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阅读总攻略之一

 木子a 2016-07-28
[转载]高中语文阅读总攻略之一

模块一:论述类文本(小阅读)

题型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点是理解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概念,体现在以下词语中:

(1) 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2) 对文章结构起总领,照应或过渡作用的词语;

(3) 表现作者感情倾向的词语;

(4) 反应深层含义的含蓄的词语;

(5) 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

(6) 有修辞作用的词语;

       7)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

 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区域“五步骤”:

步骤一:标注对概念解释的区域

步骤二:关注陈述对象

  对概念(词语)含义的考察,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偷换概念,这应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

步骤三:思考概念的外延

  对概念(词语)的理解该要抓住概念(词语)的外延,不能过于广泛,也不能缩小。

步骤四:界定概念的内涵

  联系语境理解要看其所在的句子,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词语)的内涵。

    步骤五:综合考虑,选项与原文比对,然后确定答案。

题型二:理解文中句子重要的含义

1.“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具体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点明主旨的句子(即“文眼”句);显示层次的句子(即起领句、过渡句、收束句);内涵丰富,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结构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在文中反复强调出现的句子。

其中,那些意涵丰富、表达比较独特、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是考察的重点。

2.“三入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去理解。

看选项中哪项是对里面是对关键词语的解释。如“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里面蕴含的意思就是“不表达什么感情”。

2)要从位置入手去理解。

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上下文对语句解释的区域往往因为句子所在的位置不同,理解其含义需要搜索的信息点的位置也不同。所以答题时首先要观察句子的位置,然后锁定搜索信息的区间,确定基本的含义。

句子的位置

信息搜索区间

               起始句

答题区间在其领起的内容

               收束句

相关信息宜从上下文考虑

               过渡句

相关信息要审视上下文

               关键句

要关注其相邻的上下句

3)要从修辞手法去理解

对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应从修辞本身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分析这几年的高考试题,含有比喻修辞的句子往往是考察的重点。

题型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一般是指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

2.筛选整合信息“两步走”

    第一步:审读题干入手,通盘把握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的筛选整合信息类题目,大多呈现如下几个特点:从设问的形式上看,主要有“符合”“不符合”“正确”“不正确”等提问方式;从筛选范围上看,有的立足于全文,有的立足于对原理、过程、特点等具体阐释的文段。不管题目要求筛选什么样的信息,都必须通读文本,摸清文本的基本内容,把握行文脉络。

    第二步:从甄别选项与原文语句入手,细究差异

    既然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命题者一般就不会直接摘抄原文语句,而是选择一些关键词句,并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组装”“焊接”。因此,考生在具体解答时要注意对各种相关信息的比较分析,审其有无,辨其真伪,定其主次。对于压缩概括式语句,考生要看信息有无遗漏;对于语序变化式语句,考生要看语句之间的关系是否改变;对于句式变换式语句,考生要看其表意是否准确等。

题型四:分析把握结构思路

1.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径脉络。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的表现形式。文章的结构反映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分析文章段落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及分析文段内部的层次关系,就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了。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着,本考点在设置考题时,常常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结合起来考察。

2.分析把握结构思路“四关注”

1)抓住文体特点,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述类文章中论点是灵魂,起统帅率作用。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近)做切分

2)辨明重要文句

文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后呼应(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分析文章思路提供了重要参考。如安徽卷第六段中的结构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就标明了行文思路,也从这句能考证选项D的问题所在。

(3)抓标志性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的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分析结构,把握思路。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代指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等,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 “总之” “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总分关系: “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也是明显的标志。

(4)分析内容疏密

有些文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段的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或语段的语意疏密度。彼此语义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亲的便属于同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不属于同一个层次。

题型五: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1.归纳概括文章要点是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与整理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一般是对一段或者几段文字进行分析概括,而概括中心则是就整篇文章来分析概括。

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作者的观点态度在论述类文章中的表现形态是明确的。

“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观点态度”这一题型在客观选择题中呈现的方式是选项对论述类文章内容要点或观点态度归纳概括后选择正误,并且一个选项中既有内容要点,也有观点态度,题干要求往往是选择“符合文意”或“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2.抓住关键语段,寻找要点与中心

对内容要点及中心的寻找,要在结合命题意图基础上,抓住关键的语段,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包含了多层意思,要根据试题的要求进行取舍,注意概括的周全。对于文章的内容要点归纳需要:

1)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

2)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内容的重点。

4)由结果追溯原因,寻找内容要点。所谓“由果溯因”,就是根据文中的相关的结论或者观点,找出导致其结论出现的原因或者支撑该观点的论据。首先要找到结论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确定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是把结论或者观点放到前面,原因的诠释或者论据放在后,还是在陈述了原因得出结论或者在陈述理由之后得出的观点。如果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其原因或者论据就要在陈述观点的句子前面去寻找,反之则要在这一句话的后面去寻找。

题型六: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1.需要注意两点:

1)要整体把握全文文意的倾向。

2)要准确理解语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寻找就会出错。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1)抓关键词

通过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主要抓“文眼”,找关键词和中心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中心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3)比较辨析

通过对文中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态度,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两种

方法

 

正反

对比

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观点。

相似

辨析

对于相容、相交、发展、递进的观点,要在相似中辨析出不同,进而提炼出作者的观点。

模块二:古诗鉴赏

题型一:炼字

题型展示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对×字进行赏析。

(4)本诗的×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5)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6)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7)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8)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方法点拨】

★值得注意的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         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b.         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c.         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d.       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答题步骤】

第一步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比喻、拟人、通感等(释含义/明手法)  

第二步 把该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摹情态)

第三步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知识补充:一词领全诗

诗歌中的领字:于词意转折处,使上下句转承结合,起过度或联系作用的字。

领字有三个主要作用:1、承上启下。常用其进行转承。2、使意境更进一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疏密有致。3、顿挫分明,声情并茂,铿锵有力!

领字有一字、二字、三字等类。现将常见领字分列如下:

一字类:一般常用的虚词有但、正、又、渐、更、甚、乍、尚、况、纵、且、莫、待、任、奈、便、似、恰、尽、应。动词有:念、记、问、想、算、料、怕、问、看、想、漫。

二字类:试问、莫问、莫是、好是、可是、正是、更是、又是、不是、却是、却喜、却忆、却又、恰又、恰似、绝似、又还、忘却、纵把、拚把、那知、那番、那堪、堪羡、何处、何奈、谁料、漫道、怎禁、遥想、记曾、闻道、况值、无端、独有、回念、乍向、只今、不须、多少、但知。

三字类:莫不是、都应是、又早是、又况是、又何妨、又匆匆、最无端、最难禁、更何堪、更不堪、更那堪、那更知、谁知道、君知否、君不见、君莫问、再休提、到而今、况而今、记当时、忆前番、当此际、问何事、倩何人、似怎般、怎禁得、且消受、都付与、待行到、便有人、拚负却、空负了、要安排、嗟多少

题型二:意象意境与思想感情

题型展示

1.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4.       请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5.       请结合诗歌分析这首诗中事物形象有何特征。

6.         诗人塑造事物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方法点拨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一般都要答全。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基本思路:以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步骤一、描摹诗歌图景;步骤二、概括景象(意境)的氛围特点;步骤三、剖析作者思想。

注意:一、物象的组合方式;二、画面色彩;三、动态与静态。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 一般是不行的,如知背景或原因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模板:诗中塑造了×××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抒写了×××之情(概括形象的意义)。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常见意象的情感】

1、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和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11、梅子: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12、竹:生命力,节操,贞节,气节,谦虚,虚怀若谷,清高。

13、长亭:送别之意。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4、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5、鸳鸯:指恩爱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16、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

【常见的古诗题材的情感

①送别诗

例:《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

特征(意象):文题(送、赠、别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要点:离情别恨   深情厚谊   激励劝勉

②爱情诗

例:《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鹊桥仙  纤云弄巧》(秦观)《一剪梅 红藕香残》(李清照)《锦瑟》(李商隐)

特征(意象):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

表现要点:绵绵思念  款款深情  离情别恨

③哲理诗

例:《题西林壁》(苏轼)《观书有感》(朱熹)等

特征:宋诗议理较多。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④边塞诗

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凉州词》(王之涣)《出塞》(王昌龄)等

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 、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

⑤田园山水诗

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

⑥行旅诗

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表现要点:旅途艰辛  漂泊无依 浪迹天涯  归期遥遥 孤独彷徨  思乡思亲

⑦咏史诗(怀古诗)

特征:古迹、古人

表现要点:借古讽(谕、伤)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等。

⑧咏物诗

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

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⑨闺怨诗

特征(意象):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 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表现要点: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其它题材——题画诗、爱国诗等

题型三:艺术技巧与思想感情

题型展示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果?

3、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4、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这一手法的?

  【方法点拨】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意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物与人一体),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通过作品中叙的事、写的景或形象分析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观点。利用已知条件(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原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4、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的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详参语言风格,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个别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温馨提醒

● 命题者考修辞手法,你的答案一定要是修辞范围——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一定不能写白描、借景抒情、想象等表现手法。

● 命题者考全诗或者全词用了什么主要手法,往往是大手法,这时要先考虑是不是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命题者考表现手法,要考虑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命题者考“哪种”,那你就只能答一种。命题者考“哪些”,可以稍多一点,但不宜超过3个。

答题模板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手法。3)这种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艺术技巧其作用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注:其他技巧作用参照记叙文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题型四:语言风格

题型展示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方法点拨】

步骤一: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步骤二: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步骤三: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名家的风格流派与语言特点: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朴素自然陶渊明、谢脁、谢灵运

 

屈原雄浑悲壮

李白清新飘逸、豪迈洒脱

杜甫沉郁顿挫、激愤悲慨

王维闲适恬淡、清幽空寂

白居易明丽清纯、明白简洁

韩愈雄博奇险

杜牧俊逸明快

李商隐绮丽缠绵、委婉含蓄

陆游豪岩丰腴、慷慨悲凉

姜夔清刚疏岩

温庭筠细实秀密

苏轼豪迈旷达、雄健清俊

辛弃疾雄浑雅健、激昂豪放

柳永清丽遒劲、婉转细密

周邦彦浑厚圆润、和婉明密

秦观清新倩丽、柔情婉约

王安石思深学博、雄健高峻

李煜清新秀丽、深沉凄婉

李清照新巧清丽、婉约缠绵

黄庭坚深沉奇岖、挺拔瑰丽


二、诗歌语言风格常用界定词语

(一)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一般用在写景诗中,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而陶潜的诗特点不乏清新,但主体风格是平淡。

清新淡雅--像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二)平淡

    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平淡质朴--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

(三)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华美绚丽--像一朵富丽堂皇的牡丹

明净绚丽--像一株静静开放的月季

(四)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明白晓畅--像一杯透明洁净的矿泉水

明快简洁--像一幅线条简洁的淡墨山水

(五)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委婉含蓄--像一位怀春的名门淑女

(六)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朴素自然--像一池雨后出水的芙蓉

常用词语: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简练生动、婉约缠绵、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题型五:艺术形象

题型展示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诗人)形象?

2.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

3.这首诗中,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试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方法点拨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是通过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人物形象三关注:

一关注:联系诗人际遇和所处时代。

二关注:抓住诗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三关注:注意诗中意象意境的衬托作用。 

 

答题步骤:

第一步: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这一步也可能放在最后作为总括。)

第二步: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这一步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有些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不需要这一步的)

诗歌的艺术形象,包括三个方面:

(一)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形象是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如王昌龄《闺怨》春日登楼赏景“悔教夫婿觅封侯” 的思妇形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一个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心凄苦愁楚的天涯游子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2.诗人的形象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中的景和物,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如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是纯自然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诗人通过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意境的范围比较大,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一些砖石。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景物都是诗歌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三)事物形象

就是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咏物诗”,即托“物”言志诗。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转载 晓泓婕伊新浪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