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女娲神话之乡邵原镇

 耕田书馆 2016-07-26
中国女娲神话之乡
邵原镇
    女娲,被尊奉为华夏儿女的始祖母。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故事在邵原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相传位于济源市邵原镇境内的四空山上的娃娃崖,银河峡里的五彩石,断鳌足、立四极的鳌背山等都是这些神话传说的原型物。邵原是一个众多神话传说“连续剧”的天然大观园,并有与神话相契合的自然遗存物及古地名。2006年9月,中国民协命名邵原镇为“中国女

娲神话之乡。
     邵原镇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豫晋交界处,距济源市区50余公里,面积337平方公里,人口四万余,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中国女娲神话之乡”。邵原地处王屋山区,北有中条屏障,南有黄河萦带,东有天坛钟灵,西有三晋毓秀,境内古文化遗址遍布,已发现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多处,至少7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邵原自古就有女娲神话流传,尤以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女娲炼石补天、轩辕祭天与战神蚩尤、伏羲演八卦、神农尝百草播五谷、颛项与共工、大禹治水八大神话流传最广.与神话故事相契合的自然遗存原型物规模宏大、系统完整、印证清晰,丰富独特的自然遗存和历史久远的神话传说相得益彰,构成了天下独有的邵原神话群。正是此方热土,滋育了远古先民,也孕育了华夏文化。这些神话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大多凝聚着人们的精神寄托,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心口相传,世代不衰。
近年来,邵原以打造“沿边工贸重镇、历史文化名镇和生态文明村镇”为目标,依据矿产资源优势、工业发展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历史文化优势,抓住修建济运高速和建立济源西部工业区的机遇优势,强力推进“工业强镇、农业富镇、文化立镇、旅游兴镇”四大战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发展。目前,邵原镇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邵原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339万元,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9851万元;销售收入完成68594万元;利润完成6418万元;入库税金完成4497万元;招商引资完成1808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6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25元。2006年至今,先后获“中国女娲神话之乡”、“河南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村镇”、“河南省文化工作先进镇”、“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信访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文明村镇”等荣誉;2008年1月,“邵原神话群”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女娲神话的产生
中国的开辟神—女娲及其故事,在诸多的创世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因为它联系着华夏民族精神的源头,又极具幻想性,吸引了许多学者研究的兴趣。女娲神话故事究竟发生于何时,又产生于何地。从邵原地区广为流传的口传神话,山石奇观,古传地名,地质灾变,物候季相,以及原始人的宇宙观,宗教信仰等方面,并参以文献征引,多角度,多层次较为详细地加以论证.
邵原一带在华夏古族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理环境决定了它是女娲神话的原创地   邵原镇山水地貌极具特色。邵原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12°20′,北纬35°10′—35°20′。据人类学家研究,处于北纬35°左右的地带,最适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文明起源比较早。邵原镇四面环山,东、北、西为王屋、太行、中条诸名山环抱,南面黄河萦带悠悠而东,南岸是拔地而起的黛眉山。特别是王屋主峰天坛山、太行主峰鳌背山、中条主峰黑龙山、历山等巍峨入云,各以其势而争雄。群山环抱之中的邵原镇中心区域为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的浅丘带,地质疏松,土性肥沃。北靠大山,南临黄河,西接黄土高原,东邻华北平原,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条件,在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较为罕见,这片热土为华夏先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也为神话传说的产生和演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环境条件。
考古学家告诉我们,猿人乃至石器时期的新人,基本无生产根据,多居于天然洞穴之中。新石器后期,尤其是进入氏族社会,人类已能制造简单工具,已可以挖穴为舍,以避风雨,避兽害,避寒署。显然,黄土浅丘带最容易挖穴建舍,因此,中条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华北平原西端伸入黄河谷地两侧海拔200-500米的黄土浅丘地带——邵原及其周边地区是当时人群居住的最适环境和聚集区。也是华夏早期文化的开创区。
邵原一带的妙峰奇石等自然遗存物决定了它是孕育女娲神话的母体   神话虽由于人们的幻想所构成,但这种幻想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有现实生活做基础的,它的种种解释和描述虽不免荒唐可笑,但决不是纯意识和心理的活动,而是客观现实和客观斗争的反映。女娲神话的产生,共同起源于一个具体的原因,那就是古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具体是对名山、大川、妙峰、奇石的崇拜。俗话说:“山高妙峰幽,水清奇石秀。”邵原的妙峰、奇石,充分证明了这里是编织女娲神话的源头。,
神话原形物的一般原则是:1、真实形象;2、系统完整;3、因果相关;4、相对集中;5、规模宏大;6、自然形成,抗风化,耐侵蚀。邵原的自然遗存具有天下独有、历史久远、形象逼真之特色,除了流传于东起济源盘古寺,西至邵原西边天一带的盘古开天辟地传说之外,这里还是许多创世始祖神话传说“连续剧”的天然大观园。以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神话为例:据《风俗通》载:“俗说天地开辟,唯有人民,女娲抟土做人,力不避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在邵原四空山南侧的悬崖峭壁之上,恰有一处高20余米,长近百米的娃娃崖天然浮雕群,无数黄褐色赤体娃娃或壁面而立,或比肩而悬,成为女娲挥绳造人溅泥于崖的绝妙写照。另据《淮南子》载:“古往之时,四极度,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在邵原区域之内,就有堆满十里长谷的银洞河五色石,有被断其四足的鳌背山,有被“杀龙济冀”的黑龙山,还有共工撞倒的不周山(斗顶山),有昭示天边塌陷的西边天(山名),有象征女娲娘娘化身的昂头屹立、身绵数里的凤凰台,有颇似女娲仰卧观天的巧妙群蛮组合的始母峰(也叫女娲峰)。印证其它创世神话故事的原形物还有:伏羲演八卦的露天阴阳金鱼石和太极石纹图;黄帝战蚩尤的马坡蚩尤观遗址,象征蚩尤被斩的砍头山及相应的尤颅寨,黄帝祭天的王屋山;神农尝百草的药柜山,大禹治水的黄河八里胡同,汤王射箭的待落岭等。
二、邵原及其周边地区广为流传的女娲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后,世上还没有人,因天上发洪水,伏羲、女娲乘葫芦从西边天顺着天柱峰来到昆仑山。在邵原及其周边地区踏遍了他们的足迹。传说女娲从西边天走来,在黄河边洗脸,黄河水里映照出了她的身影,她顺手抓起一把黄土,掺上黄河水抟了一块黄泥,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小泥人。一不小心,小泥人掉到地上。没想到,小泥人一沾土地,竟活了起来,并冲着她叫“妈妈”。女娲在欢喜之中,就一个一个不停地揉捏,时间久了也觉得太过劳神,就用藤条抖甩黄泥,泥点子落到地上,也变成了欢蹦活跳的人。女娲看着周围的小生命高兴地说:“我创造了你们,给了你们生命,你们要结成伴侣繁衍生息,使生命永存。”从此,便有了人类,男女联姻,生生不息。
共工与颛顼争帝时,共工久战不胜,愤怒之下用头撞向不周山。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地动山摇,不周山顶天柱峰被撞倒。霎时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日月星辰错位,银河水倾盆而下,泛滥人间。危难时刻,女娲挺身而出。她从东西南北中采来红白黑黄蓝五色之石,又从昆仑山上采来火种,点燃芦草,炼石补天。熊熊大火整整烧了九九八十一天,土石融合,光亮透明,五色石炼成了。这时,鳌背山和待落岭上空升起五彩祥云,女娲娘娘托起炼好的五色石,踏上祥云,向天空的裂缝处飞去。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一道闪电划破长空,风停了,雨住了,宇宙间的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天终于补好了!为防止天再次塌陷,女娲娘娘又捉来一只东海巨鳌,砍去它的四只脚,作为四根天柱顶住了补好的天空。那条盘踞黑龙山兴风作浪的黑龙见势不妙,急忙逃走,但还是被女娲娘娘抓个正着,拴在石柱上斩了。女娲又用炼石所遗留的芦灰堵塞洪水。
这些神话在《列子·汤问》、《淮南子·览冥训》、《太平御览》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同时,在河北、甘肃、山西、陕西、长江流域、中原大地等广泛流传,是中华民族原始神话的重要代表。  
三、邵原及其周边地区充满生殖崇拜的民风、民俗事象
邵原至今尚有女人立祖的习俗,这是尊奉女娲娘娘民风之遗存。一家或一族建立新坟,必须是已故女性长辈先进入,这叫立祖坟。这是从三皇五帝到如今的老传统,老习惯。如今修路或规划新农村建设,大量的农户要迁坟,仍遵循这种习俗。邵原及周边地区其它文化事象也很突出,如邵原人常说的:“草木之人”,“黎民百姓”,“二月二龙抬头”,“一龙治水风调雨顺,二龙治水不旱就涝”等口头禅;还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炒炒豆”,“二月二龙抬头,门前屋后(草灰)围墙根”,以及每家每户家庭主妇习惯在家供奉广生奶奶,老娘娘等。每年阳春三月,邵原人习惯登老爷顶(天坛)上香祭祖,到娘娘庙祭香祈祷保平安等民俗现象,及来自邵原西南方和西北方向的独特地形雨现象等,都蕴藏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传奇性。小沟背的女娲庙、黑龙山南麓的女娲祠等文化遗存,都镌刻着千百年来女娲文化的印迹,记载着邵原人民对人类始祖母——女娲的无限崇敬。
四、女娲神话故事代表性传承人
   杨泽令   笔名召嘉林,河南省济源市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诂学会会员,河南省许慎《说文》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语言文字学会副会长,在高等学校致力于汉语史、中国文字学、《说文解字》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多部,获痕南省政府社科优秀论著奖。2002年以来,任济源市邵州文化教育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上古神话与邵原历史研究,参与《济源邵原创世神话群》的编辑工作并担任主编。
翟明东   济源市邵原人,中学高级教师,任济源市邵州文化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02年至今,一直从事女娲神话和邵州文化的研究,创办《邵州古今》刊物,发表论文20 余篇,参与《济源邵原创世神话群》的编辑工作并担任副主编,主持邵州文化教育研究会常务工作。
李菊月   女,字西圃,原济源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现任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王屋山古文化学会副会长,邵州文化教育研究会副会长。1982年以来,参与编写《济源历史文化精编》、《古邵州——中华创世文化原发地考》、《难忘岁月》、等专著,在国家、省级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她撰写的《卢仝评》转一书正待机出版,参与《济源邵原创世神话群》的编辑工作并担任副主编。
翟钢炮   济源市邵原镇人,河南省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任河南省济源市小沟背生态旅游开发区董事长兼总经理。长期从事女娲神话的发掘与研究,搜集整理了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十多篇并出版成册,参与,《济源邵原神话群》一书的编辑工作。
杨天祥   济源市邵原镇人,退休干部,现任济源市邵州文化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邵州古今》刊物主编,2002年至今,一直从事女娲神话和邵州文化的研究,搜集整理的女娲深厚故事已汇集成册,撰写论文十余篇,参与《济源邵原神话群》的编辑工作并担任主编
翟明战   济源市邵原人,原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处长,中国戏剧出版社副社长,《中华之魂》编委会主编,《民族之魂》编委会主编,济源市邵州文化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女娲神话和邵州文化的研究,参与《济源邵原神话群》的编辑工作并担任顾问。
翟良山   邵原镇西街人,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济源市邵州文化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2002年至今,一直从事女娲神话和邵州文化的研究,参与《济源邵原神话群》的编辑工作。
卢乃礼  济源市邵原镇各山村人,现任济源市邵原镇科教文卫服务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女娲神话的发掘与研究,积极参与《中国女娲神话之乡》和《济源邵原神话群》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参与《济源邵原神话群》的编辑工作并担任编委。
五、女娲神话和相关文化的关系与影响
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财富,在学术界有着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它丰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着密切关系,是研究人类始祖的重要文献。加强对女娲神话的研究和保护,打破了西方关于中国没有原始神话的说法,有利于在国际神话学中进一步巩固、强化、突出中国神话的地位,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神话的研究、保护,以丰富、提升中国神话的内涵,有利于抢救、保护中国神话这一极其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对整个中国神话的研究,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女娲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女娲身上所体现的“博大宽厚、生生不息、协调和谐、造福人类”的精神,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女娲身上所体现的“不怕困难、甘当重任、善于创新、富于创造”的时代精神,也是激励当代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邵原人民增加了一个精神支柱。同时,加强对中国女娲神话的研究,也是对华夏文明起源的追溯,对于在海内外华夏儿女中进一步增强同根同源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只有如此,才能更深刻地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丰富我们现似的的新文化、新精神。
六、女娲神话的开发与保护
女娲神话,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之一,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却逐渐有被淡忘的危险。加强对女娲神话的抢救、保护,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任摆在世人面前。邵原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实施“文化立镇”战略,确立了“叫响女娲文化、挖掘历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开发旅游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的思路,打造文化名镇,把女娲文化放在突出位置,加强挖掘、研究和保护。2002年,邵原镇正式成立了邵州文化教育研究会,对邵州自然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挖掘。镇党委、镇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解决邵州文化教育研究会办公用房、经费及人员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对抢救和研究工作提出具体要求。邵原镇党委、政府组织邵州文化教育研究会有关人员及社会各界力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对流传民间的神话故事及其他民间故事进行收集整理,加强对以女娲神话为核心的创世神话的研究。2006年4月,邵原镇成立“中国女娲神话之乡”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在省民协、市文联的具体指导下,开始整理申报材料。5月下旬,全部申报材料报至中国民协初审。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白庚胜、四委办主任杨吉星听取了简要汇报,并对申报材料提出了补充、修改意见。其后,省民协组织省内民俗文化知名专家高天星、高有鹏、孟宪明、乔台山、杨择令等对申报中国女娲神话之乡的有关材料进行详细论证,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8月,济源市申报“中国女娲神话之乡”各项材料正式递交中国民协。9月7日—8日,中国民间文化之乡评审考察团莅临济源对邵原镇申报“中国女娲神话之乡”进行现场考察。9月18日,中国民协党组会议研究决定,命名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为“中国女娲神话之乡”。与此同时,加强对以女娲神话为主的“邵原神话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七、女娲神话的建设规划及其发展现状
“中国女娲神话之乡”誉归邵原,是邵原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邵原打造“文化名镇”增添了一个最重要的砝码,也为邵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繁荣注入了强大动力。为进一步加大对女娲神话的研究、保护、开发力度,使女娲神话这一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得到科学的保护,使女娲神话这一重要的文化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邵原镇建立了有专家指导的,以镇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邵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设立了以镇分管领导为负责人的邵原民间故事传说普查队。同时设立以镇分管镇长为组长,中心校校长为副组长,各校校长为成员的邵原民间故事教材编写组,并设立中小学邵原民间故事教材编写组,编写了《解读邵原》上中下三册,在镇实验小学试用。2005年,镇政府划拨专款12万元,社会各界筹集资金8万元,用于挖掘征集《邵原民间故事传说》共计70余万字,印刷400余册。2006年,拨专款160万元修建了以女娲补天塑像为主体的女娲广场。2006年、2007年,投资3000万元对女娲神话原发地小沟背生态旅游区进行开发。2008年,投资2800余万元完成泰山岭邵公亭建设一期工程。
为了进一步弘扬女娲文化、讴歌女娲精神、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邵原镇以申报中国女娲神话之乡为契机,申请中国民协批准在邵原成立中国女娲神话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定期召开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女娲神话学术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深化学术研究,挖掘中国女娲神话丰富的精神内涵。要培育一批潜心攻关的本土民间文化专业队伍,为女娲神话的开发、传承、保护提供人员和组织保证。同时,利用女娲神话传说丰厚的文化底蕴,组织开展女娲神话笔会、摄影展、故事会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适时举办中国·邵原女娲文化节,以此为载体,向世人展示、传播博大精深的女娲文化,扩大女娲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通过出版以女娲神话为主题的图书,拍摄《走进中国女娲神话之乡》电视宣传片,制作《女娲补天》动漫等,通过先进的传媒形式,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使女娲神话重现生机和活力,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女娲神话及民间故事传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做了许多挖掘、抢救、整理和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女娲神话故事等传说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急剧加快,市场经济得到空前繁荣与发展,随着电话、电视的普及,信息化程度大为提高。农村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导致民间神话传说(口头文学)正在发生着或快或慢的历史性嬗变。一些女娲神话故事传承人因年事已高逐步丧失表达能力,有的已相继谢世,有些民间传说难以得到继承,而青年一代对传说的民间文学又表现出冷淡的态度,使得民间文学不能延续传承,使得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濒危状况难以改变。一些原型物也逐步遭到人为的和自然的破坏。同时,在邵原镇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要拨专门经费用于女娲神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但财力有限,与所需资金还有一定缺口。
八、着力打造女娲文化品牌
按照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理念,利用女娲神话流传广、影响大的优势,以传播女娲文化为目的,叫响女娲文化产业品牌,适度开发女娲文化产业。重点做好女娲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按照《河南省济源市中华创世文化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要求,做好以小沟背景区为核心的女娲创世生态旅游区的具体规划和建设。在推进景区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突出文化涵量,注重做好生态保护。围绕女娲神话,做好娘娘庙(女娲庙)等文物景点的规划设计和恢复性建设,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文化精品景点。与此同时,要做好女娲纪念章、纪念册、五色石、女娲补天雕塑及其相关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生产,拓展女娲文化旅游产业的外延。
参考书目:
《济源邵原神话群》,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古邵州——中华创世文化原发地考》,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神话研究》茅盾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中国大百可全书出版社
《中国古诗的传说时代》(增定本),文物出版社 1985年版
《中国文化地理-黄河》,台北三联书店,1983年12月版
《淮南子览冥训》,“古往之时,四极度,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

                   邵原
全镇总面积: 337平方公里,山区。
总人口: 4万(2007)
特产: 苹果、薄皮核桃、优质烟草基地。
交通: 镇北有高等级的312 省道穿境而过。南有即将竣工的济运高速与大运,连霍高速相连。
工业: 邵原限额以上工业企业10家,矿产种类多,品位好,储量大,主要有煤炭、高岭土、钾长石、铜矿等矿产品22种。其中优质主焦煤储量10000万吨,煤系高岭土储量500万吨。
经济: 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9851万元;销售收入完成68594万元;利润完成6418万元;入库税金完成4497万元;招商引资完成1808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6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25元。(2007)
风景名胜: 小沟背生态旅游开发区位于邵原镇北部山区,自然景观独特,山高林茂,谷幽水清,集雄、奇、秀、险于一身,观赏价值颇高;人文景观丰富,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传说惟妙惟肖,景区内有银河峡谷、鳌背山、待落岭等20余处山岳景观和数十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山高林茂,谷幽水清,动植物种类繁多,旅游资源丰富。30集神话剧《愚公移山》的愚公村拍摄场景,也为景区增添了新内涵,是休闲度假、寻幽探胜、旅游探险的好去处。

文化遗产
文物古迹 省保单位:泰和钟楼(金代);市保单位5处:石佛寺(清),裴李岗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蚩尤观遗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名录:济源邵原神话群。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翟钢炮(民间文学)。
地域特色文化   创世文化原发地,中国女娲神话之乡。


作者 简介
卢乃礼  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济源市邵原镇科教文卫服务中心主任,邵原电视台台长,邵州文化教育研究会理事, 长期从事女娲神话的发掘与研究,积极参与《中国女娲神话之乡》和《济源邵原神话群》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参与《济源邵原神话群》的编辑工作并担任编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