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阳县人民医院首任院长洪天遂

 昵称27877700 2016-07-28

 

利世济人,造福桑梓

——平阳县人民医院首任院长洪天遂

温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   尤荣开

洪天遂(1904~1981),字演,又名天瑞,瑞安市仙降镇新渡桥村人。1911年至1917年在瑞安南岸养正小学读书,1917年~1921年毕业于浙江省第十中学,1921年~1925年毕业于浙江省公立医药专门学校。1925年9月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回国后先后担任黄埔军事政治学校军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第八后方医院院长、山西医学专门学校、河北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医学院研究员。1939年~1941年担任平阳县人民医院第一任院长。

洪天遂像

洪天遂一生从事医疗临床与教学工作,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精通内外、传染科和皮肤科,精通德、日、俄、英等四国语言。他所处的年代,是中国剧烈动荡和变革的年代,他在军医、院长、教授、高级教官、主任医师、防疫队队长、军医处长等众多角色中,诠释了身为医者的大仁与大爱。

洪天遂祖籍金华兰溪,清咸丰年间,浙西南成为清军和太平军交战的主战场,成千上万平民流离失所。洪天遂曾祖父在逃难中遇难,曾祖母历尽艰辛携子逃到瑞安仙降镇江溪新渡桥村。因她有祖传诊治小儿常见疾病的一技之长,在新渡桥村治好许多患病儿童,深受群众欢迎,因而定居下来。其子洪大进长大成人后,在新渡桥开设中草药铺,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子承母业,成了坐堂郎中,薪火相传,悬壶济世。

1911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国政府。时年洪天遂八岁,开始发蒙,就读瑞安南岸养正学堂。洪天遂敏慧好学,博闻强记,过目不忘,与同龄孩童不同,显得稳重,并有逸群之态,深得老师喜爱。在这里,洪天遂度过了六年欢乐的小学生活,于1917年毕业。

小学毕业后,其父送他到浙江省第十中学(温州中学)。温州中学一向教学严谨求实。洪天遂以“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为训,胸怀大志,严格要求自己,刻苦读书,力求上进,于1921年7月毕业。

温州中学毕业后,当时任杭州西湖警察分局局长的父亲要他报考政治学校,步入政界,光宗耀祖,支撑门庭。洪天遂生长在农村,目睹农村卫生现状,深知民众饱受疾病之苦。“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他违背父亲意愿,考入浙江省公立医药专门学校(今浙江大学医学部)。

洪天遂在校期间,学习勤奋刻苦,门门功课优异,成绩名列前茅。经过四年苦读,学习了国文、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药理学、诊断学以及内外科学、皮肤科、五官科等有关课程,于1925年毕业。

1925年9月,时年二十一岁的洪天遂,不满足仅有的学识,考取公费留学日本名额,怀着一颗救国图强的决心,踏上异国求知的艰难路程,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外科研究生。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外科研究生毕业回国后,正值国内北伐战争,洪天遂先到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入伍生部,任少校军医。北伐时,随军北上,任南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医处第八后方医院院长。后辞去院长之职,赴太原任山西医学院外科学教授,不久转任河北大学医学院教授,从事医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1934年秋,洪天遂考选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师资研究员。1935年2月,受教育部委派,与颜福庆一起把私立上海医学院改建为国立上海医学院,院址从吴淞口迁到枫林路,扩大规模,并筹建附属上海中山医院。颜福庆任院长,他任解剖学教授,其间他亲手创立了上海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为上海医学院第一任解剖学教研室主任,为外科学教学奠定了基础。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上海为战事要地,为避免损失,上海医学院内迁,洪天遂没有随行,回到家乡瑞安。回乡后,他积极参加瑞安抗日委员会工作,以己之长,开设战地救护训练班,负责培训战时救护人员。

1937年(民国廿六年)10月,由瑞安县长甘家馨聘任,出任为院长,于瑞安县城西岘山东麓卫房宫(现瑞安戏院)创办瑞安县立医院(瑞安市人民医院),时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内忧外患,惨淡经营。同时兼任瑞安中学校医,亲自开设卫生课,向学生传授医学卫生知识。

1938年夏秋,瑞安流行霍乱,流行面广,死亡率高,人们谈虎色变,民间称之为“大传年”。为了防止霍乱进一步蔓延,洪天遂组织医院力量,对病人实施隔离治疗,避免交叉传染。同时要求区乡开业医生及时填写疫情报表,以便掌握疫情。在他的主持下,成立县防疫委员会,各区设检疫站,负责组织宣传、预防抢救,建立起全县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由于措施得力,疫情很快得以控制。

1939年8月应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卫生署电召,拟担任第九战区后方医院院长。因长沙战火蔓延,失去联系,半途而归,回到瑞安老家,赋闲在家。

行武出生的民国时期平阳县县长徐用(1887~1956),受过高等教育,见过世面。在平阳任内重视重视民生,重视文化教育,为人称道,在平阳人民心目中,他是继清朝县令汤肇熙之后一位难得卓有政绩的开明县长。

时年偌大的70万人口平阳大县,除刘云五和王惠川等人开办的极少个体诊所之外,无一家公立医院,且设备简陋,技术水平有效,百姓受尽疾病之苦。患伤风感冒、头痛腹泻等轻病,只能靠熬。一旦患了重病,求神问卦,生死由命。

有感于此,决定创办一所医院,以解除人民病痛。1938年冬,徐用县长动用上级所拨用于修复公路的经费四千元作为创办经费,会同有关方面协商,筹建县立医院,选址龙山文明塔下塔下宫与文明书院内。当他获知洪天遂在瑞安,立即聘请他出任平阳县立医院(现为平阳县人民医院)院长。

1939年2月10日,这一天,春节刚过,连日阴天,略有凉意。八时许,来自平阳县各界社会名流一百余人,出席平阳县立医院开诊典礼,县长徐用亲临剪彩,洪天遂出任首任院长。开诊时有医务人员12人,住院床位14张,门诊设在塔下宫,住院部设在文明书院。医院开展后,门庭若市,就医者接踵而来,业务不断扩大。

是年适值平阳境内霍乱流行,洪天遂院长在徐用县长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临时性的“时疫医院”,收治霍乱病人,并创办时疫护理队,招集男女青年40余人,训练治疗方案,防护措施。并向上海等地购买大量输液针剂,分拨各地,用于救治病人。由于措施得当,精心医治,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

徐用县长于同年10月离任,继任者是臭名昭著酷吏张韶舞,洪天遂曾因医院经费问题,据理力争,与张韶舞发生矛盾,被张韶舞恶警五花大绑,关押一周,后因地方绅士力保,才被释放。

1941年5月,洪天遂只担任两年院长,愤然离开平阳县人民医院,前赴金华,担任抗日军政部军医署驻闽浙卫生人员训练所高级教官,后兼任大队长,为抗战培养一大批急需医务人员,在抗日战场上发挥很大作用。

1943年回到温州,就职于温州瓯海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医师。

日军在浙江实施的三次较大规模的细菌战,第一次是1939年至1940年期间,对萧山、宁波、衢州、义乌、金华等地的袭击;第二次是1942年浙赣战役期间,对金华、衢州、丽水、云和等地的袭击;第三次是1944年在丽温战役期间,对丽水、衢州、温州等地进行细菌袭击。在1942年刊出的《广东医药旬刊》中有关于浙江鼠疫区防疫情形的报道,其中写道:“浙江鼠疫流行颇剧,见患鼠疫者,十无一生。此病阖家死亡甚多,传染之捷,如风如电。”可见鼠疫之祸,“可云严重之极”。

洪天遂除了在瑞安主持过防疫委员会工作外,还担任过温台防守司令部时疫医院医务部主任,拥有丰富的防疫经验。因此,1943年奉浙江省卫生厅命令,出任浙江省防疫队队长一职。受命后他迅速率领防疫队奔赴浙西南疫区一线。

这期间丽水龙泉地区先后经历浙赣战役细菌战、太平坊空投鼠疫事件和丽温战役细菌战,新老疫病在城乡间大流行。他们冒着被传染的危险进入疫区,走乡入村,了解疫情,采用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鼠疫进一步扩散,同时向群众广泛宣传防疫知识。

由于当时国力贫困,政府投入经费有限,造成疫情防控不力,难以全面展开,往往一个地方的疫情刚刚有所控制,另一个地方疫情又有所蔓延,加上日军封锁口岸造成的药物奇缺,给防疫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然而,洪天遂带领队员们任劳任怨,夜以继日,努力克服困难,直到1945年以后疫情才得到全面控制。

此期间,洪天遂防疫工作之余,为当地老百姓看病,结识不少当地乡绅。1944年洪天遂曾在丽水市三坊口曹同大绸布店后厢(文昌路)开设外科诊疗所,为民治病,门庭若市。此后并被推选为第一届“丽水县西医公会”理事长。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1944年蒋介石在国民参议会上发出号召,鼓动广大知识青年参军入伍,组建一支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的现代化武装部队,规定凡年龄18~35岁,接受过中等以上文化教育,身体健康的青年均可参加,服役年限定为2年。

1945年,已经四十一岁的洪天遂,家有妻少,在民族存亡关头,毅然决然,报名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据金中桓先生发现一本《中国青年远征军第31军208师通讯录》,这本厚达598页的通讯录,记载208师师长黄珍吾19011969,而在该师中共有187名官佐士兵是温州人,分别来自乐清、瑞安、永嘉、平阳四县,其中平阳最多,有115人。“瑞安官佐洪天遂,家住瑞安所坦街14号,任青年军总部军需处一等正军医主任”,他是所有中国青年远征军中年纪最大的一位。

青年远征军208师622团战士合影

1947年,208师扩编为58军,军需处升格为军需署,洪天遂被任命为军需署主任,授少将军衔。然而洪天遂并不在乎官职和军衔,青年军208师的扩编,似乎让洪天遂闻到了内战的火药味,而且抗战已经胜利。就在这年的冬天,洪天遂毅然请长假,离开部队,回到瑞安。

原208师师长黄珍吾调至南京任首都警察厅厅长,由于黄珍吾的盛情邀请与推荐,1948年初,洪天遂出任南京首都警察厅专员,主管全厅卫生工作,并任警察总医院院长。

黄珍吾像

南京解放前夕,洪天遂随首都警察厅和警察总医院撤退到宁波。宁波地下党组织负责人童泉如(解放后曾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与洪天遂的妹夫黄乘是同乡好友,与洪天遂也有一面之交。此时洪天遂正处在留大陆和去台湾两难选择的矛盾之中。童泉如和黄乘共同做洪天遂的思想工作,动员他用医学专长为新中国的医疗事业作贡献。

解放军大军压境,宁波解放指日可待。留守宁波的国民党军团部已撤离至舟山岛,为炸毁宁波发电厂而命一营兵力留守发电厂待命,安置炸药等实施工作准备就绪,只等撤退时引爆。在紧要关头,童泉如想到洪天遂有首都警察厅专员的政治背景,拟通过他做守备营的策反工作。洪天遂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一十分艰巨而危险的任务。他立即秘密接触守备营营长,申明大义,说服他率部起义,保住了发电厂,为宁波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洪天遂先后在多所医科大学和高等医学院任教。1956年,时年五十二岁的洪天遂,受卫生部派遣,赴安徽芜湖筹建皖南医学院,并担任安徽省立第二人民医院(在芜湖市)内科主任兼皮肤科主任。因为他有长期在国民党政府工作过的经历,而且秉性耿直,敢于讲真话实话,对时政弊端大胆抨击,并得罪当权者,于1958年在极左的路线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安徽省庐江县白湖农场劳动改造。

经历十八年漫长岁月的劳动改造,直至1976年,洪天遂才劳改释放,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故乡,时年已是七十二岁的暮年老人,作为一位医师最精华的年龄已经过去。1979年,皖南医学院宣布给他平反,恢复名誉。

洪天遂夫妇(前排)与子女合影(1980年摄)

不管是和平年代还是战火纷飞的战争岁月,洪天遂数十年如一日,他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天职,实践自己的“医学济世”的崇高理想。他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凡向他求医,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

1949年6月,那时丽水刚解放,社会秩序尚未安定。温州地委专员李铁峰在丽水蹬坑遭潜伏的土匪袭击,连中六枪,身负重伤,生命危在旦夕。

当时丽水山高路阻,交通闭塞,医疗水平有限,一时无法找到技术精湛的外科医师。此时洪天遂刚好路过丽水,因天气炎热,停留数日。经人推荐,请洪天遂医师就诊。洪天遂查看伤口后,发现创口已经感染,内有骨碎片,手术难度大,但如不手术,并有生命危险,延迟手术亦有致残风险。

出于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洪天遂医师毅然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为他实施高难度的外科手术,术后李铁锋书记恢复良好,经40余天康复,未留任何后遗症。

后来李铁锋多方寻找,找到当年为其救治的洪天遂医师,感谢救命之恩,并对他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推崇备至,在浙南传为佳话。

1951年夏天,一位丽水火柴厂年青工人,不慎手臂被锯子锯掉一半,血肉模糊。洪天遂为其手术,接上了神经,接上了血管,接上了肌肉,接上了骨头,足足做了八小时手术,细致地把手接上,经过后续治疗,半年后恢复正常。现在的医疗水平,不足为奇,但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水平,确是一个奇迹。

洪天遂在行医中,不畏难,尽己所能,一个个例子彰显他医术精湛,技术高超。

1976年回到瑞安后,被聘请到瑞安人民医院坐专家门诊,每周出诊二次。虽然,年时已高,看病时问诊检查,一丝不苟,非常专注,特别对那些贫病交困者,更是关怀备至。

解放前,洪天遂家中拥有很多的田地和房产,瑞安仓前街也有很多房屋。解放后,田地房屋被分掉,连一间斗室都未剩。以至,晚年回到家乡后,只能租住在爱人娘家——姜家汇村。因为姜家汇亲戚多,好照顾。

林先生是瑞安蒋家汇人,他的奶奶是洪天遂爱人的妹妹,在自己微博《大姨公和大姨婆》中写道:“大姨公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人不高,胖胖的。记忆中,他笑声特别爽朗、洪亮。是一位有名的医生,在瑞安洪医生的名气很大,留学日本。大姨公非常讲究卫生,爱清洁,教育孩子饭前一定要洗手。”“大姨婆的娘家也是大户人家,书香门第。家族出来几个黄埔军校毕业生,有一个与蒋介石是同学。在那个时代农村里,家庭妇女能写毛笔字的少之又少,可大姨婆和奶奶都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还记得当时,慕名找洪医师的人还很多。大姨公总是耐心替人看病,开方子。”

1981年,洪天遂在瑞安姜家汇走完了坎坷多舛的一生,离开了他无比热爱的世界。

洪天遂医师洪天遂博学多才,不但医术精湛,也热爱文学,喜好诗赋,勤于笔耕。在当年下放劳改的逆境中,利用劳动之余,农闲之暇,孜孜不倦地把五十年医学临床实践,整理成医学专著《外科学》一书,可惜如今散佚。并对中国古典文学和诗词造诣颇深,晚年是瑞安云江诗社社员,著有《遂园吟稿》两卷。

《遂园吟稿》封面

《瑞安当代诗词选》收录他三首诗词。

春日游仙岩梅雨潭

十丈湍流映白红,奔崖飞壑势无穷。

濛濛长沫疑新雨,阵阵寒光酿冷风。

万斛明珠声汩汩,一潭春水绿融融。

闲来少憩苍苔上,洗尽尘嚣百虑空。

登烟雨楼有赋

一湖春水绕沄州,堤柳丝丝绿满楼。

莺啭若酬船女曲,好风吹送彩莲舟。

西山观红叶寄同游

西山秀气郁青葱,夕阳苍苔衬晚枫。

漫道严霜摧落叶,却教枝梢炼丹红。

洪天遂(前)与儿子洪普清(左)、洪普澄(右)合影(1957年摄)

《瑞安当代诗词选》一书收录了洪天遂三首诗。

春日游仙岩梅雨潭

十丈湍流映白虹,奔崖飞壑势无穷。

濛濛长沫疑新雨,阵阵寒光酿冷风。

万斛明珠声汩汩,一潭春水绿融融。

闲来少憩苍苔上,洗尽尘嚣百虑空。

登烟雨楼感赋

一湖春水绕沄州,堤柳丝丝绿满楼。

莺啭若酬船女曲,好风吹送彩莲舟。

漫道严霜摧落叶,却教枝梢炼丹红。

一首《山花子·咏牛》词中以牛自喻:“南亩深耕稼事忙,缰绳穿鼻等锒铛。尽向人间输乳酪,换糟糠。昔为田单驱死力,遭逢老弱备刀汤。悲怨平生无处诉,对斜阳。”这首词正是对他自己一生的概括与写照。

写于温州市瓯海区梧田镇南瓯景园22幢1302室

2016年4月27日中午1:30时完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