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宫御苑写生记·社稷坛

 百了无恨 2016-07-26


       社稷坛位于今天中山公园的中央,坐南朝北,占地23万平方米。坛呈正方形,以汉白玉砌就,分上下两层,各高4尺,上层5丈见方,下层5.3丈见方,四面均有陛阶,各分4级。坛面中心为一圆,周围分4区,共5区,以不同颜色的泥土为区别,这就是社稷坛上有名的“五色土”。五色土分别象征金、木、水、火、土,是万物之本,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坛的基座全部用的是汉白玉,四周设围墙,上覆琉璃瓦,瓦色与坛上土色相对。在坛中央曾有一方形石柱,名为江山石,意为江山永固。坛的四方各有一座汉白玉的棂星门,显得庄严肃穆。在坛北有一座既庄重又精巧的木构大殿,称拜殿。此殿始建于永乐年间,是为皇帝在祭祀途中避风雨而设。
  社稷坛原址是辽、金时代的兴国寺,元代改称万寿兴国寺,明代始改建为社稷坛,清代沿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美军司令部就设在社稷坛。辛亥革命后,废除了祭祀社稷的制度。1914年将社稷坛改建为公园,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在没有实施我的皇宫御苑写生计划之前,我就常去社稷坛游览摄影,这里是行摄极佳的取景地,只不过那时吸引我的更多的是中山公园丰富的景致,而不是社稷坛。这里有三月的梨花摇雪,四月的玉兰怒放,五月的郁金飘香,九月的银杏满地;这里有20年代名流荟萃的“来今雨轩茶社”,600多株葱郁参天的百年古柏,有见证了晚清耻辱的“习礼亭”、巍然挺立饱经沧桑的宋代石狮、位置优越独具风韵的中山音乐厅;还有我喜欢的一本书《啼笑因缘》,就是作家张恨水在这里构思完成的。和这些热闹熟悉的景致相比,社稷坛已经退至一个小小的角落,如果你不细心寻找,很容易把它错过,这也是我常常忽视它的原因。
  我在社稷坛画了一些国画写生和速写,分为两个阶段:前期(2009-2012),硬笔速写画得多,有30多篇;后期(2013-2015),水墨写生多些,也积累了十几幅。《习礼亭一角》(见附图)画于2013年5月初,当时盛开的郁金香已经凋零,中山公园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游人三三两两,徜徉园中。那是一个没有雾霾的晴天,微风和煦,鸟语花香,我在靠近习礼亭附近的回廊上支起画架。习礼亭为黄琉璃瓦顶,六角形,建在两层台基上。该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原址在正阳门内兵部街鸿胪寺衙门内,是明、清两朝专为初次来京的文武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和附属国贡使等演习朝觐皇帝礼仪之用,故名习礼亭,亦称演礼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鸿胪寺被焚,此亭幸免。不久英军强占鸿胪寺做操场,清政府被迫将习礼亭迁至户部街礼部衙门院中,1915年4月移建此亭到这里。


  写生之前我沉思了良久,决定不整个描绘此亭,而是只画一角,象征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主权沦丧,国不成国,家不成家,映射那段屈辱的历史。我先从黄琉璃瓦顶画起,依然是中锋铁线勾勒,然后细画单檐攒尖,黄琉璃瓦屋面,金龙仿心旋子彩画,朱棂门窗用细线勾画面隔扇门和槛窗,重墨渲染下层台基。画面的右侧我用浓墨勾勒出几株松柏,苍劲挺拔,与左侧的习礼亭遥相呼应。
  2013年5月我又来到了社稷坛,蹲在靠近坛面东侧的树荫下画速写,不经意间,发现一个五旬左右的中年汉子围着社稷坛转了一圈又一圈,表情凝重,心事重重。见此情景,我便停下手中的画笔,大声问了一句:“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吗?“男子迟疑了一下,走到我面前,对我说,他来自印度尼西亚,是一名印尼华侨,这次到北京旅游是为了了却八十多岁高龄的父亲的夙愿,捧一把社稷坛的泥土带回去,虽然身在异乡,毕竟是龙的子孙,永远跳动着一颗中国心。我听了他的倾诉,对他说,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园里有规定,禁止任何取土的行为。看着他失落的表情我心有不忍,为他支了一招:“其实不一定在坛里取土,旁边柏树从中的土也一样,反正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同一个园林中的一把土,都是祖国的泥土。”中年男子眼睛一亮,紧紧握住我的手感激地说:“谢谢,谢谢!你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