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悲鸿 奔马图 纸本墨笔北京传是2011春拍 成交价2415万元
作品鉴赏 徐悲鴻擅長是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早期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徵,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此奔馬圖,系1941年上款人黃受益先生於徐悲鴻在馬來西亞檳城舉辦抗日經費籌募活動中購得,歷經戰亂,時事變遷,黃家得以完整保存,頗具歷史意義。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作為中華民族的錚錚鐵血男兒,徐悲鴻的愛國熱情從未稍減。徐悲鴻賦予了此作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拳拳愛國之忱,溢於紙背。 此幅徐悲鴻的《奔馬圖》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乾筆掃出鬃尾,使濃淡乾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既充分發揮了中國傳統寫意畫的簡潔與凝練,又結合西畫的塊面與光影,濃墨與淡墨交錯,濕筆與渴筆互輝,把馬的形體表現得十分強健,縱橫馳騁,氣勢磅礴,觀之使人備感精神振奮。畫面用筆縱放淋灕,但造型結構卻十分嚴謹。特別是對馬雖瘦骨憎錯卻仍昂首長嘯的刻畫,不僅深得子美“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的詩中真意,更深得畫中三昧,別具審美價值。縱觀整體,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衝擊力,似乎要衝破畫面,大有一種破空而來、呼嘯而去的磅礴氣勢。 此幅《奔馬圖》的一大亮點:奔馬腳下除了淡赭石色的草外,另有幾簇很搶眼的綠草,鮮艷翠綠,這在徐悲鴻的畫作中是極少見的,加之本幅尺幅之大,實為罕見的精品佳作。 此幅悲鸿先生之神骏《奔马图》、命题人黄实卿龙腾虎跃之书法二合为一,相得益彰;乃是一幅珍稀之作,更具历史意义。今为黄氏后人保存。说明:黄受益(1887-1983),潮州人,为马来西亚著名实业家,弱冠之年只身远赴槟城,初操劳工,逐渐创立家业。 黄实卿,潮州人,为黄受益后人,马来西亚吉隆坡培才学校创办人,校长,马来西亚潮州工会联合会创始人,马来西亚文化界侨领,擅诗,精书法。 |
|
来自: 雨林修养馆 > 《徐悲鸿 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