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砚池滳音(二十)

 南宫藏文 2016-07-26

画迹

  董源《潇湘图》

  此卷为后唐中主时期,北苑副史董叔达创作,绘江南景色,不作奇峰峭壁之险。茂林远树之幽,深得江南灵山秀水之神韵,造化中来,蕴藉无穷意境,叹唐无此品。

  是图绢本设色,装池陈旧古妍,明人董宗伯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过访长安彭孔目家,观后一跋:“卷有文寿巨题董北苑,字失其半,不知何图也,既展既定为《潇湘图》,盖《宣和画谱》所载,已选诗为境”,所谓:“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其后董玄宰又获北苑三卷,《秋山行旅图》《秋山图》《夏山图》,故华亭命其室为“四原堂”。《潇湘图》董氏藏三十余载,凡每十秋一跋,字里行间充满宝爱之情,弥珍之至。先后为袁枢、姚际恒、卡永誉、安岐、毕沅收藏,入清宫内府,溥仪携往新京,抗战时期散落于民间,后为大风堂藏物,随后归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纵观董氏画作透出其人气息渊雅,“心性”虚淡,获庄学之灵魂,得山水精神。故能养内化外,作江南湖光之景,绿黛墨华,平水远阔,取势求质,于沙洲错落间视青山碧水纹如新绘。水无澎湃之势,烟岚湿树。卷中人物高五分许,生动自然,飘逸多姿,笔迹精劲,妙态横生,敷以重色,沙碛平坡之上有二姝者着紫装,前方宫装女子,提箧四顾,滩头五人,奏乐而待,江上扁舟,舟中六人,一人端坐中央,一人撑伞于后,一人撑篙,一人摇橹,一人前跪,做启事状,或有小舟六只往来行驶,尾段远山如黛,茂林点染,坡地有捕鱼者十人,共布一网,取次登岸,再右有一小舟,一人摇橹,一人持网,相视笑语欢歌,一派水乡诗情画意,近处芦汀水浅,山岸隐现,远树无干,落墨点缀而成,大几迭巘,深树稠木,淡中有平远之意,神完气足,披麻、雨点皴法,巧妙地表现出江南泥坡丘陵,体现出我国山水画技法的丰富和趋于全面的成熟。沈括《梦溪笔谈》云:“董氏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峰峭之笔”。米芾《画史》评:“平淡天真,唐无此品”。汤垕云:“董源山水有两种,一种小山水墨矶头,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不作披麻,一样着色,皴披甚少,人物用红青衣,人面有粉素者,二者皆佳也”。董氏是一位才华横溢勇于创新的画家,笔下人物,山水花鸟,重彩淡色,水墨青绿无一不能,张丑《清河书画舫》说:“凡于十三科全备,画林中无多能,千古无二”。人物题材丰富,据文献记载,传世有《夷光像》《孔子见虞丘子》《孔子哭虞丘》《钟馗氏》《寒林钟馗图》《雪坡钟馗图》《袁安卧雪》《河伯娶妇图》《鱼归图》《渔父图》《采菱图》《牧牛图》《跨牛图》《饮水牧牛图》《弄虎图》等。夏文彦《图绘宝鉴》记载:“人物多用青红衣,人面亦有粉素。”保留唐代张萱、周昉等人物画设色浓艳风法。今天在所流传下来的山水作品中点景人物,可以印证古人记录之实。《西施像》确能表达人物外形的生动性及内心世界的精微刻画,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评,《袁安卧雪图》张丑说此图先后由北宋蒋仲永,南宋张受益,明代沈周等人庋藏,并有米南宫赵子昂等人品题,历来被鉴赏家定为“神品”。北宋元袏1089年夏,蒋公长作言二绝曰:“水竹风清一梦苏,涛生月破紫瓯须。满堂宾客谈书画,具展《袁安卧雪图》”。“水疾翻令使日间,明窗尽展古书看。何须新句能消暑,满腹风云六日寒”。明沈石田题:“董源《卧雪图》,高古惬历目。海岳控长源,纵观留尽牍。名誉盛流传,奔腾殊有足。倾囊购墨皇,光怪独茅屋”。《宣和画谱》评董源《钟馗图》:“尤见思致,构图奇特,表现特至”。给人以无穷回味,当代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从日本购得一幅董源的《渔父图》,朱省斋先生有记载。董氏花鸟画创作亦有大名,传世作品以龙,芦雁竹石虎等,《宣和画谱》记载:“董氏画龙共有八幅,《水石吟龙图》《风雨出蜇图》宋秘府旧物,赏贾宰相家,有‘性生’‘封’字二枚印痕”,系为真迹。如事者谓为董羽笔,世人将董源之作误为董羽之作,二人艺术风格略近相同。安岐《墨缘汇观》说:“董源《风雨蜇龙图》绢本双拼,大挂幅,长五尺六寸一分。阔三尺三寸,水墨画,海水满幅,上余空绢三四寸,作有二鹤,取其鹤鸣九皋之意,波涛视之如突起伏,水纹落笔粗分许,加以粉染,水面微显龙首三寸有奇,龙背以墨晕成,或隐显于雪浪之间,作努张之气。可谓出人意表,画右下作一树一石,笔墨苍润,具风雨之势,绢素厚密神完气足,真迹无疑。世之珍也”。董氏墨龙只有文献记载,山水画作到是有流传。《图画见闻志》:“董源善作山水,水墨类似王维,着色如李思训”。李氏父子在继承展子虔后加以创造,勾勒成山,独创“小斧劈皴”,用“大青绿着色,有时勾金,作品金碧辉映,自成一格。《图绘宝鉴》谓:“其子昭道设色用笔稍变乃父法,而更加精密细巧,金碧青绿”。山水画自六朝入隋尚处在稚拙阶段,直到盛唐,经李氏父子努力,才臻于成熟境界,而王佑丞以水墨淡染破李家一派,故苏轼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给王氏极高的赞誉。王维画作丰富了新的内容,开拓了新的意境,明董华亭、莫士龙谈南北宗,把佑丞推为南宗之祖,李思训定为北宗之笔,将董源定为南宗一脉,《宣和画谱》云:“抵元(源)所画山水,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谓景物富丽宛然,有李家风格,今考画史信然”。从文字中可以知道北苑创作的山水画是北方山色,饶自然《图宗十忌》说:“谓设色与金碧也,如李将军父子、宋有董源、王晋卿、赵大年诸家法”。赵子昂尺牍亦说:“近见双幅董源着色大青绿,真神品也。若以人拟之,真是一个泼彩李思训,下际幅皆细描浪纹中作小江船,何可当也。董源学大李将军大青绿,设色或金壁,然不全一样,皴纹甚少,用色秾古,有唐人风格,不是对李家画作翻板,却有自己新意”。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李思训、李昭道)荆关(荆浩、关仝)董巨(董源、巨然)又一变也”。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三家山水》:惟把李成、关仝、范宽并列,盛赞三家“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郭氏对董源仅列于“王公大夫”十三人最末之位,“水墨似王维,着色如李思训”。对董氏没有赞誉,到了北宋末年,董氏在画坛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米芾在《画史》誉:“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以比也”。至元赵松雪加以推许,汤垕《画鉴》评:“唐画山水,董源又在诸公之上,元季诸家学源之法尤深,黄子久首倡,王叔明法北苑将披麻屈律其笔呈解索之形,倪云林早岁得法,简淡为格,梅花道人得北苑风骨气象,带湿点苔,苍苍茫茫,雄迈之至。明沈石田则能远思董巨,近取四家,(黄公望、王蒙、倪云材、吴镇)创变新法,松江华亭定南北二宗,龚半千以北苑筑基,得浑厚气象,清初四王,继承开拓,自创家珍”。

  徐熙《豆花蜟蜓图》

  此帧旧题五代北宋初年画家徐熙所作,今鉴是图亦难以定为徐氏真迹。虽图上“押印”徐熙之名,但实无考证难以对比参照。就画法而论,与史载徐熙“落墨为格,略施粉彩”颇有相似。虽尚不能定为徐氏真本,但从中可看出此派传人之笔。

  此图画家裁取苗圃篱边之景,写豆花一帧,悉察精微,用笔疏简,淡墨宣染然后敷色,天趣自然,别饶风致,笔姿动人,妙得神韵,野逸一派。徐熙作品真迹流传甚少,唯上海博物馆《雪竹图》当代鉴定家谢稚柳先生定为徐氏之笔,虽有异说,但目前尚无其它墨迹参以对照,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豆花图》相比,风格有异。《豆花图》虽不能定为徐氏真迹,但应是徐派画格,故更能充分地表现出文献记载“年深脱色显墨痕”的徐氏画法。《豆花图》画家写生之作,虽尺幅不大,但意趣超然,蜻蜒双翼翘起飞落技头,曲身下垂,形象逼真,枝头作特写状,淡墨粗笔写成而备施粉彩,花色鲜活,香气四溢,新色满园,碧叶下垂,倒挂豆荚,似有轻风拂来,“风吹疏篱添景色,晨露秋妆一夜新”之妙,构图打破平稳之势,美不胜收。《圣朝名画评》评:“多做园圃以求情状,蔬菜茎苗,以入图写”。画史记载:“徐熙笔不以色晕染淡细碎为功”。梅尧臣题徐熙《夹竹桃》、《杏花图》诗:“年深粉剥见墨迹,描写功夫始惊俗”。由此可辨析此图乃徐派传人作品,不疑也。

  赵佶《芙蓉锦鸡》

  “风暖日斜标异色,新菊犹傲晚来香。翻叶品鉴佑陵笔,始信元瑜传端王”。此图宋徽宗赵佶绘制,描写木本芙蓉锦华富丽之色,姿态横生,虽多不见繁密之笔,疏朗秀逸之趣别饶风致,堪称绝品。

  纵观赵氏笔墨设色,其画派渊源出自黄筌一派,从吴元喻入手,而吴氏能承崔白之妙自成家珍,书学薛稷而能出于蓝。故此始变画院格体,后人不祥。有人谓赵佑陵画学濠梁崔子西书学孽稷,其不然也。赵氏在藩时,吴公器为端王府知客,日弄丹青,端王承而习之。故画路有崔白遗韵元瑜风骨创自家面貌。是图用笔精巧细密,俊逸秀雅,富丽锦色,缤纷而不艳俗,花木鸟禽之态,神形歉备,生动自然,蝶戏秋苑,翩翩起舞,图中景物具得写生之妙,造化之功,意境幽远而深邃。画中三昧,意象弥真,品鉴有无穷意趣,悦目而心喜,忘为图中景物似与古人陶醉“卧游赏花”之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惊叹。展卷古陈,香气扑鼻,随风而散,秋阳日暖,锦鸡华羽,五彩生辉,栖落枝头,回瞬观蝶,花叶枝干垂拂摇动,笔迹物象相融而契变,无限生机。

  木芙蓉与菊英同性,耐霜冷而不惧风寒,芙蓉有一日三变之美,胜春芳之娇,此图赵氏写午后之景,题诗:“秋劲拒霜盛,峩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下款“宣和御殿制并书”,草押书“天下一人”。诗的最后两句是“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盛赞锦鸡具有儒家五种伦礼品德,说它的“安逸”,生活胜过周朝的成、康盛世,安居在泾水中的“凫鹥”。很显然,赵佶是借此作品,美化彩饰自已,尽管如此也无损于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