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把中国书法称之为线条造型艺术。而线的最本质的艺术价值,便是线的骨力(也称力度)。它是构成中国书法形式美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书法成败并赖以存在的基本特征。五代的荆浩把骨力置于中国画“生死刚正”的最重要地位;当今的书论中,把骨力列为书法艺术要素之首。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骨力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力度感;二是跃然纸上,刚柔挺拔的立体感。 如何获得线条的骨力?本人在实践中感到以下三点甚为重要: 一、用笔。“用笔千古不易”。中国书法最重要的技法,是以骨法用笔为支撑。正如人的身体,是由骨骼来支撑一样。古今书法大家均把用笔之道尊为传神之道,认为“以笔为主见其骨”、“笔在骨在”。在诸多的笔法中,强调以中锋为主,更有甚者强调“笔笔中锋”。中锋因竖其锋,使墨水顺流垂直而下,力无分散,集中一点,因而它最能集中力量,表现力量。古今书家均把中锋用笔视为“用笔之法的精髓”、“用笔最重要的关键”、“是笔法中的将帅也”。因此,线条的立体感与力度感,主要靠中锋用笔来实现。刘海粟大师说:我仍坚持中锋用笔,一合传统,二有力度。 在强调中锋用笔的同时,要努力做到“四要”、“四不要”。“四要”是:一要“行笔要留”。这是用笔的一个要诀,要做到“无往不收、无垂不缩”;二要藏锋。楷书必须严格藏锋,落笔、收笔都要藏锋。草书、行书、行草,虽不象楷书那样严格藏锋,但也不能随意露锋;三要一笔到底。无论撇捺横竖,都要一笔到底,而不能随意甩笔。随意甩笔,甩出来的是秃尖,那是败笔。当然,有时笔至之时自然甩出来的,不仅不是秃尖,反而是力度更大更美的笔锋;四要提按倒笔。笔画到转折处,必须提按倒笔。只有如此,才能使转折处美而有力,并保证笔走中锋。“四不要”是:一不要描笔。“写字不能描,描字不好看”。书法的每一笔,都要一笔成功,不成功就重写,不能靠描。二不要补笔。书法每一笔画,每一个字都要一气写成,不能补笔。一补笔,笔画就失去了神韵,失去了骨力、力度。三不要抹笔。写字必须提笔立行,抹笔是控不住笔的表现。因而,若练控笔,是书法之硬功。控笔无捷径可走,百练才能成钢。四不要乱写。不仅楷书,即使行草、草书,各行其是也必须交待清楚。再草也不能乱写,必须让人看得出字是怎么写出来的。 二、用力。下笔有力,方具笔力。晋代卫夫人道:善笔力者见其骨,不善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