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成功做法

 方圆儒人 2016-07-26

一、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现状

(一)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正向成熟阶段迈进

近年来,长三角在无障碍旅游区构建、旅游联合促销、旅游节庆联合举办、旅游人才和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区域旅游品质保障、区域旅游标准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走在了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前列。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推进了旅游公共平台建设,催生了区域旅游新格局,产业结构开始趋向高级化。目前,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正由政府主导推动向官、商、民、学多元推动转变,从局部的、零星的和松散型合作向高层次的、全方位的和紧密型合作转变。

(二)长三角旅游业是长三角举足轻重的产业

长三角旅游业近年发展迅速,产业规模日益壮大。2009年,江苏省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9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380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550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0亿美元;实现旅游增加值1655亿元。 2009年,浙江接待入境游客570.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2.2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4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424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2644亿元。2009年上海全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628.92万人次;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2360.74万人次。全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7.96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913.8亿元。

二、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主要做法

(一)政府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

1.加强政府间合作,实现协调发展。近年来,苏浙沪政府高层领导三次聚会,共同研究包括旅游在内的区域合作重大问题。一是创立制度化的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专题小组,负责协调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重大问题。二是明确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总体思路:按照“优势互补、密切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旅游的比较优势,立足于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增强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竞争力。三是提出共建目标,在长三角区域建成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安全、最便捷、最迷人、最舒适的综合旅游区之一。四是确定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重点任务。包括营造良好的区域旅游交通环境,放开对外地旅游车辆入城的限制;重点旅游城市按照国际惯例,完善市内及城市至景区的交通指示牌,为外地旅游车辆入城提供方便;各中心城市进一步加快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并与上海旅游集散中心搞好对接,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旅游集散中心客运网络;整合旅游资源,共同编制环太湖旅游规划;加快旅游网站联网等。

2.加强人才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一是长三角地区旅游人才正走向互通、互认、互流,为区域旅游共同繁荣提供智力保障。2004年5月,苏浙沪旅游部门联合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教育培训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做到“一地培训,三地覆盖”。二是及时完善旅游人才信息网络,实现长三角区域信息网络的互联互动,切实解决旅游企业和人才间的供求矛盾。三是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旅游院校众多,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与国外著名旅游教育培训机构联合举办境外培训,按照国际化标准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提升长三角地区的旅游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四是苏浙沪旅游管理部门签订旅游教育培训合作协议,提出将在建立区域旅游师资信息库、加强旅游人才信息交流、协同开展各级各类业务培训、联合举办高层旅游论坛等方面携手。

3.加强诚信共建,实现平等有序。苏浙沪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努力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旅游信用体系,创造一个平等、开放、有序、诚信的区域旅游环境。2003年,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共同签署了《共建信用长三角宣言》。此后,苏浙沪旅游部门又普遍开展了“诚信经营、诚信服务”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通过市场运作推动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

1.建立以旅游产品与线路整合为主题的发展模式。长三角区域各旅游城市拥有相同的区域文化和自然地理背景,在旅游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将各自风格独特的旅游资源依托发达交通进行串联,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长三角区域旅游精品路线,以实现旅游产品在区域内的流通,如长三角水乡旅游等。将长三角各旅游城市的旅游景点进行总体上的合理配置,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形成一条条系列化、特色化的精品线路。

2.建立以旅游形象整合为主题的发展模式。明确地树立长三角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通过各种渠道向外传播,建立良好的美誉度和口碑,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这是长三角区域旅游整合发展中的重要目标。

3.建立以旅游联合营销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一是加强国内旅游联合营销。长三角各相关利益群体充分利用各旅游城市的新闻媒体优势,并利用各大旅游城市报刊电视的旅游专版、互相配合宣传、实行版面互换、频道互换等,或者相互邀请对方城市的新闻媒体实行互访,全面发布相关旅游信息,从而来加强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宣传促销。二是加强国外旅游联合营销。2003年1月,苏浙沪联合在欧洲市场组织大型宣传促销活动,利用伦敦国际旅游展的平台,大力宣传中国东部长三角区域旅游产品,重塑长三角区域旅游新形象。

4. 以旅游信息联合为主题的发展模式。2003年7月,《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15+1”合作(杭州)宣言》发表,在“宣言”中明确指出:实现旅游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共享,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长三角旅游业的发展需各城市间建设一个统一的旅游信息平台;长三角各旅游城市加强旅游信息交换,各城市应为其他城市的旅游信息资料进入该市创造条件,并在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点上免费提供其他城市的信息咨询服务和信息资料,以方便游客在长三角地区进行的自助旅游。

三、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转型

长三角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会展业等互动渗透,形成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业形态,联合构成旅游产业供应链,提升旅游对其他产业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

(一)发展农业旅游,促进长三角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上海规划到2010年将建成10个现代农业旅游服务基地,培育50处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度假地、“农家乐”等农业旅游点,年接待游客总量将达800万人次。其中生态崇明将以建设农业旅游集聚区为突破口和核心,形成崇明农业旅游的亮点,以农家乐和农业主题公园旅游为主体,以高科技农业园区旅游、涉农旅游和乡村文化旅游为补充,构筑崇明农业旅游发展框架。形成2-3个上海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知名农业旅游景点,为配套世博服务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工业旅游,培育最终消费和拉长产业链

一是与时尚旅游结合,提高产业竞争力。上海采取F1赛事+汽车工业旅游+自驾游的组合,培育汽车消费市场,获得消费信息,提高产业竞争力。而钢铁旅游等其他工业旅游是结合科普教育+钢铁专业市场,以产业融合拉长产业链,带动和提高公司声誉和社会融资能力。二是扩展横向关联的产业,实现产值链中的服务性高增加值。浙江依托各地的特色产业,通过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横向蔓延”,发展形成了以台州的摩托与缝纫机旅游;宁波的港口、汽车与服装业旅游;温州的皮鞋、服装与打火机旅游,发挥旅游资源“边缘效应”,实现产值链中的服务性高增加值。

(三)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业的渗透与互动

长三角旅游业不仅在现代服务业中扮演关键角色,而且不断渗透融合于现代服务业。一是旅游带动高端地产发展。上海新天地通过创新地注入了诸多旅游、时尚的商业元素,变成了一个集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具有国际时尚文化与“海派”文化相交融的国际化休闲、文化、娱乐中心,成为都市旅游景点改造的经典案例。二是服务业围绕旅游布局。杭州为了刺激旅游消费,扩大名胜景观西湖对杭州服务业的辐射功能,取消西湖门票,并在西湖周边配套休闲吧廊、特色餐饮街、生态湿地园等服务设施,开创了旅游业与服务业的双赢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