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背上的民族出土过的宝物

 木头1018 2016-07-27

       行走在历史的尘埃里——
               长城、古迹、石窟、陵寝、塔庙
                         浅吟低唱岁月的模样


人类在早期曾经创造了众多灿烂的文明。遗憾的是,由于文字的产生大大滞后于文明的进程,所以这些早期文明的历史并没有记载下来。即使从残存的传说和神话里捕捉到星星点点的信息,也已经发生了变形和夸张,往往不能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真实情况。好在它们真实存在过,在人类进化的进程中留下许许多多痕迹,供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等待我们去揭示。


一些出土与挖掘过的宝贝就是这些历史最有力地证明,这也就是我爱逛博物馆的原因。每到一个省会城市,省博物馆是我必须列入计划的地点之一,这一篇,带大家走进内蒙古博物馆,看看千百年来马背上的民族曾经制造和出土过的国宝利器。



辽代的鎏金铜冠,出土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


上来先说古墓吧!大家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吧?哈!尽管看好了,不用考虑再去挖掘的事了,这些宝贝早就经过考古挖掘被珍藏在博物馆了,这些都是国家一级国宝,也是内蒙古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哦!


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一号辽墓壁画


内蒙古赤峰市元墓壁画逐猎图


内蒙古赤峰市大营子辽墓马具


内蒙古赤峰市大营子辽墓发掘于1953年,是解放后辽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墓内出土马具11套,工艺精湛,是契丹马具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马具中的国宝级文物。



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的鹰顶金冠


顶部为一展翅雄鹰,中部为浮雕四狼与四羊图案,下部为浮雕虎、羊、马的冠带。此冠带工艺水平极高,代表了战国时期匈奴地区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

                                          

北魏时期的镇墓武士俑,出土于呼和浩特市大学路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我国的各民族几乎都有以龙为主题的传说和故事。


然而,这种神圣而厚重的龙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龙的原始形态又是什么样?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个谜。龙在中国老百姓心中是吉祥、智慧的象征,也是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被赋予了主宰风雨、载人升天等神奇功能。在中国古代,龙还被引入到古天象学、命理学以及帝王政治等领域,被赋予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1971年考古专家在翁牛特旗发现了碧玉龙,史学界和考古界为之震惊。考古专家称之为“中华第一龙”。




碧玉龙 (中华第一龙),距今6660年—5000年,在玉龙上,刻有猪的头,马的鬃和蛇的身。卷曲呈“C”字型,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蜷曲中隐含着升腾,安逸中透露着威猛,令人望而敬畏。背部有对穿单孔,以绳系孔悬持,头尾处于水平状态,设计独具匠心,属新石器时代遗物,是目前国内时代最早、体积最大的龙形玉器,它的出土标志着早在5000多年前西辽河上游便已形成了对龙的图腾崇拜。

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大舞台,不同时代的历史文物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草原文化特色。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文物构成了历史文物藏品的特色。


彩陶三足盖罐   夏 


                                                                        

彩绘鼎式盖罐  夏



青铜鸭形熏炉   汉代   巴彦淖尔出土


                    

陶牛车  北魏   出土于呼和浩特市大学路  



西周晚期的青铜簋     出土于赤峰市宁城县


西周初期的鹿形青铜饰牌     出土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


战国时期青铜鹿    出土于鄂尔多斯市克什克腾旗玉隆太


西晋时期的鹿角金步摇冠


前燕时期的鎏金马鞍饰品


汉代彩陶马


汉代陶屋


汉代黄釉陶尊    出土于包头市召湾汉墓

 

汉代青铜盉

 

汉代龙首青铜灶


唐代陶狗陶牛及陶羊


辽代石狮


辽代棺床及小帐


铜雕


汉代灰陶马


北朝时期牛车陶俑   呼和浩特市大学路出土


在我国,早期文明留给我们的实物实在是太多太多,数不清的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以及各种房屋和宗教遗址,等待人们去发掘、认识,呼唤人们去揭示其真面目。



朋友们,这一篇的内容你们喜欢吗?

一直以来,看到后台朋友们鼓励与支持的留言,满满的都是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