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字子培,号巽斋、乙盦,晚号寐叟、东轩老人、睡庵老人,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进士,历官总理衙门章京、外务部员外郎、江西南昌知府、安徽布政使,书法融合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自成面目,为一代宗师。
《华山庙碑》立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陕西省华阴县西岳庙内。原碑因明代嘉靖年间关中大地震及两度维修西岳庙而失佚。《华山庙碑》结字紧密,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激赏此碑集方整、流丽、奇古于一身,被视为汉代隶书的顶峰,是 “汉隶第一品”。原碑于十六世纪中期损毁。

王蘧常为蔡晨笙作《宝寐阁记》中有云:“叟各体精能,尤嗜隶而不常作,晚融南北书流为一冶,喜郑中岳”。沈曾植临隶书作品不多,所见作品往往节临数字成条幅或扇面,或日常随手临写草稿数行。《沈寐叟先师书法论提要》有提及:“先师之治书学,上自甲骨、钟鼎、竹简、陶器等,凡有文字者,无不肆习,余尝见其斋中所积元书纸高可隐身,皆此类也”。
这件沈曾植节临《华山庙碑》或许就是王蘧常所见寐叟斋中高可隐身的元书纸日课之一。
“篆参隶势而姿生,隶参楷势而姿生,此通乎今以为变也。篆参籀势而质古,隶参篆势而质古,此通乎古以为变也。”沈曾植认为,隶书要写的有姿态,可以借鉴楷书的用笔方式。而要想写的质古,就得往篆书上去追溯了,这种书体通变的理念在他的临帖和创作中都有体现。
这件沈曾植日常临习作品,前三行以隶书写经文中字,用笔结体更接近他最钟情的《校官碑》,“以为汉季隶篆沟通,国山、天发之前河也”,写来古厚圆劲,沉郁雄宕。而从第四行开始选临《华山庙碑》字,愈往后愈参方笔刻意波发,“固非修短纤秾,波点相姿,无以呈其意势”。沙孟海在《清代书法概论》中说他”治碑帖之学,博览精研,造诣极高......晚岁所作,多用方笔翻转,飞腾跌宕,有帖意,有碑法,有篆笔,有隶势,开古今书法未有之奇境“。此片楮寸缣或可窥豹之一斑。
节临《华山庙碑》高清局部
崔师贯跋:此沈寐叟临汉碑字,鲍公或以余恚其书,不获藏弆,因以见贻,非其用意之作也。鼃叟记。钤印:师贯(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