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书与家风(十一)】徐特立:实事求是 不自以为是

 戈壁之家 2016-07-27

【家书与家风(十一)】

徐特立:实事求是 不自以为是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6-07-23

        徐特立(1877-1968),湖南长沙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了南昌起义,随后在中央红区工作。一九三四年参加了长征,在延安时从事教育宣传事业,一九四九年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一九五四年又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在党的第七次和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我希望你从今日起把学习列为正式时间,不缺一分一秒。哪怕一日从一刻到半点,只要有恒”

  致徐乾①信

  徐乾:

      ……我不是以为你不行,而是认为你有远大的前途。可是文化太低,政治理论没有,又处在被人推尊你的环境,你的缺点不易被人发现,因为你还不负主要的责任,不会犯什么大错误。一天环境变化,你也有可能做妇女中的负责工作,尤其是与有常识经验的人们交往,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我每一分钟都发现自己学问不够,写文章不敢下笔。过去替《解放日报》写文章半日可写一篇,现在一月还写不出一篇。我读书和工作整整五十年了,还只一个半通。你比之我还有一个距离,但你的学习机会百倍于我。我希望你从今日起把学习列为正式时间,不缺一分一秒。但可把时间减少到最少,哪怕一日从一刻到半点,只要有恒。一经决定决不中断,把它当做吃饭、睡觉,除非有病决不中断。你在一月就决定写日记,你试查你的日记在这五个月中读了多少时间的政治书。你一查就会知道在学习上无计划性。我认为你应该下最后的决心学一个字,即是一个“恒”字。你是否还能进步到应到可能到的地步,是靠你自己下决心,兼能接受他人的批评……我已感觉不易向你进言,所以言词特别严厉。听否,还是你的问题。

  特立

  一九四四年六月二日

  (原文系徐特立同志手迹)

  【注释】

  ①徐乾:徐特立儿媳。

  (摘自《徐特立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家书摘编

你的母亲年已七十,她不独维持了一家,并且办高级小学共十三年,造就了许多学生……”

你的母亲年已七十,她不独维持了一家,并且办高级小学共十三年,造就了许多学生。她没有念过书,能替地方做了教育事业。许多读书识字的女人不如她,我是很尊敬她的。

一个共产党员应当什么都知,什么都能,什么都学,什么都干,什么人都交,什么生活都过得下去

一个共产党员应当什么都知,什么都能,什么都学,什么都干,什么人都交,什么生活都过得下去。在革命的复杂艰难困苦中,这种无条件的工作态度、无条件的生活方式是必要的。

我希望你们每一日每一时都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上半晚想自己的困难,下半晚一定要想群众的困难……”

我希望你们每一日每一时都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上半晚想自己的困难,下半晚一定要想群众的困难,以及政府的困难,机关负责人的困难。这样去做人,自己的个人苦恼没有了,脑怀开展了,就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前进分子。

“你的母亲年已七十,她不独维持了一家,并且办高级小学共十三年,造就了许多学生……”

  给徐柏青的信①

  柏青吾儿:

  你的母亲年已七十,她不独维持了一家,并且办高级小学②共十三年,造就了许多学生。她没有念过书,能替地方做了教育事业。许多读书识字的女人不如她,我是很尊敬她的。你是她所生,应该特别孝敬她。家中许多困难你们夫妇如能帮助,请你尽可能帮助……

  秋生③叔父特别关心我的家庭,我很感激他,请你转告他,经武④已在中学毕业,现在到东北去了,准备到东北学工业,近日还没有回信。你的伯父、伯母还在否?有无疾病,没有见你一字提及,我没有另写信问他们,以后你写信要告诉我。

  【注释】

  ①徐陌青,又名徐柏青,徐特立的女儿。当时她和母亲熊立诚、侄女徐禹强生活在一起,住湖南长沙县五美乡。

  ②徐特立早年在家乡兴办五美高级小学时,夫人熊立诚赞同腾出家里的房屋作校舍。后徐特立长期在外,五美高级小学一直由熊立诚照料。

  ③秋生,即徐秋生,徐特立的远方堂弟。曾在湖南乡下行医。

  ④经武,即徐经武,徐特立的侄孙。

  特  立

  十一月二十八日

  (摘自《徐特立文存 第二卷》,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一个共产党员应当什么都知,什么都能,什么都学,什么都干,什么人都交,什么生活都过得下去”

    致徐乾信

  徐乾:

  你只算是半布尔什维克,真正的布尔什维克还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我时刻感到你难接受真正有益于你的批评。由于你的周围的人有些比你弱,你就不知不觉降低自己应有水平。我是全面关心你的,主要是你的身体和学问。不只是希望你读书,即是不拿书本只要每日有十分钟与好学的人接近,耳朵中也能听一些。你看书的能力还极弱,我想帮助你找不到机会,是非常奇怪。

  你的自信力强是对的,但过强至于不接受批评,前途是暗淡的。接近一切人,不放弃一切,对落后也给帮助是对的,但还要把自己提高一步,才能提高工作效能。

  一个共产党员应当什么都知,什么都能,什么都学,什么都干,什么人都交,什么生活都过得下去。在革命的复杂艰难困苦中,这种无条件的工作态度、无条件的生活方式是必要的。革命的另一相反方面是严格地选择,毫不妥协和动摇,把握原则。如果没有自己的终身志愿,忘记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在意识上无中心思想,在学习上无最后的目的,在工作上无专门技能,广交无基本群众,无得力干部,无崇拜的革命导师,肯干而无策略路线,无工作方法,只凭主观经验而无原则,而不了解情况,那么前面的一切都成为无效了。

  ……这里我把几点意见再写给你,请你仔细想一次。我看你还是没有做党员的整个计划,只是看见眼前,抓不到做人的中心。我经常对你留心的只有两个问题:

  一是养病。养病第一是休息和饮食,你对于这两项一点没有注意。你自己反省一次看是否应该改正。今天一个整天没有休息,并且把吃中餐也放弃了。不止今日如此,素来如此。

  二、你对于政治全不注意,所注意的只是工作。这样下去,将来只是一个事务主义者。昨天毛主席与记者谈话,载在今天报上,我估计你是不能真正了解的,我也无法和你谈。近来有些重要问题我圈下交给你看,你都没有好好的看。忙到这样,只能说你是一个事务主义者。我和你一谈你就要哭,更使我难以向你说话。

  三、你的工作无论如何要解放一部分。你如果想通了我再提办法。合作社的工作不是非如此忙不可的。

  我所提的都是你的终身问题,应该抽一时间和我谈。

  特立

  1946年6月13日

  (原文系徐特立同志手迹)

  (摘自《徐特立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我希望你们每一日每一时都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上半晚想自己的困难,下半晚一定要想群众的困难……”

  徐特立谕女徐静涵①书

  守珍吾儿:

  来信收到,知道你们夫妇已经解决了失业问题,希望你们努力工作,并关心其他失业的人们。你们虽然还不是共产主义者,不过是组织问题,首要的还是思想问题和行动问题,在这一方面做到了不一定要加入组织,做党外的积极分子最重要。我是五十一岁才加入党。我没有入党的要求,自以为资格不够,只是努力工作。在大革命失败后,有些动摇分子退出党,我党的负责人以我够党外的党员,于是才有人介绍我入党。我希望你们每一日每一时都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上半晚想自己的困难,下半晚一定要想群众的困难,以及政府的困难,机关负责人的困难。这样去做人,自己的个人苦恼没有了,脑怀开展了,就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前进分子,甚至成了一个非党的本质上无异于党员的积极分子。你们两人都是劳动者,没有家累,不必愁身后问题,比起我更自由。我实在忙,没有时间写信,希望你们尊重我在百忙中写的信。我在上海会见你们后,我也相信你们,爱护你们,由于相信就希望你们跟着我走,成为我们党外的同志!

      特立

      一九五三年九月廿八日

  【注释】

  ①徐静涵:又名徐守珍,徐特立的女儿。

  (摘自中国近现代名人家书选,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延伸阅读

自我牺牲和艰苦奋斗的模范

我们劝他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为革命事业奔波了几十年,吃尽了苦头,现在胜利了,也该享享福,学习、工作和建设这些都是年青人的事,您老人家就高高兴兴地过晚年吧!祖父却满怀深情地说:学问是没有止境的。要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我还要用这有生之年,争取为党、为人民多做一点工作。

难忘的教诲 深切的怀念

青年人一定要多替别人着想,要多为社会做些工作,而不要过多地想自己,想家庭。

怀念徐老 学习徐老

生活上艰苦俭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可以磨炼意志,增长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家风故事】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自为是,是思想生命的一个病态。生命是不断新陈代谢。自以为是者,他保守旧的东西不加以自我批评,旧物质不排泄,就无法吸收新的东西,就是思想的生命断绝……”

  自我牺牲和艰苦奋斗的模范

  ——纪念祖父徐特立诞辰一百零二周年

  徐禹强

  今年二月一日,是敬爱的祖父诞辰一百零二周年。我们深切怀念他老人家,决心继承和发扬他老人家崇高的革命精神,为实现四化奋勇前进。

  祖父数十年如一日,不管是艰难困苦的岁月,还是胜利以后,都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那种简单而俭朴的生活,并且经常教育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我们。正如中共中央在祝徐老七十大寿的信中高度评价说:“你痛恨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你的朴素勤奋七十年如一日,这个品质使你成为全党自我牺牲和艰苦奋斗作风的模范。”

  新中国成立以后,母亲才去湖南老家接祖母和我。我们来到北京时,正值严寒的冬天,见到祖父头上戴的是一顶后沿都补过了的灰布单帽(后来被革命博物馆拿走),身上穿的是一套洗得发白的灰布棉衣服,一间不大的房间里,放了一张堆满书籍的桌子和两张床。听警卫员同志讲,祖父的帽子是在延安时发的,被子是妈妈用旧棉衣上拆下来的棉花和土布做的,棉衣服已经穿了好几个冬天,拆洗时,短了、破了就用布接上,补好又穿。公家几次要给他换新的,但他总是说:“农民一件棉衣要穿十几年,甚至一代传一代,我这件还可以再穿几年。”

  我到北京不久,就被送到学校去过集体生活,只有星期六和寒暑假才回家。即使在假期里,我们也是和工作人员一道去食堂就餐。他老人家有空就给我们讲长征中的故事,每次讲完,总要教育我们说:“老一辈革命者,在战争年代,为什么能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为什么不论坏境多么艰苦,都能勇往直前,毫不动摇?因为他们有远大的理想,脑子里装了天下的劳苦大众,他们把革命当作最大的幸福,把战胜敌人当作最大的快乐。只要革命需要,他们就可以愉快地作出牺牲,包括自己的生命。”

  自从改成薪金制以后,祖母生病住院治疗费,祖父办公用的东西,都是自己花钱,从不向公家报销。祖母因终身劳累,身体不好,患心绞痛,经常要住医院,一些革命老前辈怕影响祖父的生活,说让公家给补助一部分。但是,他坚决拒绝说:“她是家属,我有薪金,可以养她,况且又不天天住院。”另外,祖父写文章,也不要稿费,报社的同志送来即退回去。后来,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买点工艺品送来,以示纪念。他老人家对我们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更加坚定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到北京以后,祖父一直和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较挤,我们回家只好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一九五二年,为便于接待来访的群众和保存图书资料,中央决定给祖父盖几间房子。他老人家听说了,一再反对,并说:“现在人民生活还有不少困难,我怎能为自己盖房子,花费人民的钱财呢?还是等将来生产、建设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说吧!”后来,本着祖父一贯节约的精神盖了几间,建房费用减到原计划的一半。即使如此,他老人家还说花钱多了,光窗帘布就不知批评了多少次,说:“窗帘能挡住光线就行,干嘛要用这么好的东西做。当年我们在延安就没有窗帘,不是照样干革命嘛!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

  他老人家就是这样处处事事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生活出发,缩减每一项开支,不让浪费一点国家钱财。经常教育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我们,不要让一滴水漏掉,不要让电灯闲照,一发现自来水龙头没有关好或者房间无人开着灯,就亲自前去扭好、关掉。

  祖父的薪金,除了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之外,就是用来订购书籍和报刊。听母亲讲,一九四七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时,组织上为了照顾年迈的祖父,给他老人家一匹马,但他不骑,用来驮书籍。为了让携带的东西不超过规定的重量,又能多带一些,就把书的上下和旁边空白剪下来,在行军打仗时,什么东西都可以精简,唯独不能把书丢了。他老人家逝世时,已苦心收集了近两万册书籍。有的书上圈圈、点点,重要的地方都划上了杠,写满了批注。这就是他老人家留下的宝贵财富。

  毛主席赞扬祖父是“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的人。一九四九年,祖父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他老人家仍是精神焕发,手不释卷,每天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不知道什么是疲倦,还订了一个“二十年的学习和工作计划”。我们劝他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为革命事业奔波了几十年,吃尽了苦头,现在胜利了,也该享享福,学习、工作和建设这些都是年青人的事,您老人家就高高兴兴地过晚年吧!”祖父却满怀深情地说:“学问是没有止境的。要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我还要用这有生之年,争取为党、为人民多做一点工作。”他老人家博古通今的学问,就是这样不倦地、顽强地刻苦自学得来的。一九六五年,年近九十的祖父,记忆力大为衰退,但是他还坚持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一切会议。为了克服年老记忆力衰退的困难,他把需要记住的,用大字抄录下来,贴在办公室的墙壁上,以便能够经常默念。

  ……

  祖父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几十年来,无论到什么地方,只要住下来,他都亲自动手扫地抹桌子打扫卫生,还翻地拔草种菜,就是在全国解放以后,也从未间断过。

  祖父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我年较长足犹健,喜爱爬山四望明。”他老人家登山有个习惯,不到顶峰不罢休。一九五六年十月三日下午,祖父带我们去香山,翻过香山以后,来到门头沟,又从门头沟走到石景山,警卫同志劝说了几次,他老人家都不愿坐车,坚持要走回家。后来,看到表弟、表妹实在走不动了,才不得不同意我们上了从石景山到西单的公共汽车。到了家,警卫员同志如释重负地说:“谢天谢地,可算平安到达。”祖父听了,对他说:“你这个做保卫工作的,今天怎么把群众路线都忘了。置身于广大群众之中才是最安全的呀!”

  祖父五十岁才学游泳。他说:“锻炼对年轻人需要,对老年人也需要。对革命者来说,斗争是不分年龄的,锻炼身体也是这样。”一九六五年七月,祖父到颐和园游玩,看到很多人在昆明湖里游泳,也情不自禁地下了水。他在水中仰游,来来往往,动作自如,丝毫也没有倦意,在场的人无不感到惊讶!他们说:“要不是亲眼看见,怎么会相信这是一位八十八岁高龄的老人在游泳呢!”祖父笑着回答说:“锻炼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特别是和年轻人在一起,更能增添青年人的气息,使老年人变得年青。”

  ……

      一九七九年一月

  (摘自《怀念徐特立同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难忘的教诲  深切的怀念

  ——纪念徐特立同志诞辰一百零二周年

  徐乾

  一九三七年一月十日,毛泽东同志写信祝贺徐特立同志六十寿辰,高度赞扬他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一九四七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祝徐老七十大寿的信中,也指出徐老是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他的道路,代表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最优秀传统。很长时间以来,许多同志就想把徐老的生活、事业、经验以及崇高的品德写出来,给大家学习。但徐老非常谦虚,不喜欢别人写文章颂扬他。有人写了送给他看,都被他说服制止。他说他是过时的人物,没有什么可写的。还是写毛主席的,总司令的和周恩来同志他们的,写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功绩,那样宣传教育意义大……我决心用自己笨拙的笔把个人了解的徐老的事业精神,对我的言传身教写出来,和大家共同学习,以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现在,先写出几个片断,作为对徐老一百零二周年诞辰的纪念。

  一

  ……

  一九二四年夏天长沙女师刚成立的时候,请了工人修理校舍及制造校具。徐老经常和工人师傅接近,和他们聊天,指导他们工作,一点也没有校长的官僚架子,大家只觉得他和蔼可亲。他一边和工人们谈话,一边把剩下来的小木头收捡起来,同学们问他收捡这些东西做什么?他回答说:“学校经费困难,很多用具都缺少,将来要做什么小东西,就可以不花钱去买材料了。”

  徐老热爱学生,总和学生打成一片。当时学校里教师和学生吃饭是分开的。但徐老总是和学生一起吃饭,而不和教员一起吃饭,同学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解释说:“我同你们一样吃,才知道你们吃得好还是吃得坏,才知道叫庶务主任怎样办伙食。”

  徐老担任长沙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还兼任教员和校工的工作,每天除了教课、摇铃、扫地外,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检查学生的作业,并帮助学生补课。学生在徐老的辛勤教育和他的克勤克俭精神感召下,都能不计较物质条件而认真学习。全校洋溢着和谐活跃气氛,大家都很热爱这所学校。

  ……

  一九三一年,我和徐老的儿子厚本结了婚。但徐老已离家多年,杳无音讯,是不是还健在人间,都不得而知,一家人都非常想念他。一九三七年年底,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派他回湖南任驻湘代表和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老太太和我听到消息以后,高兴得不得了,带了他的那个不满周岁的小孙女,从乡下赶了八十里路,到长沙城寿星街“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看望他。可是初见面时,他竟来不及和我们多说话,而忙着去接待来来往往的客人,滔滔不绝地给他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我们一直等到深夜,来访的客人走了,徐老才找我们谈话。他抱着小孙女,高兴地说:“离开十年多了,国家的变化大,个人家庭的变化也大,我现在也有了孙子。”他问长问短,无比亲热。

  的确,徐老是很爱自己的家庭,很爱自己的儿女,很尊重老太太的。不过,他在处理自己与家庭的关系上,总是把革命放在第一,工作放在第一,他人放在第一。他早期在长沙办学,一直把家留在农村,以节省开支和专心治校。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四年到法国勤工俭学,离家达五年之久,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十年与家中不通信息。以后从一九四○年开始,又与老太太分离了,直到一九四九年解放以后才与老太太团聚。徐老为了革命,与自己的家庭团聚日短,分离日长,但他对夫人老太太的爱情,始终是诚挚笃厚的。徐老自己曾讲过这样一段话:“青年人一定要多替别人着想,要多为社会做些工作,而不要过多地想自己,想家庭。我的大儿子笃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有人给他介绍女朋友,他自己也没有拒绝,我当时很反对,我说,你还没有立业,怎么就想成家呢?过早地生儿育女,你自己也无法负担,更影响为社会做事了。他后来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农民运动,日夜奔忙为革命,个人问题也放到一边去了。大革命失败后,他牺牲了还没有成亲。”

  ……

  一九四○年秋天,徐老写给董老的诗说:“妻老孙孤弱,长沙我有家,寄书长不达,传说被搜查。报国何年迈,思乡觉路赊。尺书望转寄,借以慰天涯”……

  一九三八年,厚本在延安陕北公学毕业后分配回湖南工作。他回湘不久却不幸染病去世。徐老唯一留下的一个儿子又失去了,这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但坚强的徐老用加倍的工作,来寄托自己的忧思,那时我参加革命的时间还不长,还不完全懂得革命的意义,只想到老人家六十多岁了,还这么辛苦劳累地工作着,从不注意自己的生活。于是我就决心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到他身边去工作,去照顾他老人家。到了徐老的身边后,他要求我极严格,教我学文化,教我懂得革命的意义,教我怎样做人。我终生都不会忘记他的教诲。

  二

  徐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的优良品德表现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他的思想和言行可以为一切革命者的表率。数十年中,我亲耳所闻,亲目所见的事例不胜枚举。

  ……

  徐老忘我劳动,艰苦朴素,奋斗终身。党中央祝贺徐老七十大寿的信中赞扬他说:“你痛恨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你的朴素勤奋七十年如一日,这个品质使你成为全党自我牺牲的艰苦奋斗作风的模范。”徐老早期的学生,后来又和徐老一起在长沙办过学的熊瑾玎同志,曾经向我讲过这样的故事:徐老在长沙教书多年,担任过几个师范学校的校长,社会地位不低,但他一贯粗食布衣,不吃珍馐,不着绸缎,不使用精美的物品,自奉俭约。一九二五年他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时,学校照例派一个勤务员为校长料理生活琐事,但徐老严词拒绝。他说:“有些事可以自己动手,专为校长配勤务员是一种浪费,让他为学校办事吧。”

  一九三八年,在长沙八路军办事处的时候,我亲见徐老接见络绎不绝的来访者,从日中谈话到深夜,还要抽空为长沙《抗战日报》等报刊写文章,整日没有休息。有时晚上只和衣躺一会儿,起来又工作。有时在外报告回来,办事处的同志都吃了饭,没有菜了。厨房要替他做菜,他却自己动手,一边装饭一边说:“你们不要炒菜,只要用开水一泡就可以吃,这样既不麻烦你们,又不耽误我的时间。”到了延安,他的工作更忙,开会,作报告,编教材,讲课,夜以继日忙得不亦乐乎。有一段时间,我在生产合作社做事,也比较忙,因此竟一连几天都不能和老人家见面,彼此要谈的事情,只能用纸条写了,留在家里的桌子上。

  徐老一生不事铺张,不图虚名,从来不请客送礼。他早期在长沙,是各校争聘的名教师,兼课钟点多,收入不在少数,但他除了开支一家的生活费外,不事积蓄,均用于买书及办学校,因此就能谢绝一切应酬,得到朋友的谅解,而不受人责备。一九五一年,徐老回忆说:“我在长沙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两年,只开支五元酒席费,为了招待法国记者。我的节俭作风自儿童时代养成至今,已成了自然。我一生节衣缩食,勤俭朴素,当时才能做些社会事业,后来参加革命就能艰苦奋斗,克己为公。”

  全国解放后,徐老到了北京,条件比起延安来好多了,但徐老仍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爱吃粗粮、蔬菜。我见他的衣服烂了,想替他添置几件新衣,但徐老一直坚持不同意,说破烂了,补一补还可以穿。八十岁那年,一些老同志、老朋友和老学生想给他祝寿,庆祝一番。但他怕大家浪费,就趁开会的机会,提前去湖南和广州,在火车上度过了生日。“事事莫争虚体面,老老实实,勤俭建国,发愤图强。”徐老给《长沙日报》的这几句题词,正可作为他自己一生勤俭作风的写照。

  徐老刻苦学习的精神,最为人所知。他少年时代只上了六年私塾,没有进过学校。他的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是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刻苦自学而得到的。徐老从来就是一边教书,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他说这叫做“水涨船高”。徐老最爱讲《三国志》上的“学足三余”的故事。他说:“只有得闲多余的时候读书,读得久了,学问也就会丰富起来。”古人云“不耻下问”,“圣人无常师”,说的是向一切人学习。这对一般的人来说,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而徐老却做得很好。他在长沙入宁乡速成师范时,科学知识在教员之上;他入江苏小学教师训练班,年纪比教师还大;他到法国留学,法文一字不识,向学生的儿子求教,人们讥笑他连降了三级,他也毫不以为然;在苏区,在延安,他常下乡,和农民谈天,向农民请教农事。一九四五年,徐老在写给我的一封信中说:“一个共产党员应当什么都知,什么都能,什么都学,什么都干,什么生活都过得下去。”徐老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徐老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则是诲人不倦。他不仅自己发奋读书,而且喜欢帮助别人读书。有朋友或学生向他请教时,不管怎样忙碌,都要挤出时间来讲解,在他面前受益的人是很多的。他的一个学生,在长沙时要习字,他就送给了许多碑帖和很好的浏阳丁贡纸;要学诗,他就赠一巨册全唐诗抄一百二十本;一九三○年,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这个学生要读《资本论》,看不懂,徐老就为之提一纲,立一表,作过细的讲解。至于我自己得徐老的教诲就更多了。我小时候只读二年半书,以后都是老人家督促我,指导我读书。徐老的知识很渊博。一九五○年时,他每天抽时间为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话,当时我们听了作了许多笔记,从尚保存下来的几本中,可看到徐老对马列主义理论,文、史、哲等各方面的问题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今天重温感到格外亲切。

  ……

  一九七九年一月

  (摘自《怀念徐特立同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怀念徐老  学习徐老

  帅孟奇

  我第一次听到徐特立这个名字,是在14岁那年,那时,我是一个贫穷的乡村教师的女儿。由于家境贫寒和社会上封建礼教的习俗,我不能像我的兄弟们一样进学校读书。一天,父亲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以后你有机会读书了!他说:“湖南有一位先生,他叫徐特立,非常有学问,对老百姓很好……听说他又主张大力发展平民教育,招收贫苦孩子入学,还提倡女子教育,让女孩子也能读书。这下可好了,你也许会有机会上学了。”

  然而,事隔不久,又听说这位先生的主张遭到了当权者的反对,他交还了科长委任状,又去教书了。后来,我投身革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终于在莫斯科见到了徐老,当时我心里非常高兴。从此以后,由于工作关系,先后在长沙、延安和北京等地常常和他有接触,他的模范行动给了我很大的教益。对于他的为人,毛主席曾称赞说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这个赞语,他确是当之无愧的……

  坚定的革命意志

  在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许多人都被卷入革命的浪潮。但是,只有经得住残酷斗争考验的人,才是难得的人。徐老就是这样的人。

  1928年,徐老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有关他的佳话便很快传遍了全校。那时我是初学文化,编在该校初级班,徐老、董老、何老(何叔衡同志)、林老、吴老等在特别班。我常常看见徐老这位个子不高,面带微笑,异常慈祥的老先生在走廊里朗读俄文,在院子里跑步锻炼。我怀着敬意望着队,想着在这个普通的、平凡的身躯里有多么坚韧的毅力,有多么坚强的决心。他曾经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瞎碰乱撞过一气:研究过医书,习作过八股文,任过教师,当过副议长等;以后又舍弃了在湖南教育界的很高声誉和地位,甘心情愿到法国边做工边学习;最后在大革命的时期,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投身到工农运动的革命洪流中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遍及全国。湖南在“马日事变”后,反动气焰十分嚣张。在革命最困难的时刻,一些不坚定的分子离开了共产党,有的甚至叛变到敌人那边去了。而他,却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共产党,并赶到江西参加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如果有没明确的革命目标,没有坚定的革命意志,是绝对做不到的。当我想着徐老所走过的艰苦曲折的道路,想着他那光荣的斗争历史的时候,我就愈发崇敬他了。

  当时,徐老已经五十多岁了,可还那样顽强地学习俄文,学习马列主义。他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还有什么客观困难可以强调呢?只有为了革命顽强刻苦地学习,才是应有的态度啊!

  忠实地执行党的任务

  1938年,党组织派我到湖南工作,使我有机会和徐老经常见面。当时正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他奉党中央之命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驻湘代表、高级参议,身份完全是公开的。为了宣传党的抗日方针和政策,团结抗日的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湖南党的组织,徐老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把一颗赤诚的心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他是老教育家,在湖南声望很高,因此一到长沙,关心国家生死存亡的各界人士,都纷纷来到八路军办事处聆听他讲述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为论白天黑夜,徐老总是热情接待一批又一批的人,滔滔不绝地宣传团结抗日的重要性,宣传我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全国人民的抗日任务等。徐老特别关心青年,他为许多青年指出了革命的方向。为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他常常外出到各处演讲,并到国民党上层人物和民主党派人士中去做工作。深夜,他还要埋头为《救亡日报》等报刊、杂志撰写文章。在那一段时间中,他忘我地工作,每天除了短短几个钟头的睡眠之外,没有片刻其他的休息。

  ……

  为了向延安和抗日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干部,给党增添新血液,徐老常常步行到落落工矿、学校、农村、码头,亲自在群众中了解情况,一发现好苗子,就告诉我,对他们进行组织审查。他经常对我们讲:看一青年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抗日进步的一面,只有他真心诚意地愿意为保卫国家而奋斗,其他的缺点是可以在革命熔炉中得到改造的。我们遵照着他的指导,输送了一大批青年到延安和抗日前线。

  在湖南这段日子里,徐老的才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他精神抖擞,朝气蓬勃,见着的他的人,无论如何也难于想象他已60高龄了。他自己因为能有机会做这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而感到极为快活,更加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心中想着人民

  1940年以后,在延安、在北京,我和徐老接触的机会更多了。他那勤俭朴素,处处想着人民利益的高贵品质,使我永远不能忘怀。

  在延安时,他任自然科学院院长,后又兼任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为了照顾他年迈,组织上配给他一匹马,但是他很少骑,总是步行横涉延河。公家发鞋,他常不领,穿他女儿徐乾同志为他做的布鞋和布凉鞋。他常教育大家,革命的经费来之不易,决不允许挥霍浪费。徐老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是始终如一的。1938年在长沙时,我就亲眼见过这位八路军的首席代表,和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的同志们吃一样的饭菜,出门从不乘车。还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一次,国民党湖南省主席张治中为他举行宴会,徐老仍是穿着他平日穿的、也是仅有的那套普通的灰棉布军装去赴宴。当他步行到省府门口,警卫不肯禀报,说是张主席今日有事,概不会客。徐从工作着想,便跑回住处,取了名片,第二次来到门口,当他递上名片时,警卫才知道他是今天宴会上的首席客人,又是惊讶,又是钦佩,赶紧请他入内。共产党高级干部的平易俭朴作风,使国民党的下级官兵也深深为之感动。

  几十年来,徐老始终过着俭朴的生活。有关他的这方面的事迹人们已经写了很多,问题是为什么他能保持这优良的作风呢?我想那就是:他心中想着人民。

  徐老在穷困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了解黎民百姓的困苦生活,一生寻求的就是解放人民的道路。远在青年时期,他就节省自己的薪俸,为穷苦人民的子弟办学。他常教育他的亲属:“生活上艰苦俭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可以磨炼意志,增长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解放以后虽然条件好了,但他仍是粗茶淡饭,穿一身洗旧了的、两袖打了补丁的灰蓝布衣服。他仅有一件皮革,只有参加外事活动或宴会的时候才穿一穿,过后立即换下来收好。他总是注意节省一滴水,一度电,甚至一个白菜头也不允许随便丢掉。他到各地调查和视察工作,都不许请客送礼。他常说:“人民生活还困难,我们不能浪费人民的财物”……

(节选帅孟奇《怀念徐老  学习徐老》,摘自《怀念徐特立同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家风故事】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徐特立最关注的事之一,就是如何保持党的优良作风。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一名党的高级干部,应该时刻不忘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特别是保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

  进京后,他特意写过一篇题为《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实事求是’一语说起来十分简单,做起来难于登天。”他深有感触地说:“在年高、位高、学高、‘功高’的四种高人面前,则‘自以为是’四字,就是第一等的障碍物。首先就障碍了自己前进(即障碍着‘实事求是’),不接受他人的批评,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主要是害怕丢脸——以被人批评,被人指责的耻辱,反不以‘自以为是’为耻辱。”他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共产党,谁都不能否认它是一个先进的党。我们整风连续大整两年,三风之一风是学风,学风中最主要的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这两句话九个字。这九个字可以用来测量党员的学习风气,尤其是有教育责任的党员及干部,更当严格执行这九个字。”后来,他又针对“自以为是”的思想病态,撰写了《自以为是者的前途》的短文。文中写道:

  “自为是,是思想生命的一个病态。生命是不断新陈代谢。自以为是者,他保守旧的东西不加以自我批评,旧物质不排泄,就无法吸收新的东西,就是思想的生命断绝。如果他是一个老头子,他将就木焉,危害社会还不大,就可让他顽固;而年轻的人,前途远大,成熟过早,目中无人,不独危害自己,同时更会危害社会。少年得志,成功者少……自以为是,就是主观主义。如果主义再形成一伙,就是宗派主义。”

  1950年11月6日,毛泽东应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周世钊之请,为一师题了“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题词之后,曾对徐特立说:“徐老,你是第一师范的老师,也为第一师范写几句话吧!”徐特立以通过给周世钊写信的形式,提出把“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这九个字,作为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风。他在信中写道:“‘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是我们领袖毛泽东同志的作风,由他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自1935年以来,就成为我们全党的党风。这种作风是对学习、对工作、对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对一切人、一切事业都是需要的。它不是高深难了解的理论,也不是艰巨难做到的工作,是一句极平实极老实的口号,但它的本质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没有它,一切革命、一切建设、一切工作和学习,都会有偏差,都会有走上歪风的危险……”

  进城后,徐特立始终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认为:生活过得俭朴一些,将有助于保持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所以,他对生活方面的要求极其简单,尽乎有些苛刻。1949年底,他在西单分到几间住房后,曾派女儿徐乾①回湖南,将老伴和13岁的小孙女接到北京团聚。他住的房子不大,也比较陈旧,有的地板已经腐朽。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中央办公厅给换一下,中央办公厅也认为应该换,但他不同意,认为把坏了地方修一修还可以住。1952年,中央办公厅决定给他添盖几间房子,以便接待来访的群众和存放图书资料。他更不同意,说:“现在人民生活还有不少困难,我怎能为自己盖房子,花费人民的钱财呢?还是等将来生产、建设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说吧!”后来办公厅根据他一贯坚持节约的精神,把建房费用减少到原计划的一半。即使如此,他还是认为花钱太多了。仅窗帘布一项,就不知批评过多少次,总是说:“窗帘布能挡住光线就行了,干什么要用这么好的东西做?当年我们在延安就没有用窗帘,不是照样干革命吗?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

  他戴的一顶灰布军帽,连后沿都磨破了,穿的灰布衣服,已经洗得发白,一件旧棉衣,后勤部门几次催他更换新的,他总不答应,说“农民一件棉衣要穿几十年,甚至一代传一代。我这件还可以再穿几年。”为了工作需要,女儿徐乾为他做了一套毛料衣服,添置了一双皮鞋,他平时不穿,只是在接待外宾和参加宴会时才穿,回到家里马上换下。一双袜子,补了又补,还舍不得扔掉。

  他对吃的要求极其简单。他常对人说,人的饮食要从五谷杂粮中吸取多方面的营养,也要从多种蔬菜中吸取营养,不能有什么偏爱。所以,小米、玉米和窝窝头,他都喜欢,带白菜头都舍不得丢弃。即使晚上已经睡上,如发现灯没有关掉,水龙头没有拧紧,也一定要起床关好、打紧。他多次对身边的人说:“要节约水电,滴水成河啊!”1953年,他回到长沙,每当应邀到机关、学校、医院或工厂讲话时,总要讲到艰苦奋斗的问题。有位同志在笔记本上记录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是革命队伍中的开路先锋,也是建设祖国各条战线打头阵的人。责任重大,困难也很多,我们必须吃苦。”1955年秋,徐特立偕老伴熊立诚回乡小住。当时,长沙还没有直通五美乡的公路。老两口乘车来到江背时,五美乡的干部和群众抬了两副轿子来接他,硬要请两位老人坐上去,说:“老人家快八十岁的人了,田间小路不好走,还是坐轿子稳当。”但徐特立执意不肯,对大家说:“我二十多年没回来过,现在家乡变化了,我要边走边看哩!”他兴致勃勃地坚持步行,从江背到五美,走了二十多里路。

  细微之处见真章。生活中的细节,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却真实、真切地展现着一个人的品质。这些生活的细节,充分展示了徐特立这位革命老人熠熠的光辉人生……

  【注释】

  徐乾,原名刘萃英,1933年与徐特立的小儿子徐厚本结婚。1936年生下女儿徐禹强。1938年,徐厚本染病,医治无效去世,刘萃英在医院因一时伤心过度,不慎摔伤,从此落下头疼症。面对这种情况,承受着老年丧子之痛的徐特立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悉心关心、指导儿媳刘萃英的成长,将其收为干女并改名徐乾,使她从一个仅有初小文化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一名心胸豁达、作风朴实、对事业忠心耿耿的革命干部。

  (摘编自《徐特立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