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否有必要在别人的痛苦里快意抽刀

 汉青的马甲 2016-07-27


今天想谈谈老虎吃人的事情。北京野生动物园游玩的一对夫妻,妻子半路下车,被老虎袭击。一件意外事故造成一死一伤。就这样一件事情,既然招来满屏的义愤填膺。要么强调规则,要么强调情绪管理的重要。要么是指责女人脾气不好,要么骂男人在这个时候没有把持大局。好像这一家人即使遇到了这么大的不幸,可全他妈都还活该似的。

我知道,这是中国人的软肋。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安慰受了伤的人。哪怕是他最爱的孩子受伤时,第一时间迎来的可能也是指责。比如当孩子考试没有考好,他需要安慰的时候,父母可能只有责骂,“谁让你平时不努力?” 一个女人被性侵,他会指责,“谁让你不小心!”

而且,我也早就发现了,有一些中国人的同情与善意,只给那些行为正确的人。遇上行为不符合他的价值观念的,就对当事人表现十分冷漠,甚至更甚。他们会用内心的价值判断去决定是否应该同情一个受到伤害的人。似乎这也没有错。

只是,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去动物园游玩被老虎袭击,只是一个不幸的个案,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我一直没有说话。他们只是不小心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人难免会犯错,他们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倒是网络上这种席地而起的“正义”的声音,我认为具有普遍性,倒还是值得说两句。我并非反对人们强调规则与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我只是觉得教育的对象错了,道德主张的次序有问题。

我认为:任何一个还在伤痛中的弱者,不应该成为教育世人的道具。不能在对方还没有脱离危险的情况下,让他成为一个典型案例去被动被公众公开评判,必须考虑到他的脆弱性。

我记得我去肿瘤医院陪妈妈看病的时候,发现肿瘤医院的电梯里有这种一行字。“请不要在电梯里讨论患者的病情。”我觉得这是非常人性的一句话。同样我认为还没有脱险的当事人,也不适合在苏醒之后发现自己被卷入网络道德法庭的审判席。现实给她的教训已经很深刻,她不需要再接受教育。需要被教育的是,每一个容易在危险面前麻痹自己的大众。所以,这一家人成为了一个最好的教育世人的道具,被某些人迫不及待的利用。很多人都等不及地找出这家人的错误。不经意间,毫发无损地又当了一回大众的人生导师。

只是,我认为别人亲人的尸骨未寒,伤者身上的血迹都还没有擦干。最先应该做的,难道不是给伤者力量,难道不是宽慰与鼓励家属吗?我发现有一些人还在幸灾乐祸。对一个因为自身的错误而受到伤害的人表现出了极大的轻视。仿佛这家人,因为自己的错误,承受了巨大的代价还不够似的。于是急着批判,急着分清责任。

我倒是认为,比起分析谁对谁错,最紧迫的是希望当事人尽快走出痛苦的阴影,承受眼下的伤痛。谁的反思,会比得上他自己更深刻呢?我倒是担心他从此就一蹶不振。那么,有一种心理上的扶持就是要帮助她减少自责与伤痛的记忆。而不是像公众要求的那样要他把自己的错误狠狠记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