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动不动给我贴标签

 师师书坊 2016-07-28

  活在这个世界,实际上我们无法避免被贴标签。

  《傲骨贤妻》里的Alicia,让很多人欣赏的是,她面对一轮轮外界非议的决绝与坚强。曾经的她,是嫖妓坐牢的州检察长的妻子,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妈妈,是做了十几年家庭主妇后又重回法庭的律师新手;随着故事深入,她有了自己的爱情,保护孩子安全成长,成为了顶尖律所的合伙人。Alicia成功撕掉了世人强加给她的标签,可她也付出了失去家庭、爱人、朋友的代价。

  戏里的美国民众说她是好妻子,是Saint Alicia;戏外有观众说她是女神,或bitch。你也许会觉得,最终她还是没办法摆脱标签。但是,Alicia会在意吗?明显不会。如果一个人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她应该会走得很坚定,标签大概也不会成为障碍。

  花边君

  说好的,保持沉默呢?

  文 · 吴洁

  无意中看了一个广告《90后只能洗洗睡?》,觉得有几分意思。

  广告讲述了一个90后女孩进入职场后被身边的人“贴标签”、“下定义”,并成习惯。“矫情、挑剔、叛逆、冲动、爱面子、懦弱....”,在各种标签之下,女孩开始怀疑,这是真正的她?还是别人说的她。

  “贴标签”、“下定义”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小时候,他们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说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私,不懂责任和分享。再大点,他们说,90后是脑残的一代,只懂上网玩游戏,没理想,没追求。现在,他们又忙着绞尽脑汁在给00后下定义。

  广告里,他们跟女孩说她没指望了,这辈子就这样了。劝她洗洗睡吧。女孩开始回击,“但我要这样吗?我或许会迷失,但我决不洗洗睡。”最后,女孩带着自信的笑容说,她决不洗洗睡,洗完后,她要重新出发。

  但是,现实中,有多少人能自信反击,勇敢撕掉标签;又有多少人深受标签的困扰,最后甚至慢慢接受标签,活成标签上的样子?

  

  我初中同学小C,我至今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场景。下午四点的阳光,明亮而又柔和地照在她的脸上,她穿着并不起眼的校服,站在简陋的单车棚旁边等人,那一刻,我觉得她美哭了。

  那是开学第一天。那个时候的我们,不像现在的学生,对于打扮和时尚并没有多大的了解和热情,每天都是千篇一律的校服和马尾。而她,不化妆,但皮肤极好;留着干净利落的齐肩短发,染了一点并不明显的深棕色;脚上穿的永远都是报刊上时尚封面的同款。

  自然,很快她就成为同学口中经常谈论的话题。

  一开始,她成了很多女生模仿的对象,但大多是东施效颦。后来,模仿不成,开始有人说她长这么美,就是个花瓶。而事实上,她成绩优异。后来,背地里说她是花瓶的人越来越多,她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仰慕和嫉妒。

  “花瓶”的标签,也为她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甚至有不知名的小杂志邀请她拍封面。她变得更加地会打扮,更加地时尚,开始化起了妆,做一个更“合格”的“花瓶”。

  那个时候的我们,甚至觉得可以被叫做“花瓶”,是个极大的褒奖。大概彼时的她,也是这么以为的吧。慢慢的,她的成绩越来越差,最后到了勉强只能考个中专的地步。再后来,我看到她跟一帮小混混在一起......

  初中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再见过她,只是从同学口中听说她辍了学。大学有一年假期回家,路过一家服装店,看她穿着工作服,在店门口朝客人大吼大叫,面容狰狞,完全没有了当年我第一次见她的感觉。

  她变成这样,标签“功不可没”。

  

  曾经的我也是个喜欢多嘴的人,喜欢对别人做的事情大肆发表评论和看法。以前身边的朋友遇上不好的伴侣,我会毫不客气地说,“这男的太渣了,分了好,你应该庆幸自己早发现”。

  而现在,遇到同样的情况,我会默默陪着,倾听,而不是插嘴。以前我不懂,冷语伤人,只是单纯想把自己认为对的想法发表出来,试图影响他人。却从没想过是否会对他人产生伤害,甚至一度骄傲地认为,自己是在为对方着想。

  直到我自己也被别人贴上各种标签,做的事情也被别人下定义,我才发现,原来这是一种多么糟糕的感受。

  网络上流行着一个孤独等级表,其中有一条是自己去看电影。作为一个需要自我空间的人,有时我会选择自己去看一场电影。有一次,我把票据拍照发在朋友圈并发表对电影简短的看法。结果引来一大帮朋友的嘘寒问暖,“怎么这么惨一个人去看电影?”“下次没人陪的时候叫上我,陪你去”……本来享受看电影的美好心情,不免减了几分。

  

  我的微信里关注着许多的公众号,上下班坐车的无聊时光,我会翻来看看。最近我却取关了一大半,原因很简单,这些公众号里的文章除了鸡汤,还有一些不符逻辑的定义,或者给某一个年龄阶段的人贴上标签,“姑娘,二十几岁你应该…..”诸如此类。

  有的甚至用标签影响读者行为,比如,为什么月入三千的女白领要花上万元买一个名牌包,因为当你成功或者失败时随时能陪着你的不是别人,而是这个名牌包,然后花上好几百字来论证这个观点。我看到这些文章有的阅读量甚至超过了10万,我不知道,这10多万的阅读者中会不会有月入三千的读者因此而省吃省喝去买一个上万元的名牌包。但我猜测,多少还是有的。

  海明威说:“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

  不要轻易去给别人下定义,也不要轻易去给别人贴上标签。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生活、情感,如果你不了解,那么你就闭嘴;如果你了解,更要懂得适可而止。这便是最大的善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