底出了什么事?

来自挪威、丹麦和荷兰的研究者们在挪威西部找了一个三文鱼养殖场,挑了些刚从淡水里移至海水的小鱼,然后按照标准程序每天喂两顿,养两个月后捞一次(S1),养五个月后再捞一次(S2),一共捞了95条。部分鱼捞上来后就立刻安乐死并取样,有些则还要被单独禁闭30分钟才处死取样——这不是为了虐鱼,而是为了研究在面对额外压力(acute stress treatment)时,鱼会有何生理变化。

最终,所有捞上来的鱼被分为以下两类:

  1. 普通三文鱼:健康生长,进食正常,对外来刺激反应敏锐,用食物诱捕就可以捞到(吃货啊……);
  2. 自弃三文鱼:对外来刺激包括投食无动于衷,始终漂在笼边的水面附近,随随便便就能捞起来……



普通三文鱼(上)vs自弃三文鱼(下),这简直称得上是生鱼片和咸鱼渣的区别…… 图片来源:参考论文[1]

从身长和重量来说,在S1时,自弃三文鱼身长仅有普通三文鱼的74%,体重仅有其26%(普通三文鱼平均身长24.9厘米,重177.4克;自弃三文鱼平均身长18.4厘米,重46.6克)。而到了S2时,自弃三文鱼身长仅有普通三文鱼的67%,体重仅有其21%(普通三文鱼平均身长38.2厘米,重718.5克;自弃三文鱼平均身长25.8厘米,重153.5克)。

不吃不动,后果严重……

在对这些三文鱼进行解剖后,研究者发现,这两类鱼不但外表差很多,内分泌也差很多。

首先,自弃三文鱼血浆中的皮质醇浓度偏高,这提示它们比普通三文鱼压力更大;而在经历额外压力后,皮质醇还会进一步升高,表示它们的皮质醇系统对压力仍有反应。

显著不同的,还有5-羟色胺能系统(serotonergic system,SS)。5-羟色胺(5-HT)是大脑中重要的神经递质,能调控体温、呼吸、应激、进食、睡眠和新陈代谢等多种反应,浓度高时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处在抑制状态。5-羟色胺能系统功能上升,常常和慢性压力或者是压力导致的疾病有关。动物实验显示,5-羟色胺系统功能上升会导致焦虑状态。在人类身上,脑干中的5-羟色胺浓度偏高,则是一个人自杀风险升高的预兆。


普通三文鱼(白)和自弃三文鱼(灰)的5-羟色胺浓度、代谢物浓度、以及二者比值的差异(左),两类鱼血中皮质醇的浓度差异(右)。绿框内为2个月时的测定值,蓝框内为5个月时的测定值。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普通三文鱼的5-羟色胺系统运作正常,能对外界环境做出即时改变。在遇到额外压力时,普通三文鱼的脑干里的5-羟色胺浓度、代谢物5-羟吲哚乙酸(5-HIAA)浓度、以及5-HIAA/5-HT的浓度比值全部迅速上升。

相比之下,自弃三文鱼的5-羟色胺系统则迟钝不敏感:在自弃三文鱼的脑干中, 5-HT浓度、5-HIAA浓度、代谢物浓度比值始终都偏高。后两个指标的数据意味着5-羟色胺系统功能长期上升。在经历额外压力后,这些值基本没有变化,可能是因为已经升无可升了。从这些值来看,自弃三文鱼长久处于高焦虑状态,有类似抑郁的发病倾向。如果在人类中做粗略的类比,妥妥地属于高自杀风险群体。

论文第一作者,马尔科·文达斯(Marco Vindas)告诉探索新闻(Discovery News)说:“我不想断言说这些鱼是在自杀。不过从生理角度,它们大概已经到了能忍受的极限。所以继续呆在原本的环境中,它们的状况就会一直恶化,直到死亡。”

怎样才能拯救这些自弃鱼?

好吧,这些三文鱼真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抑郁。可是研究三文鱼的感受到底有什么用?

首先,可以提升养殖三文鱼的动物福利,也有利于生产。

在演化中,三文鱼的大脑适应了野外世界。一旦来到养殖场,环境大不相同,对鱼来说很多都是压力来源:比如说,鱼群密度太大,在鱼群中社会地位低下,人类常常出现,光照、水流骤然转变,从淡水池转运到海水笼……此外,养殖三文鱼常在适应海水过程中被注射疫苗,这种做法似乎也会激活鱼的5-羟色胺能系统。

不过,也有些鱼的适应能力显然更强——同在一池里,未曾变“咸鱼”。区别或许在于遗传。研究者推测,通过比对“心理强大鱼”和“自暴自弃鱼”的遗传背景,完全可能通过遗传位点筛选出“心理强大鱼”。而提升动物福利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提升环境,二是在同样的环境下饲养更能适应的动物……总而言之,未来可能就不养自暴自弃鱼了——否则对鱼对人都是伤害,何必呢?


图片来源:-铃好好

另外,从前哺乳动物常被用做研究大脑的动物模型。而这个研究显示,鱼也有“意识”(consciousness),也能表现出类似严重抑郁的症状。对于鱼来说,吃喝拉撒是不够的,它们还需要压力较小的环境。斑马鱼研究者索尼娅·雷伊(Sonia Rey)就曾发现,养在网箱中的斑马鱼会因为环境压力而体温升高,她称此为“精神性发热”(Emotional fever)。未来,研究者计划研究这些鱼的遗传背景、基因互作、免疫状态、鱼群的社会层次结构……看看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鱼的行为和生理,进而导致“咸鱼”的诞生。

而研究鱼对压力的反应,也能为理解人类自己的大脑提供参考:人类为何会抑郁,我们的5-羟色胺能系统又会怎样改变?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人们(尤其是经济社会地位低的人、遗传上对压力易感的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没准未来的神经药物,就跟这群咸鱼带来的启示有关。

(编辑:Calo)

参考文献:

  1. Vindas, M. A., Johansen, I. B., Folkedal, O., H?glund, E., Gorissen, M., Flik, G., ... ?verli, ?. (2016). Brain serotonergic activation in growth-stunted farmed salmon: adaption versus pathology.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3(5), [160030]. 10.1098/rsos.160030
  2. Viegas, J. (2016, May 26). Farmed salmon get depressed. Retrieved June 14, 2016, from http://www./stress-and-depression-seen-in-farmed-salmon-1818268510.html#news.discovery.com
  3. Abrams, L. (2012, October 30). Study: People living in poverty are twice as likely to be depressed. . Retrieved from http://www./health/archive/2012/10/study-people-living-in-poverty-are-twice-as-likely-to-be-depressed/264320/

文章题图:参考文献[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