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食同源】赤小豆——不为相思

 正炁存内 2016-07-27

  赤小豆,别名赤豆、红饭豆,古人很早就将其用于煮饭、煮粥、做赤豆汤,如在《楚辞·九叹》中歌云:“掘荃蕙与射干兮,耘藜藿与蘘荷。惜今世其何殊兮,远近思而不同。或沉其无所达兮,或清激其无所通。”其中藿为豆叶,泛指一切豆类的叶子,其中就包括餐桌上常见的赤小豆,是煮粥的佳品,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赤小豆:“气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肿,排痈肿脓血。”

  赤小豆还经常被做成豆沙而作为馅料,首先赤小豆泡水,建议泡24小时,至少过夜,泡好后赤小豆体积膨胀,然后加水大火煮开,再用小火闷约一个小时,然后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口味加调味品捣碎成泥,如有人在开锅后加入红糖及盐拌匀,此时再取出放到炒锅略炒一下,将水份炒干,即成美味可口的红豆沙了,可以成为众多糕点的馅料,有有行血补血、健脾去湿、利水消肿之效。

  由于赤小豆良好的消肿功效,所以在痈肿疮毒的食疗中,也经常见到赤小豆的影子,如《药性论》云:“能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不过三度差。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瘥。通气,健脾胃。”

  据众多本草古籍记载,当年宋仁宗赵祯在东宫有一天起床时觉得耳下两腮部发酸、隐隐作痛,用手一摸,感到有些肿胀,遂唤来御医,御医给宋仁宗切脉后,认为此为痄腮,即今天所说的腮腺炎,于是用普济消毒饮内服,如意金黄散外敷,但是事与愿违,三日之后,病情却有所恶化,恶寒发热,倦怠呕吐、两腮肿痛坚硬,张口困难,结果此时众御医却七嘴八舌,没有定论,最后只能张贴皇榜诏令京城之中悬赏能医治皇帝之人,此时有一道士赞宁应诏用赤豆若干,研成细末,以水调成糊状,给皇帝外敷三日而愈。可见赤小豆对于痈肿疮毒有着很好的疗效。《集验方》也载“中贵人任承亮后患恶疮近死,尚书郎傅永授以药,立愈。叩其方,赤小豆也。予苦胁疽,既至五脏,医以药治之,甚验。承亮曰:得非赤小豆耶。医谢曰:某用此活三十口,愿勿复言。有僧发背如烂瓜,邻家乳婢用此治之如神。但其性最粘,敷毒,干则难揭,入苎根末,即不粘,此法尤佳。且能止湿解酒,通胎下乳。”另外,据元代贾铭《饮食须知》中介绍,赤小豆的花叫“腐婢”,能解酒毒,如云:“花有腐气,故以名之。与葛花末服方寸匕,饮酒不知醉。”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都把赤小豆与与红豆混淆。由于唐代王维一首“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让大家对红豆耳闻能详,有人以为赤小豆即红豆,这是不对的。《本草纲目》将赤小豆称为“心之谷”,认为赤小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色者,作为食用之品。因此,在选择药用时也要有所取舍,但日常生活中不论大小,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营养、多功能的杂粮。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中药中还有有一种红黑豆,系广东产的相思子,质地坚硬,色色鲜亮,古人也称之为红豆,有人认为这才是王维所说的“此物最相思”的红豆,特点是半粒红半粒黑,但要注意,此豆有一定毒性,随身佩戴无大碍,但误食可使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