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大经典魏碑赏析

 脩心 2016-07-26



魏碑,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碣、摩崖、造像、墓志铭等石刻文字的总称,其中尤以北魏的书法水平为高,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清代中期倡导“尊碑抑帖”,冲破“馆阁体”的束缚,碑学兴起,书风为之一变。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习书法,如果跳过魏碑,可以说是不完美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魏碑之美。


1、整体气势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精神飞动。


2、笔法美:笔法跳跃、点画峻厚、骨法洞达、血肉丰美。


3、结构美:意态奇逸、兴趣酣足、结构天成。


一、《张猛龙清颂碑》


《张猛龙清颂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有额有阴,碑文记颂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功绩,碑阴为题名,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


二、《始平公碑》


《始平公碑》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象记》。孟达文、朱义章书,北魏太和廿二年(四九八)九月刻,在河南洛阳龙门山。正书阳文十行,行二十字,有额六字。 《始平公》破隶体以成楷形,端庄严正,正而多变,外貌博大雄强,精神厚重圆浑。用笔运用棱角分明的方笔,露锋出笔。笔画折处重顿方勒,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整体魄力雄强, 气象浑穆。


三、《北魏郑道昭论经书诗》


《北魏郑道昭论经书诗》全称《诗五言与道俗十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云锋山论经书一首》,为郑道昭自作诗。此碑依山势而刻,字径大者20厘米,小者12厘米左右,字形较扁,保留明显的篆隶笔意。通篇宽宏博大,纵情挥洒,气势磅礴。现代人要想得北魏书法之势,非看此刻莫数。


四、《中岳嵩高灵庙碑》


《中岳嵩高灵庙碑》此碑为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正书,碑阳23行,行50字,碑阴7列,上2列字较大,计22行,下5列16行,字较小,各列行数不等。此碑在魏碑书法中属於风格雄强一类。其书虽云楷体,但结体、用笔仍处於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体。康有为评此碑书法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併称碑阳书法“奇古”,碑阴书法“峻整”,给以极高的评价 。


五、《张玄墓志》


《魏故南阳张玄墓志铭》,俗称《张黑女墓志》,晋泰元年(531年)十月刻,原石久佚不存。清道光年间何绍基得剪裱旧拓孤本,乃著世至今,拓本共12页,每页4行,满行8字。原拓今藏上海博物馆。用笔方圆兼备,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排泄角含分隶遗意,不少用笔有行书意,结体含动势。书法峻宕朴茂,结体扁方,既有北魏的神韵,又有唐楷的法度,堪称北魏之佼者。何绍基评之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


六、《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刻。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郑文公碑的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结体宽博,气魄雄伟。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 


七、《李璧墓志》


《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  (公元520年)刻。青石质,高一百零四厘米,宽八十九厘米。系旧碑改作而成,碑阴上截所刻二螭仍在。志铭魏书,三十三行,行三十一字,背面有题名一列。


八、《爨龙颜碑》


爨龙颜碑》此碑是南朝宋的著名碑刻。碑文书法字体介于隶楷之间,书法风格独特,被称为“爨体”。碑文古雅,结体茂密,虽为楷书,却饶有隶意,笔力遒劲,意态奇逸,结体多变,是隶书至楷书过渡的典型。


九、《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此碑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南宁(今曲靖)出土,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后来被一乡民用做压豆腐的石板。成丰二年,曲靖知府邓尔恒发现豆腐上有字迹,大为惊异,急忙派人找到卖豆腐之人。将碑石运回府中,后置于城中武侯祠。当时,正是碑学大兴而帖学告退的时代。所以,它一经发现,其怪诞的用笔,随意的结体所表现出的古朴味道,立刻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被视为书法作品中的奇珍异宝,阮元称它为“滇中第一石”,康有为誉为“已冠古今”。 


十、《孙秋生造像记》


《孙秋生造像记》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讫。楷书,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六朝碑刻中书家署名者不多,此署萧显庆书,但书家情况不详,当为地位低下的工匠或经书手。此碑书犀利刚劲,宽博朴厚,较《始平公造像》笔法多变,龙门碑刻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十一、《魏灵藏造像记》


《魏灵藏造像记》此碑应是方笔露锋之典型代表,因此最显见用笔之妙。起笔都将锋颖露在画外,有的角棱若刀,有的细锋引入,煞有情趣;即使画也挺直有力,折笔显见方棱;收笔处,有时敛毫便止,有时放锋犀利,有时如《宝子》之上扬。笔画或大或小,大者纵矛横戈,如虎奔龙吟,小者轻微一点,如蜻蜓掠水,皆能顺势合情.绝无率意轻发。结体或取横势,或取纵势,皆极意显示雄踞盘关之威仪,怀隐瑰玉之神采。整篇看来,严整肃穆,端庄隽洁。


十二、《杨大眼造像记》


《杨大眼造像记》全称《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简称《杨大眼》,刻于北魏时期,位于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中,是“龙门二十品”之一,并与《始平公》、《孙秋生》、《魏灵藏》三种造像记一起合称为“龙门四品”,是龙门石窟2000余种北魏时期造像记中书法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之一。用笔方峻,提按顿挫明显,笔势雄奇,结体庄重稳健。


十三、《崔敬邕墓志》


《崔敬邕墓志》全称《魏故持节龙骧将军督营州诸军事营州刺史征虏将军大中大夫临清男崔公之墓志铭》。此志刻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河北安平出土。不久石佚,故流传拓本甚少。此志书法与《郑文公碑》大小虽殊而体式相近,结字十分严谨,用笔浑圆迟重,与唐碑区别甚大。颜,柳用笔两头顿挫,中间无变化,而此志笔划中间遒劲多有变化,生古拙之气。书家评此碑:“妙在张猛龙、贾使君之上”。“书法直接无常。”。


十四、《封龙山碑》


《封龙山碑》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此碑原在元氏县王村山下,不大为人所知,仅宋郑樵《通志》提到过它。碑立于汉桓帝延熹七年(164)。无额无穿。连题共十六行,行二十六字。碑刻全部为隶书,石虽剥落,文多可读,笔画较细,遒劲豪放,类似《乙瑛碑》,堪称汉碑之上品。杨守敬《评碑记》说:“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是研究汉代书法和历史以及封龙山祀典的宝贵资料,也是学习隶书的极好范本。


十五、《石门铭》


《石门铭》北魏摩崖碑,王远书。在陕西褒城县。此铭书法飞动疏宕,出自《石门颂》,《西狭颂》等碑。有拓本及石印本。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共28行,每行22字,十分壮观的嵌在崖上,现藏汉中市博物馆。王远,正史上没有记载,康有为推之为南北朝碑十大书家,善用圆笔,所书此铭笔势开张,意态奇逸;书风随和自然;结体宽博。极受书家推祟,康有为以临此铭而擅书名。他曾有“《石门铭》为飞逸浑穆之宗,《郑文公》,《瘗鹤铭》辅之”的说法。

点击?第二届全国万人书法、硬笔书法大赛征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