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数据时代的微生活

 方圆儒人 2016-07-26

  奖项:二等奖

设计团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指导教师:李昊、叶静婕

作者:卢肇松、吴珊珊、徐婧、陈哲怡、张任驰、崔筱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方案说明:


·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地球正在逐渐变暖,能源的需求越来越来大,人口的增长带来交通的持续拥挤,食品和水的供应日渐不足,加之环境污染不断加重。这些问题显得越来越棘手,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云计算可以实现更好的资源分配并预测未来的趋势,那么,大数据时代的个体的生活是否值得关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是否能够帮助更好地实现个体价值?


·2040的上海会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选取上海的南京西路作为代表未来上海老城发展的研究对象,它位于上海城市核心地段,既有恒隆广场,久光百货等现代潮流百货和超高层写字楼,又有上海早期遗留的静安别墅等低矮民房,同时还有静安寺、中苏友好大厦等多层历史遗迹,其空间、业态、属性上分异极其明显,因此认为它是上海历史最有意义的表征,可以说是“上海的新潮汇集、上海的历史象征、上海的生活记忆”。通过总结在此活动的五种人群,“原住年轻人,城市居民,外地游客,城市上班族,原住老人”,研究他们在空间中的关系,挖掘出隐藏于其背后的三种生活,“日常生活、公共生活、精神生活”,发现地段中所存在的三种隔阂,“隔阂于环境(人的渺小与建筑的巨大之间的隔阂)、隔阂于工作(上班族的快节奏生活与中老年的慢节奏生活)、隔阂于文化(日益消失的老上海文化与盲目扩张的现代生活文化)”,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城市与个人的关系?如何实现个体价值的共同满足?

受益于云计算技术对社会的重新组织,“个人云”和“公共云”的交叠,形成更多的“社区云”,促使更多自发社区的形成,有利于形成不同于以往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未来实现个体价值上发挥更多的作用。反之,个体价值的实现,促使社会形成更多新环境、新模式、新产业、新生活、新服务。

我们想象2040的上海,巨大的城市再也不会与其中人的渺小对立明显,个体的自我价值越来越多地实现,城市与人的关系趋于缓和。


·我们所期望的上海2040

借助喇叭口的形态,是有助于表达物化“云”形态的空间,未来的城市空间中会自发组织形成越来越多的“云”空间,从大(高层商业、写字楼等大尺度建筑的角度)、中(多层单位小区、办公楼、历史遗迹建筑的角度)、小(静安别墅等低矮民房)尺度尝试来缓解三种隔阂,重构生活。


大尺度的高层建筑之间,利用空中架构,形成复杂的巨构体,帮助形成区别于当今单一上班族生活的未来丰富多样的生活;中尺度的多层小区和历史建筑中,利用与大尺度建筑衔接的、楼与楼之间的促进生活交往的空间体,帮助历史遗迹建筑适应未来功能置换、布置展览流线的半地下空间体;小尺度的静安别墅片区中,则利用有利于提升空间品质、促进功能置换的空间体。

在功能的体现上,在地块中生长的是更多有利于实现自发社区的空间,比如讲述个体实现的报告厅、公共活动的体育场、精神寄托的教堂、绿色公园、利于交流的新型居住体、与世界相联结的垂直农场、倾向于个展的文化中心。

· 地域化向全球化

上海已经无可厚非地是一个“全球城市”,在巨大的全球化浪潮中,通过南京西路地段的概念城市设计,我们强调了一种地域化的生活重塑,这种看似与全球化相悖的过程,实际上更好地帮助实现城市全球化。


规划不是为今天而作,更不是为昨天而作,而是为了今天青年的梦想而作。我们无法左右未来,也无权决定未来,但我们有责任为未来决定今天,为未来思考今天。


?专家意见


·王颖(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总体来讲,我认为该方案极具创意性,将一个比较难的题目做出自己的特点,一是视角有新意。项目组面对项目基地现状复杂的建成环境,功能复杂混合、头绪众多的状况,巧妙地选择以微小的个体视角,看待未来的城市,与上海2040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紧密结合。二是方案叙述逻辑思路清晰。方案尝试结合大数据提供的科技便利,提出了依靠云计算技术对社会的重新组织的思路,形成更多的“社区云”,改变未来人的社会生活。方案思路一以贯之。三是方案在理念的表达方面,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方案从不同尺度层次,考虑了上海未来城市生活的图景,成果能够将设计思路有想象力、有创意地进行表达,体现了主办方希望不同设计团队充分发挥想象,设计未来生活的要求。

·付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方案解决问题的思路具有很大的创想性和启发性,对2040年城市空间的演化方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但城市系统的多元复杂性决定了单凭任何一种技术都不可能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根本出路,对于在各种技术笼罩下的城市空间究竟如何演变,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佳晶(高目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该方案是个面向未来的规划方案,是个关注真正都市生活的方案,虽然谈了很多关于“云”的时髦话题而并没有给予真正的空间解决方案,但是确实关注了不同尺度空间在都市中并存的现象。缺点是依然没有摆脱上天入地的手法主义,妄图重塑都市生活基本上也是妄想主义。妄图把社会发展造成的分裂隔阂强行的再重组也是太过于学院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