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在玩朋友圈的小测试?当心个人信息泄露

 黄兰清180b 2016-07-26

“测测你的前世是什么人?”“穿越到古代你会是谁?”“测一测你的出轨指数”……这样的小测试相信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中都见过,而要参加测试往往需要输入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过,警方人士提示,参与这种测试其实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你的身份信息很可能因此泄露。

警方提示:慎玩朋友圈实名测试

“玄武门派出所提醒您:微信测试游戏有后台服务器,凡填写真实姓名,姓名与微信号即产生关联,身份信息就可能被倒卖,被骗子利用向您的朋友进行诈骗、破获网银支付宝等。”这两天,南京不少市民都收到了这样一条警方发布的提示短信,其中提到的微信朋友圈内的测试游戏,相信很多人都玩过,比如“测测你的前世是什么人?”“穿越到古代你会是谁?”等等。

记者在微信上看到,这类小游戏往往只要输入你的真实姓名,便会出现一个测试结果。比如“测测你前世是什么人?”中,有个大轮盘,周围有皇帝、书生、将军、嫔妃、财主、和尚等12个选项。输入自己姓名后,点击“开始测试”,轮盘快速旋转起来,最后停在了“将军”一格上面。重新试一次后,测试的结果又变成了“财主”。

“这类所谓的测试游戏完全没有任何依据,不少市民也就是当一乐操作了,殊不知此举已经给自己的身份信息泄露埋下隐患。”玄武门派出所副所长高源说,警方目前尚未接到因做此类测试而遭遇损失的警情,但从技术层面来说,通过这一方式窃取个人信息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高源认为,警方没有接到类似报警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即便你的个人信息是通过这些测试泄露的,你也很难察觉,从而将自己后期发生的损坏和其挂上勾。

手段:大数据关联或者直接种木马病毒

那么,这些小测试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不法手段?高源介绍,此类微信测试游戏都是有后台服务器的,是微信用来给一些公共账号或者服务号做客户浏览记录的。其后台服务器本来只能得到用户的微信号,用户一旦参与了相关测试,并填写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后,那么姓名和微信号会在数据库中关联起来。

“通过大数据分析,特别是一些游戏设计者通过其他一些需要填写性别、职业、出生年月等个人信息的测试类游戏,你的身份信息便分分钟泄露了。”高源说,这些个人信息虽然比较简单,但已经可以为骚扰电话、垃圾短信,甚至通讯网络诈骗提供助力。“现在骚扰电话、电话推销,一上来就能说出你的名字,就和个人信息泄露有关。”高源说。

如果仅仅是个人信息泄露也就罢了,高源表示,更为可恶的是,有时这些测试会被不法分子加载木马病毒,一旦点击或者输入自己的相关信息,手机便会被种木马病毒。“通过木马程序,不法分子可以获取手机内的通讯录,正在使用的网银信息等,不仅能窃取你的网银,还能将相关诈骗信息推送给你的通讯录朋友,诈骗更多人。”高源说。

据此,警方提醒广大市民,不论是上网还是玩微信游戏,一定要增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遇到一些无关痛痒又不能确认的陌生网站链接、应用小程序时,如果需要填写真实姓名、职业等个人信息,请不要如实填写,并及时退出。因为这类网站或者游戏背后,通常隐藏着安全风险。

【链接】

这些年,微信朋友圈还有哪些陷阱?

【手机砍价】

“大家来帮忙砍价啊!”这种微信砍价赢大奖的消息在朋友圈不断转发。游戏规则很简单,只要邀请微友为转发人“砍价”,即在该链接点击帮忙砍价,就可随机减少不等的金额,直到金额变为很优惠的价格,甚至可以免费得到礼品。然而很多砍价成功的微友不但没有收到奖品,反而泄露了个人信息。

【点赞获礼品】

在微信朋友圈里,“点赞营销”越来越盛,集够一定数量的“赞”,就可获赠某某礼品。很多商家纷纷抓住商机,通过各种集赞活动推广自己的品牌。一些微友更是乐此不疲地集赞赢取各种礼品。但最近不少微友发现,一些商家的点赞活动竟是骗局,更有不法分子借助活动套取微友个人信息。

【扫码送话费】

“扫描图中二维码并添加关注获100元话费。”不过,市民扫描并关注后还需详填较全面的个人信息。最终,话费遥遥无期,信息却面临被盗的风险。

【限时大抽奖】

“大公司开展抽奖活动,一等奖iphone6一部。”此类骗局一般设有较长抽奖等待期,当市民填写信息期盼大奖时,犯罪分子已经利用所获信息开展下一步骗局。

【集赞去旅游】

“只要在朋友圈集得80个赞,即可免费获得港澳双人三天两夜游。”当受害人集满80个赞后,将截图发过去,会寄过来一张活动贵宾券,只不过贵宾券有猫腻,根本无法真正使用。当然,也有的只是营销号的推广,根本没有任何产品奖品。

【微信盗号】

有网友收到朋友微信发来消息,告知其手机刷机,号码丢失,需要该网友的手机号。专家指出,这是骗子常用的伎俩,一旦骗子进一步要求告知验证码时,就更要留心。自己的网银验证码千万不能泄露给他人,否则你的网银账户很可能被人盗刷。

【寻人、捐助骗局】

微信朋友圈里还经常发布“生病求献血”、“贫困求捐款”“帮忙找孩子”等传递正能量的文章,但这些看似“正能量”的内容,也可能暗藏诈骗电话。警方表示,朋友圈这些消息中往往包含电话、银行卡号等信息,要第一时间向官方核实之后再行动,避免落入骗子陷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