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燃起一缕香,偷得红尘一时闲中国人敬畏天地, 看着一缕青烟越飘越远,越飞越高, 仿佛自己的心灵,从此与天地有了沟通。
中国人敬畏自然, 随着一丝幽香穿过口鼻,浸入心扉, 仿佛自己已经与这芳香的源头,融为了一体。
于是中国人不仅创造了“香”这种妙物,而且还赋予了它哲学的内涵,让它有了“道”。 国人用香,历史悠远。肇始于春秋战国,滋长于秦汉,完备于隋唐,鼎盛于明清。
在古代,香道再平常不过,香的使用几乎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寺庙焚烧的一柱香、佩挂在身的香囊、房间里安神养生的香......更有节日时的“熏香”活动,中秋去“熏月”,重阳来“郊熏”。
文人雅士更是将香上升为一种精神生活的伴侣, 独坐闲无事,熏香赋小诗。 正是他们生活中的醉心之处。
对香的品味提升到了衡量人品的标准,“闻香识人”,香也就成了高尚德行的象征。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是宋人笔下文人的精致生活。 虽说是闲事,哪一件不要深厚的修养,恬淡的性情,做个底子?
“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李白) “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白居易), “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陆游) “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清怀如水”(李清照)
在唐宋诗文中,总能与香道雅韵不期而遇,香文化娉娉袅袅,穿过历史与岁月,依旧浸润国人心田。 就在这一丝幽香,一缕青烟之间,香道,人道,天道合流到一处。 从第一柱香燃起 数千年里,香道从皇室贵胄而文人雅客,从文人雅客而普罗大众,缥缈的青烟,熏陶着国人的人文精神。
淡淡的馨香,不绝如缕的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
气味连接记忆,相对于其他感官,气味更能带你回归东方的诗情画意。 暗香浮动,那些无法明名状的气味就是这样潜藏着,在某个时候让你若有所思。
这是荡漾在视觉中的思索, 是流淌在嗅觉中的情怀。
燃一柱香,静坐,读一本书,原本庸常的环境似乎平添了一份古意和超然。 香无定味水无定形,端看品香人与香共同成就,香于无形之中调动着人的灵性。 “沉烟细细临黄卷,凝在青烟最上头”,当你看着焚香的那屡青烟,缓慢的,一点一点的升起,内心很容易就安静下来。 当初,庄子借孔夫子之口,说出“心斋”二字 不知是否,身边就一炉淡淡的,袅袅的青香
燃,一炉香;写,一首诗;入,我自心斋。
以香安自家之份,养君子之德,参鼻观之玄,开自性智慧,这大概就是古老而温暖的香道文化精髓,穿梭时光,在浮华匆忙的今世,再次浮现于人心里的意义所在。
我们希望在生活的细节中,发现更多的传统而美好,把优雅重新带回每一个人的生命中。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联合西泠印社,推出心经沉香,为您在现代喧闹的生活中,寻一份心灵的纯净;在夏日的时光中浅笑嫣然,在优雅的沉香中坐忘烦恼。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 西泠印社联合推出 心经沉香套装限量发行
长按二维码,进入国粹美尚商城 立即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