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内第四家公益研究院在人民大学成立,康晓光教授担任院长

 rexue_2014 2016-07-27




7月2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来自政府部门、公益界、学校、企业和媒体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成立仪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付长良等7位代表分别在成立仪式上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校友李晓波先生专项捐赠一千万元,支持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的成立和发展。


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以慈善文化、公益领域跨部门合作、公益部门治理为主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实践咨询、社会倡导和决策参与等方式,成为公益研究的领导者和公益创新的发动机。


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通过理事会对重大学术和行政事务进行决策,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双院长负责制。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徐永光担任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担任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康晓光担任院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学院副教授郭超担任国际院长。


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教授介绍了研究院的概况和战略规划。以下为康晓光教授发言全文。




趁着他们调整的机会,我先对各位朋友今天来光临我们的大会表示由衷的感谢,谢谢你们的光临!我受理事会的委托,代表我们的执行团队来向各位朋友汇报一下,也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公益研究院的来龙去脉。

    

首先,分这么几个话题,一个是公益当前的形式与任务,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公益研究的团队如何回应这样一种现实的需要,第三讲一下我们如何来一步一步的回应,做这些事情。第四,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优势,以及我们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治理架构,来发挥我们的优势。最后我们想谈一下我们对公益的使命与价值的理解。


公益当前的形式和任务

    

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公益领域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迅猛而深刻的变化,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无所不在的多元化,公益行动的主体,进入公益的资源。同时我们也看到,公益的元素在弥散,在向各种各样的领域中渗透。反过来,公益也在融合了其他领域中很多的元素。也就是说这种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是无所不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现在重要的公益行动,几乎都是在跨界合作当中完成,而且通过跨界合作,也赢得了非常平坦的效果。

    

最近几年,公益领域的创新和十年二十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创新的主体不再是我们专职专业的公益组织,我们看到很多个人,形形色色的组织方式,还有商业领域中的企业,甚至一些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等,都成了推动我们这个公益领域创新的最强有力的力量。所以我们看到公益创新的发动机的结构,甚至它运行的方式在发生变化。这个领域中的价值和文化也日益的多元化,对现实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

    

由于整个公益生态系统的变化,公益系统的治理问题,政府如何治理,社会各界如何发挥作用,都面临着一些全新的问题。公益领域发展到了一个革命性变革的时代。

    

造成这样一个局面背后的力量,从最深的角度来说,最直接的还是市场化改革,它开启了中国又一个伟大的时代。对外开放使得中国融入了全球市民社会,而且在与全球市民社会的深刻互动中,既改变自己,也影响世界。公益领域自身也在成长,公民素质的整体性也在提升,生活水平、教育水平,还有需求的层次都在提升。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公益、人人公益的时代。新生代也在成长,大批年轻人90后,甚至2000后,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行动方式在我们看来耳目一新,也给我们这个领域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变化。

    

整个社会的公益意识迅速的普及,而且在快速的变化,企业也在积极的介入公益领域,而且今天企业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发言权,那么在成为新的主导性的力量。政府从来也都没有放弃过主导这个领域的能力,今天更是在积极的参与。所以我们会看到,公益领域中的这些力量,影响它的力量在迅速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势力参与其中,大家都在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所以这是一个越来越复杂的领域,我们要想看清它,把它内在的逻辑,背后的力量梳理明白,实际上已经越来越困难了。

    

另外一个无所不在的穿透一切的力量就是互联网,可以说改变了一切,我们今天公益中所有最深刻的变化都和互联网联系在一起。那么老的公益领域面临着一切,实际上是力不从心的,那么怎么样回应时代的需要,怎么样促进公益领域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如何回应?   


那么我们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分子,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公益研究的一个团队,我们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作为大学应该以及能够为公益事业做什么。首先,我们想大学是开发与守护社会基本价值的最重要的阵地,如果一个大学都没有了梦想,都放弃了原则,都不敢坚持的话,那这个社会的今天没有希望。那大学怎么样来坚守自己的立场?来开发人类社会的梦想?首先就是通过学术的探讨,然后通过学科的建设、人才的培养,通过支持公益领域的能力建设,通过政策倡导和能力导向来发挥自己重要的作用。

   

如何做? 


那么我们人民大学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做了什么呢,我想做一个简单的回顾。2007年的时候,董教授(备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董克用教授)当时提出,晓光到我们这儿来吧,我们办一个非营利研究所,我说好啊,然后我们就开始尝试筹办。2009年,我就正式的来到了公管学院,董教授也破除了千难万险,把这个研究所的牌子给要回来了。所以2009年,我们这个研究所就成立了。

    

那么经过八九年的努力,一直走到了今天,2014年的时候,我们的李晓波校友捐资1000万,同时希望倡议成立公益研究院。我们的校友会和基金会的秘书长全力推动这件事,来找我。但是我们的力度不够,找到了我们的公管学院,把我们的力量明显壮大,所以我们这个院成立的速度开始加大。

    

这个月的今天,我们在这里正式的向各位报告,我们的公益研究院正式成立了。要说我们最初的起点和我们前任院长的倡导和推动都是离不开的。所以我们今天也非常荣幸,大会的总结发言,我们请董教授来做,也对董教授的期待是善始善终。我在这里非常感谢董老师!

    

理事会确定的机构的使命和愿景,它是一个扎实中国,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研究的领导者,国际创新的发动机,这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个期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兢兢业业的努力。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整合国内外优秀的研究团队,这是我们的使命和愿景。

    

如何实现这样的使命呢?我们确定的是三位一体的系统的运行模式,也就是说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通过三种途径,围绕着公益创新来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那么主要的方式呢,跨界合作是我们研究对象,合作也是我们实现三位一体战略的途径,与企业、媒体、公众密切合作,实施三位一体的策略。

    

那么在学术研究方面,主要是团队的建设,我们还是希望通过扩展研究合作网络,通过招收专职的教师和博士后,以及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等方式建立我们的研究团队。现在逐步确定的研究方向,一个是慈善文化的研究,一个是跨部门合作,还有一个是公益部门的治理。

    

在学科培养方面,我们希望能够完善学科体系,系统的开发教材和案例,培育研究和教学力量,强化学术型人才培养及非营利MPA的教学。

    

在社会服务方面,要积极的参与重大的公益活动,提供公益项目和公益组织的设计、管理、评估等咨询服务。探索、研究、总结、推动公益创新。建设公益文化。同时推动公益行业的文化、标准、规范的建设。为政府提供立法、管理及其他咨询服务。引导舆论,为公益行业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独立发布公益行业的发展报告。

    

优势


我们有什么优势呢?经过此前有非营利研究所10年的耕耘,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资源、资本,首先有一个比较好的行业地位和良好的声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准的研究成果,我们培养了博士、硕士,也建立的自己MPA的培养体系和百人计划项目,也得到了学校和认可和支持。

    

另外,我们认为执行团队还是有一定的优势,我们的郭超院长是在国际上是卓有建树的领域中的学者,公共管理学院可以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因为中国最好的人文社科的队伍基本上是在我们人民大学,我们想充分的利用这样一个优势,借助公共管理学院和人民大学的人才资源,支撑我们这个事业的发展。

    

前面杨开峰院长介绍了理事会的构成,我们高度的重视吸纳和整合国内的优势资源,服务于中国,反馈实践。我们充分利用国际学术资源来发展我们的事业。杨院长也是雄心勃勃,希望在这个领域不仅仅贡献于中国,还能够贡献于世界。

    

此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些广泛而富有价值的合作关系,多元化的资金渠道。

    

那么怎么样来管理这一切?我们建立的组织架构还是非常规范的,理事会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我们这个理事会非常荣幸请到了公益界的领袖,带领我们30多年来开辟中国现代公益事业的徐永光先生担任名誉理事长。还有中国人民大学的党委副书记张建明教授,作为我们的理事长。我本人担任院长,我本身也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职。郭超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副教授,他也担任院长。中国人民校友会办公室的主任,也是我们基金会的秘书长郭海鹰先生也是我们的理事,还有我们刚才致辞的公管学院的院长,还有我们的捐助人李晓波先生,还有Ram Cnaan,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Alan Abramson教授也是乔治梅森大学的教授。我们是校内与校友、国内与国外很平衡、很综合优势互补的理事会,我们相信在这样的一个理事会的领导下,我和郭超好好干活,争取不辜负理事会,不辜负社会,不辜负时代给我们的机会。

    

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的使命


最后我想谈一下我们对公益的使命的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做公益?为什么这么多人对它情有独钟?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常常讲公益事业是追求公共利益的一个事业,也就是说它是追求义的使命,和谐世界是全世界最大的共同利益。所以公益事业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实际上应该对政治世界和经济世界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公益不仅要塑造一个美好的社会生活,还要以不与政治、经济的逻辑塑造更好的政治世界和经济世界。

    

如何实现上述的使命呢?笼统来说的话,就要有一套有效的公益,我个人理解,从个人的层面来说,要有正确的理想、价值观,还要有行之有效的行动方式。那么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良好的宏观环境表现为适合的文化氛围和恰当的政治法律框架。那么我们怎么样创造这样的有效条件呢?从方法论大原则上来讲就是两套,第一,以我为主,立足本土,返本开新,第二,放眼世界,博采众长。

    

这是中国人民的小学里面的孔子像,中国人的公益哲学,我个人理解,还是从孔子讲的仁出发,最通俗的对人的理解就是仁者爱人。那么实行仁爱的途径就是中庸之道,通过将心比心,通过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造福自己、造福家人、造福社会、造福天下。对于我们中国人的理想来说,成功的一生就是一个修齐治平的一生,它本身也是利他的一生。即使当我们要超越有限的生命,追求不朽的时候,我们也是追求三不朽,不期待身体的永清,也不期待生命的永恒、灵魂的永恒,而是追求什么呢?通过在今生、通过在此世,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作出不可磨灭的历久弥新的事业,让自己的影响力永远的延续下去。

    

无论是追求完美的人,修齐治平,还是追求不朽,让自己的成功远远不久,造福他人,造福社会,是成就自己的必由之路。所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公益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使我们的人生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