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本论

 成靖 2016-07-27

《智本论》解决的21个时代问题:

1、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人类已经迎来以脑力劳动为主导的智慧文明时代,物质生产将逐渐退居二线,而人人都可以从事的精神生产也将成为主导这一时代的崭新生产方式

2、发现了互联网的生产工具属性--互联网将电脑连接起来的同时造成了人脑的联合,从而将个体的孤立的分散的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活动变成了有机相连的整体的互动的活动,它造成了脑力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从而构成了精神生产方式的生产工具。

3、发现了系统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系统辩证法通过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对立统一,实现了系统理论与辩证法思想的有机统一,并将人类所有的理性思维都囊括其中,只有它才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可以驱动人类脑力劳动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4、提出心物统一论--心也是物,即意识也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这一思想打破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不可调和的神话,使得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再统一于唯物主义,从而为精神生产方式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5、提出互动认识论--信息社会使得间接认识成为主要的认识方式,而人类可以通过信息的传播和分享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群体性认识,这就需要人们本着弃名取实的原则相互分享个体的认识,这一理论为脑力劳动的分工和协作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6、发现名与实的辩证关系--名与实构成了品牌的基本矛盾,名存在于品牌受众的意识中,实存在于品牌主体自身,这一发现开辟了辩证法的品牌理论,并将品牌价值视为群体脑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载体,从而发现了品牌生产与商品生产的历史演进关系。

7、发现精神生产的核心价值实现方式--品牌规律中蕴藏的注意力效应即名声效应恰恰是精神产品通过传播而形成的价值实体,这样,精神生产就可以通过出名进而实现利润,先有名、后有利,名利通过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不断实现增值,这就是名利转化理论。

8、发现媒体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崭新社会功能--媒体是注意力效应的放大器,这一功能使得媒体不仅可以帮助精神生产实现价值,而且还可以引导公众产生对客观世界的群体认识,进而组织群体的脑力劳动进行精神生产,变被动地反映世界为能动地改变世界,媒体也因此获得崭新的运营模式。

9、发现策划业与智慧产业的逻辑关系--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社会分工,策划业标志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它一旦从服务业转变为独立的精神生产,就成为可以反作用于整个社会生产的智慧产业,从而构成精神生产方式的内核即智慧经济。

10、提出系统价值论以丰富发展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在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移过渡的时代背景下,生产中的价值增值过程已经从体力劳动凝结于物质商品之内转变为脑力劳动从外部反作用于商品,从而使得生产过程变成各种要素的组合积聚过程,因此,生产过程的价值增值根源于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积聚而产生的系统效应,系统增值部分的分配关系取决于各个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各要素的地位受各自市场供需矛盾的决定。

11、提出适合精神生产方式的智慧价值论--在精神生产中,由于作为信息的生产资料不可以被独占,而人脑则属于每个劳动者本身的生产器官,私有制因而丧失用武之地,精神产品表现为纯粹的脑力劳动的凝结,即人类的智慧凝结。

12、发现私有制正转化为个人所有制--私有制只能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不仅是由于人性主观的占有欲,而且源自物质材料的可独占性,这种私有财产制度使得人与财产取得高度的统一,从而在物质生产的发展中发挥了历史进步作用。只有在精神生产方式中,物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才被信息这种精神生产资料的共有制所消灭,而精神生产也反过来使劳动者取得自己的私有财产,当人人都有私有财产时,私有制就走向了终结,而是变成了个人所有制,所谓私有制,是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而其他人没有生产资料,如果人人都有生产资料,那就不再是私有制,而是个人所有制。

13、发现了产业链与品牌的内在关系--物质生产形成的产业链纳入到品牌之中,构成品牌生产的价值链,这种情形可以在精神生产中颠倒过来,即精神生产在形成品牌之后,可以将运用精神产品中的产业链整合物质生产,实现精神变物质,其典型案例就是迪士尼乐园和《哈利·波特》。

14、发现了市场机制中的信息机制--信息机制与价格机制相互作用构成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生产的调节功能,而信息机制不但帮助价格机制完成对社会生产的经济性调节,又使得市场通过品牌这一中介实现对社会生产的社会性调节,即品牌不断向市场传播信息,而市场也通过信息管理约束着品牌。

15、发现了市场机制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供需矛盾是人民群众的劳动之手和需要之口,而市场机制正是他们联合起来支配和管理整个世界的合力,那只无形之手正是世界人民支配世界的大手,因此,世界统一大市场正是世界劳动人民大联合的表现形式。

16、发现资本的泛化和劳动的资本化--资本在与其他要素的作用过程中,不断地将其它生产要素打上资本的烙印,以至于劳动也转变为人力资本,甚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资本即以知识产权为内容的权益资本。这正是资本在生产中丧失其统治地位的表现。

17、发现了阶级消灭的社会根源--由货币转化而成的资本具有可增加性与可转移性,这种生产资料的日益丰富使得每个劳动者都可以有机会掌握起资本,而同时,劳动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发展也使得劳动日益获得了更大的分配权,从而具有了掌握资本的力量。阶级消灭的根源就这样被揭开了,因为劳动者也都在变成掌握资本的有产者。

18、发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物质生产的商品过剩逐渐演变为资本过剩,过剩资本培育出金融市场之后则陷入投机的泥潭,使得资本日益与劳动、与社会生产相脱离,而在精神生产方式中资本却又难以插手,因此,只有精神生产取得独立性发展并能够反过来驾驭资本之后,这种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才会彻底消灭,可见发展精神生产才是解决金融危机的根本之道。

19、发现了战争灭亡的经济根源--自古以来的所有战争都是以抢夺物质资源为根本目的,但在精神生产方式中,信息资源则是共享的,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精神产品可以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价值。这种生产方式一旦被全人类所认识和掌握,战争将会被彻底消灭。如果有战争,那也不过是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突而已,而这种冲突却是文明的表现。

20、颠覆"经济人假设",提出重建自我价值的个人发展观--构成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经济人假设"是物质生产时代的产物,它只看到了人的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利益,忽视了名声这种人人都有的品牌价值。而在精神生产方式中,品牌价值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发挥出作用,名声越好,品牌价值就越高,这样,人类个体就不再是惟利是图的经济动物,而是名利辩证并取的社会人,名与利的统一也将成为每个人自身价值的体现。

21、发现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即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精英,而是为了普度众生,传统的以灌输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要向以启迪思维的教育转变,教育乃是为了培养心怀社会责任的社会公民、培养独立思考以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脑力劳动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