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破译10:帝乙归妹的秘密

 今夕何夕5100 2016-07-27

公元前1102年(文丁十三年),文丁去世,子帝乙继位。以庚子年(公元前1101年)为帝乙元年。时年文王51岁,帝乙的儿子受辛(纣王)才4岁。


公元前1099年(帝乙三年),文王姬昌53岁,岐周地震。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和《吕氏春秋·制乐篇》记载:“商帝乙三年,夏六月,周地震”;“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群臣皆恐,请移城”。


大约在公元前1095年左右,帝乙立少子受辛为太子。随后,帝乙改变了对付周族的策略,采取和亲政策,将女儿(太子受辛的嫡亲姐姐,姐弟感情应该相当好)嫁给姬昌,即“帝乙归妹”。文王姬昌再次大婚当上新郎,这时他已经是年近六十的老人了。为了西北的长治久安,帝乙这次可是下足了本钱,其目的就是希望西伯姬昌忘记杀父之仇,希望未来西北的主政者具有商朝皇族血统,是亲商的、真正值得信赖的自己人。




这段婚姻缓解了商周之间的矛盾,给周族带来了极大的好处,文王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评价说“月几望”,就象临近十五的月亮一样几乎圆满了。这么说就是还不够圆满,还有些遗憾。夫老妻贵,其中的利弊得失后来被文王写在“大过”、“蛊”、“姤”等卦中了。


公元前1087年(帝乙十五年),文王65岁,子发(即武王)出生。姬发的生母正是帝乙的女儿,帝辛(纣王)的姐姐。纣王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嫡亲舅舅。

那种说文王十五岁时姬发出生的理解是错误的,应该理解为文王正式继位后的第十五年(实际主政第十八年),或者理解为帝乙十五年,文王和帝乙是同一年正式登位。


史载伯邑考、姬发、姬旦等十位王子都是太姒所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这个记载也是不可靠的。实际上,伯邑考和姬发、姬旦等是同父异母的。关于这一点,有如下几个证据:


一.来自《诗经》的证据


(1) 《诗经.大雅.大明》的佐证


顾颉刚先生在《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中考证,《归妹》一卦中的“帝乙归妹”讲的是纣王他爹帝乙把女儿嫁给文王的故事。《诗经.大雅.大明》为这一说提供了证据: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为了方便阅读,引用全诗翻译如下:


文武明德天下扬,赫赫显应在天上。天意莫测难相信,不易做的是君王。天位本属殷嫡子,教令却难达四方。


挚国次女她姓任,来自那个殷商城。来到出嫁给周家,做了新妇在周京。就和王季她丈夫,有德的事才施行。太任不久怀了孕,生下文王这个人。


自从文王生长后,为人小心而谨慎。明白怎样事上帝,获得福泽把国兴。他从不把德行违,受到各国的信任。


上天向下来监察,天命既集于周家。文王即位那当初,上天作合他成家。在那洽水的北面,又在那个渭水涯。文王嘉礼已在望,大邦有个好姑娘。


大邦有个好姑娘,就和天女一个样。择吉纳币定了婚,文王亲迎渭水旁。连夜造船做浮桥,天还没亮接通了。


有个命令从天降,命令这个周文王。改号为周定京都,继配天女生子多。文王长子惜亡故,德厚又生周武王。上天命你保佑你,协和诸侯伐殷商。


殷商军队很强盛,人多势众如莽林。武王誓师于牧野,该我周侯合当兴。上帝降临庇佑你,你们不要有二心。


牧野地方极宽广,兵车鲜明又堂皇。四匹騵马很雄壮,太师尚父是吕望。时如鹰扬瞰全局,冷静镇定那武王。疾驰往伐大殷商,一朝会师天下亮。


诗中“缵女维莘”意思是续妃以多多生子的意思,说明文王这次至少已是二婚了。“大邦有子,伣天之妹”和“帝乙归妹”刚好也能对上号。


(2)《诗经.豳风·鸱鸮》的佐证


有关《诗经.豳风·鸱鸮》的记载也提供了相应的证据。


周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周公摄政。此时周室政权并不稳固,威胁主要来自内部,特别是管叔、蔡叔、霍叔等宗室兄弟实力较为强大,对周公的摄政行为并不买账,以致于后来激化成了“三监之乱”。


周公借王旗“平乱”,进展顺利,于是杀武庚(纣王的儿子)、管叔,囚蔡叔,贬霍叔。这引起了其他兄弟的恐慌和猜忌,担心周公平乱扩大化。此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鲁周公世家》说:“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母同颖,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作《馈禾》。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乃为诗贻王,命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周公。”


这段话是说:唐叔得到了一棵异株同穗的稀奇禾苗,就暗含深意地送给成王。成王让他转送给在外东征的周公,并写了一首《馈禾》的诗让他一起送去。周公接受后,马上领会了成王的深意,作了《嘉禾》这首诗应和。直到平定东土后,又写了一首叫《鸱鸮》的诗回报成王,成王也不敢责备周公。在这段话里,已经很明白地点出了周公和其他兄弟是“异母同颖”,暗示周公“大家母亲虽然不同,却一起共有一个成果,请不要赶尽杀绝”。


附:《诗经·豳风·鸱鸮》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译文:


鸱鸮鸱鸮在悲号,已经夺了我雏子,不要再毁我窝巢。体谅为爱勤操劳,抚养雏子我病倒!


我趁天还未阴雨,捡光桑根那枝条,门扉窗户缠牢靠。如今树下过往人,还有谁敢欺我巢?


我的手爪累抽筋,捋着枝条把窝修;蓄积干草垫巢底,喙角累得吃不消,因为我家未筑好。


我的翅羽残又破,我的尾羽枯又焦;我的巢儿要掀倒,风吹雨打在飘摇,危急之中我大叫!


在这首诗里,周公借鸱鸮之口发泄了心中的委屈:我这么辛苦操劳,不惜翅羽残损,拼命工作,都是为了谁啊?还不是为了你的王位安稳嘛。所以,成王不敢责备周公。


二、来自伯邑考之死的疑点


(1)年龄上的疑点


有一种说法说伯邑考被纣王杀害时已经五十多岁,此时武王姬发还不到二十岁。如果这是事实,那么伯邑考比姬发年长至少三十年以上。假若姬发和伯邑考是同母所生,那么太姒生姬发时至少在四十五岁左右了,之后还要生产姬旦(周公)等一大堆儿子,那么她肯定是五十五岁还在产子的英雄母亲。从人类的生育能力和当时的医疗水平来看,这是不合常理的,非常令人生疑。

另有一说伯邑考是在周文王六十三岁时出生的,这个说法也不太可信。周文王九十多岁时还能领兵打仗,说明身体一向健康,生理上更是没什么毛病。而且他很早就娶了妻,肯定妻妾成群,因为他光是有史可考的儿子就有十七位之多。说他六十三岁才诞得长子伯邑考,这种可能性有待商榷。史上记载伯邑考只比武王长两岁,这是周公故意混淆的结果,是为了推行礼乐制度的需要而特地为之。


(2) 伯邑考其实是死于“立嫡之争”


周文王八十二岁时被拘羑里,然后伯邑考被杀。伯邑考真正的死因是周族的立嫡之争,是“帝乙归妹”的后续事件。


史说,由于西岐日益强大,商纣王的亲信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这当然只是台面上的说法而已。


本来,纣王秉承帝乙遗旨,准备逼迫姬昌废嫡长子伯邑考,改立其外甥姬发为西岐继承人的。恰恰这个时候,伯邑考做了一件冲动的事,起兵逼迫纣王释放姬昌,结果被纣王诱杀,还被做成肉羹送给姬昌吃。文王在“师卦”六五中说,“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说的就是伯邑考不懂阴柔持中,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结果落了个“弟子舆尸”的悲剧下场。


三、来自《周易》的证据


泰、随、蛊、小畜、大过、姤、归妹等卦的佐证:


周文王娶了帝乙的女儿之后,正如“泰·六五”说的“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获得了极大的好处。“归妹·六五”也说“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新郎的服饰不如新娘的精美高贵,新郎身份显然比新娘要低了一截,但他所获得的好处几乎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圆满了。


“小畜·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说的是如果周族暴露了蓄积的实力,就会象车斗脱离了车轮一样无法前行,造成夫妻反目相向,带来严重的后果。这说明文王夫妻并不同心,其妻子是支持商族的。


“姤·上九:姤其角,吝,无咎”,意思是王后是其母族安插在我族中的触角,可能会把我族的秘密透露给其母族,所以要小心谨慎,不让她知道或泄漏秘密,才能确保不出差错。这句爻辞,和姤卦卦辞“女壮,勿用取女”是相对应的,说明了为什么女壮不能娶的原因。帝乙归妹,正是商族在周族安插的一个“角”。


周文王在“归妹”卦中,也暗示了武王和周公的生母不简单。“归妹”说的是和亲政策,其中“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说嫁出了女儿,如同在和亲国埋下了眼线,能够轻易地掌握亲国的情况,并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他国的动态。这个“妹”,显然也是肩负着间谍使命的。


“随·六二:系小子,失丈夫。”说你心系受辛(纣王)那个小子,就会失去你的丈夫。六三“系丈夫,失小子”和六二正好相反,说你心系丈夫这一方,就会失去那个小子。文王显然是希望妻子站在自己这一方的,所以他接着说“随有求得,利居贞”,你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随附于我,就能达成希求。其妻子的希求就是立儿子姬发为嫡子。这个时候伯邑考已死,文王认清形势,对妻子作出了这个承诺。


 “大过·九二”以“枯杨生稊”中肯地评价了“帝乙归妹”一事给周族带来的命运转机,就如同一棵枯杨抽发新芽,焕发生机,是起死回生之举。“大过·九五”的“枯杨生华”,则是指周族更进一步,开花结果,推翻商纣王受辛的统治,并取而代之。这件事因为“老妇得士夫”而“无咎无誉”,也就是说,由于帝乙的女儿得到了文王这个士夫,所以文王父子算是皇亲国戚,推翻商王受辛的统治这是王室内部的事情,其他势力是不便干预的。


“蛊”卦则是文王告诫其子应当排除来自母亲方面的迷惑,按父亲所说的去做。对于母亲的蛊惑,既不能生硬反对,也不能无所作为,要阴柔持中,加以利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帝乙归妹的这个“妹”显然不是省油的灯,在文王被拘、伯邑考被杀等系列事件中估计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


另外,有一种猜测认为,太姒和“帝乙归妹”的“妹”并不是同一个人。理由是帝乙的女儿给周族人带来了不小的灾难,周族人非常痛恨这个女人,后来把她从文王正室位置上除名,连名字都没留下,而文王的前妻太姒得以恢复文王正妻的名分。由于太姒儿子多,势力庞大,这个处置,帝乙的女儿所生的武王和周公也没有办法改变。这种猜测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个人更倾向于太姒就是“帝乙归妹”的“妹”的观点。太姒并不是伯邑考、管叔等人的生母。管叔、蔡叔等人的年龄不仅比周公大,很可能也比武王大。为了回避嫡长子即位的问题和推行礼乐制度的需要,周公指使史官把伯邑考、武王、管叔、蔡叔、自己等十人统统记为其母太姒所生,混淆了他们的血缘关系和长幼秩序。史料是掌权者写的,周公要这样写,以他的能力和权势,是很容易办到的,特别是“乐府”这个用来歌功颂德、移风易俗和收集情报的采风机构牢牢掌握在周公手中的情况下。《诗经·大雅·思齐》说:“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译文:那端庄肃穆的太任,她是周文王的母亲。那美好贤淑的太姜,她是王室的主妇。太姒继承了太任太姜的美好名声,于是抚养了成百的儿子。这首诗歌对太姒极尽赞美,将她等同于太任、太姜的地位,估计是经过周公审定的。 

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作品  文/一艸

点击可了解「成为原创作者」详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