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三国》系列之《“乱天下者,必绍也!”》

 xnycpfb 2016-07-26
“乱天下者,必绍也!”

何进要杀宦官,便传檄四方借外兵进京剿灭。陈琳、曹操、何苗均着力反对,认为切不可倒持干戈,授人以柄,按了葫芦起了瓢。欲诛宦官,只需一狱吏足矣。何进不听。曹操只能走人,临了撂下一句著名的话:“乱天下者,必进也。”

其实,何进虽然是借兵助剿的决策者,要负拍板的责任,但想出这步臭棋的却不是何进自己,而是袁绍。《演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里,何进入奏何太后请求诛杀宦官,何太后不从。袁绍便献计:“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事事急,不容太后不从。”何进一拍脑袋,连连称妙,也不顾同志兄弟的反对,引狼入了室,于是拉开了董卓进京、群雄并起的大变局。

《演义》的演义并没有歪曲历史,它和《后汉书》里《袁绍传》《何进传》的记录基本一致。反而是曹操那句话,让何进背了个从头到脚的黑锅。有时候,出主意的人比拍板的人更重要,否则也不会有“樊哙当诛”的故事。可能当时曹操不知道出这个馊主意的是谁,否则一定会改口:“乱天下者,必绍也!”

于涛先生的《三国前传》对袁绍此举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分析: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属于万姓仰头的清流士大夫阶层,而何进杀猪出身,因外戚身份一跃而为大将军,自然得不到袁绍的正眼。袁绍最大的担心还不是宦官,而是何进这样的土鳖是否靠得住。何进对于清流士大夫本就没有天然的情感联系,万一倒向宦官一方,士大夫集团就要倒了血霉。何进始终是威胁,料何进见我应如是。于是请外兵助剿,既是死马当活马医,也是防止外戚集团倒戈,说不定还可以敲打敲打何进,自己借机扩张一下,搂草打兔子。机关算尽,结果众所周知。虽然宦官和外戚一锅端,但洛阳城生灵涂炭,董太师一手遮天。袁绍跑到关东揭竿起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昔日的清流士人投笔从戎,变成了军阀头头。“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曹操诗),成了又一个董卓。


袁绍的黑历史还不拉倒。据于涛先生分析,其实何进在董卓进京路上想想不对,于是便派一个叫种劭的人劝阻/拦截董卓入京。种劭是董卓的老恩主种嵩的孙子,何进此举是希望董卓能不看僧面看佛面,掉转车头回家算了。不料董卓渑池上书,坚决表示自己勤王讨逆的决心,让朝廷没有理由反对自己进京。于涛先生推测,“为防何进变计,在种劭出京的同时,袁绍也派人密令董卓上书,将国家大义搬出来,化解却兵诏书,这可是一招妙棋。”真个当面是人,背后是鬼!一路哭何如一家哭,袁绍以整个洛阳城的代价,除掉了何进这个潜在的对手。相比于作为宦官养子的曹操,在诛宦问题上却能大义秉公,光明磊落,品格之高下何啻霄壤!

我们当然不能说袁绍专门利己,毫不利人,毕竟他的出发点不仅是自己,还包括他的四世三公的家族以及整个士大夫阶层。但这恰恰就是东汉末年政治混乱的结构性症结所在:小共同体认同高于国家认同,小共同体利益高于国家利益,于是形成了钱穆先生所说的“两重君主观念”,这已经接近霍布斯所担忧的“双重主权”了:皇帝是一个主权者,小共同体是另一个主权者,皇帝是名义上的主权者,小共同体是实际上的主权者。爱有差等,必由亲始,团团伙伙的利益已优先于皇帝代表的天下国家的利益。正是这种小共同体对大共同体的凌驾和超越,开启后来的军阀之争和再后来的门阀政治。

也许曹操就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也许曹操最后查出了董卓进京的始作俑者乃是袁绍之流,殷鉴不远,才重启了儒法斗争,代表空手套白狼的寒门子弟向根深叶茂的士族大家开战。士族大家的小共同体虽然对于传承贵族气质,维系“风俗之美”具有积极作用,但是风俗不能当饭吃,特别是在血的事实面前,区区美俗实在是不能承受之轻。何况再华美的袍也难免长虱子。比如吕思勉先生就直接指出:“东汉之末。士之矫伪极矣”、“门以内事,世之所重,而其真伪,则非门以外人所得悉也。以是立名,以是造谤,术至工矣。”(《吕思勉读史札记·汉末名士》)宗族门阀的小共同体就是这样一扇“门”,它遮蔽了真伪,扭曲了是非,上则误国,下则欺世。曹操开启寒门政治,重启古今斗争,虽不能说拨乱反正,也算是承弊通变,不啻是匹夫而为天下法的伟大僭主。而袁绍之流,为了团团伙伙机关算尽,也终被浪花淘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