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才能不被洗脑

 昵称34050258 2016-07-28

封面图片:批判性思维,很赞的一本书。


题记:

那篇《别逗了,哪来的国家,只有朝代》阅读量在达到13105的时候,因投诉被删了。

这样挺好,因为越到后面,阅读者的留言就开始越不堪了。甚至出现了“滚出去”类似的声音。(延伸阅读:谁在赶我们走?

客观的说,这个“别逗了”写得不好:措辞不大严谨,一些知识也不充分。大家还那么爱看爱传播,可能就是因为有些话说得很真诚,分析也是基于正常的逻辑。当然,也有很多人是为了骂人点开的,那些骂人的动不动喊别人“滚出去”的,是基于一种信念的力量,也无可厚非。但是更多的陈词滥调,让我觉得你连反对都反对的那么没水平,一看就是不思考的被洗脑者。来来来,我来免费教大家如何防止被洗脑。


1

尊重常识。

有些事情很简单,比如饿了就要吃饭,困了就要睡觉,青春期过后就想谈恋爱。

但很多时候,我们把这些东西都摒弃掉,以为可以不吃饭,可以不睡觉,可以不用恋爱。宣扬不需要这些东西,跨越这些事情的,基本上都属于骗人的。

因为这些常识是一种本能,你如果视而不见,很可能就说明是故弄玄虚。

还有些常识,看起来一针到底,其实还有弯子。

比如你以诚待人,他不以诚待你,然后因此占了便宜,你说这是不是不符合社会交往常识了?

你以诚待人,这事儿是你的态度;别人能不能以诚待人,是别人的态度。

你不能左右别人的态度这是常识,你能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也是常识。

你因为别人不真诚,你也跟着不真诚并且骂娘,这才是不符合常识。


当然有人能超越本能,超越常识。

但是需要三个要素的配合:时间,比如70岁往上,70岁本来就叫古来稀了,干点啥超越的事情也正常。比如地点,你每天深山老林里修炼心智,还精补脑,这也能落得个六根清净。比如人物,人物其实还受着自己一些理想的内驱力,比如甘地就超越了以牙还牙的常识,用不抵抗来对抗英国人的统治,最后赢得了声望。话说回来,这事儿也就对英国人可能好使,如果换成独裁国家,你不抵抗,可能杀你一半人都不止。所以,人物的成就,也得靠对手的帮衬。



有些常识,也是有局限性的,也是需要发展的。

很多人都说爱国就是常识,孝顺就是常识。

这也是一种常识,一种来自文化的常识,不是一种本能的常识。

但是这些常识,是习得的文化,也就需要慢慢的更新发展。

就比如爱国这个事儿,如果你能保持自己遵纪守法不干扰正常秩序,这就不错了。

但是就有些人愿意到处表现自己如何如何口头爱国,然后去指责别人干扰正常秩序,这就是有问题了。

孝顺这个事情也一样,你爹妈养育你对你好,拿你当朋友相处,事情有商有量,这本身不需要什么孝不孝顺的,互相尊重就可以了。至于非得自己卧冰抓鱼,给老娘烧鱼汤喝这种,就造就不合时宜了。然后什么事儿都听爹妈的,找个媳妇先让父母看看合不合适,这就越俎代庖了。


当然有些常识是假常识伪常识,需要区分真伪的常识,就继续到下一节。


2


符合逻辑。

比常识还常识的东西,是逻辑。

就是考量这个事情到底会不会发生,是不是真的发生,你有时候利用常识来猜度发现都行。那这个事情到底是真的假的,如何从口述或者记载里发现真伪,这就得用到逻辑。

我们从小到大的学校教育里,除非你要考公务员,或者你本身是哲学专业,否则逻辑学是不用学的。

这很奇怪,这训练人们思维能力如此重要的一课,没人教。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都被什么唯物主义了辩证法了这些教条理论给锚定了。

你只需要记忆和接受那些需要接受的知识,那逻辑学就成了一门不必要的课程了,这门课教的是人思考的。

什么因果关系啊,什么非A非B了,这些东西会让你发现你学习的很多东西没有意义,不合逻辑。

很多朋友说得好啊,不学挺好,容易脑子乱。


但是如果你不想那么一个一个的接受别人灌输的挂念,不想大脑皮层给洗的很光滑,逻辑分析就非常有用了。

还是拿婚姻恋爱来说事儿吧。为什么?因为这个跟每个人都相关啊,而且这个是人们生活中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不是么?

比如你喜欢上了一个女生,你看着她就好,哪儿哪儿都好。但是你老妈告诉你说,这姑娘我不喜欢,你们不能结婚。为什么呢?因为这姑娘到咱家来不替我干活,一看就不会持家,也不懂老人的辛苦。

你跟老人说,这个女生挺好的,平时也给照顾我吃饭什么的,只是第一次见面来咱们家不习惯。

你老妈说,那也不行,我看看着不顺眼。

好了,你该怎么办?

这其实是很多情感节目的一个必备案例,每年每月每天都在上演。

这个事情,如果用逻辑来分析就非常简单。

首先,两个人处对象,还是你妈跟你女朋友处对象?

这个很简单,就是你俩么。你不会说也跟你妈一起处吧?

其次,你们处完对象,是你跟对象一起生活,还是你对象跟你老妈一起生活?

这个其实也不难,主要还是你俩生活,偶尔你妈可能帮衬下。

所以,这两个问题问完决断就很简单:你自己喜欢就好了。

(延伸阅读:牵手的感觉,无可代替

那你为什么郁闷呢?出现在第二个问题,没了你妈你不知道怎么说话。

你必须要你妈你媳妇一起出现在生活空间里,因为你没钱买房出去单住或者你就本身恋母?

所以每一个情感节目的背后的逻辑,其实可能不是一个经济问题,就是一个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要去看心理医生。经济问题,要去好好努力。

情感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当然这个事情可能不仅仅是上面的逻辑。

可能还有其他的,比如你父母用常识来逼迫你,说她们生养了你,如何如何,你怎么不知道尊重他们的意见之类的。用这些话来要挟你,来打消你的抵抗情绪。

所以这个时候,你不仅仅要有逻辑,还要看清楚里面另外的事情,就是你能不能为你的选择负责任。


3.

勇于负责。或者厘清权责界限。

有很多事情,既符合常识,又符合逻辑,但是事情一直不按照这个常识和逻辑发展下去,不是因为事情多复杂,而是人们缠绕其中,不得选择。

说什么不得选择啊,其实还不就是不敢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已。

还以上面的例子继续说下去,你妈妈的意见你不得不听,可能也不是心理问题,甚至可能也不是经济问题,而只是你妈妈要挟的话语,让你不得不如此。

他为什么能要挟到你?

你自己买房单过,还给她买了一套房单过,她还能要挟到你。

这说明,你们都绕进了一个“怕人说”的圈子。

你妈怕人说自己媳妇不好看,不优秀,以后不能跟你好好过日子。

你怕人说你不孝顺,因为自己的婚姻居然违逆老人的意愿。

你们全家都怕一个媳妇没协商好,大家好日子以后过不下去。


在这里,要插播一个广告。

自由,其实不是一个特别功利的东西。

有时候,自由甚至本身是苦哈哈的,累兮兮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放弃自由,宁愿选择不苦不累,没心没肺。

但是他们忘记了,自由本来就应该是活着的每个人,最基本的生活状态。

独立自由的个体,是每个人最高贵最基本的权利。


广告插播完了。这广告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宣传。

如果你认可这个广告,那么勇于负责的概念就是,这是我的边界,我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选择。然后,我为我这种选择负责。

1000多年前,唐朝大诗人被贬书之际,写了一句“欲采萍花不自由”,还是身不由己的概念。100年前,近代政治的发明家们,从日本舶来了这个词,来特制这种政治权利。其实不仅是政治权利,还是生活权利。

但很多人特别不理解,妈的我还不能自甘为奴了,当奴才主子给吃好的喝辣的;给我妈当乖宝宝,我妈照顾我一辈子。

但是别忘了,如果放弃了自由,你有一天不想为奴了,不想当乖宝宝了,你就惨了。


我总是认为,做一个独立自由的人,本身就是超越一切的价值观。

所以你要不这么想,那这种责任你就不愿意付,这种权责就分不清,你就很容易被洗脑。


4

批判精神。

即使是再独立的人,再自由的风格,也会走极端的。

走极端,是另外一种洗脑。

这不是别人洗脑你,而是你主动选择听着让自己舒服,匹配之际认知的理论。

比如有人很享受性爱的快乐,就会为性爱选择去辩护,让很多人怀孕,或者被很多人搞怀孕。

这个时候,他可能会选择性解放的理论。

但是性解放这个话题,配套的还有性的忠诚,比如一段时间内,你是不是能只有一个性伴侣?

而不是在欺瞒的前提下,保持很多性伴侣。

这个时候,你的选择,就会因为自己行为有明显的偏向,你放弃了基础的真诚原则。

你是一个自由风格的人,但是你却选择欺骗了别人的自由。


再好的观点,都有自己的立场和瑕疵;再好的认知,也都是在一定时空中生效。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固执己见,自己给自己洗脑的人?

如何才能避免自己进入这种小巷思维?


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对自己,对世界的批判精神。

任何一劳永逸、一成不变、一言九鼎的观点,都是可疑的。

任何事情都不是只有一种观点对的,任何事情也都可以从相反角度来审视政策和观点。

比如,当难民偷渡到一个国家,是应该保障这些难民的人权,不遣返它们;还是应该直接遣返,避免伺候很多普通的老百姓,伪装成难民,形成独特的移民潮?

或者是,还有没有第三种选择的思路,既能保证难民的人权在人道主义国家不被摒弃,又能保证原有居民的正常生活,而避免道德风险,形成“偷渡移民潮”?

常怀批判精神,有助于我们看透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在偏执的观念中走得太远。


上个世纪中叶,一位名叫卡尔波普尔的哲学家告诉我们,有个工具可以让我们时时保有科学精神和怀疑态度:你所说的,如果不能被证伪,这就不是科学的。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的说法多么符合常识,多么有逻辑,多么分清责权利……

但是你女朋友满怀期待的等着你的答复,你却跟她说,”我爸我妈也是好心“。

这时,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因为,你女朋友总不至于因为要和你在一起,而去证伪你爸妈是坏心吧?

不可证伪,就是虚情假意了。


PS:卡尔波普尔,是我最喜欢的哲学家之一。证伪概念肯定不是我引用的这么简单,在这里只是行文需要的”世俗化“应用,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阅读波普尔的著作《猜想与反驳》来详细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