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年注册会计师考题,每年《审计》上卷的第一题都是识别财务报表层次的风险,设计总体应对策略。然而,从2013年开始,注册会计师考试已经弱化了总体应对措施这部分知识点的考核,而更加注重识别报表层次的风险(在2014年仅涉及到2.5分),很多报表层次的风险每年都会重复,如:IT系统的更新与新的IT系统、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企业发生合并事项、企业发生处置子公司事项、管理层或者治理层整体或主要人员更换、董事会设定新的经营业绩目标从而给管理层完成业绩目标的压力(与舞弊风险更加相关)、企业需要招投标、需要上市、融资等,近两年比较偏爱考查境外业务的发展和并购等。
提升对知识点的敏感度
事实上,面对财务报表层次总体风险知识点的考查,考生需要增加敏感度,形成条件反射,考生见到“上市”这个字眼应马上反映出这个情况属于报表层次的风险,见到更换管理层或者治理层、实施新的IT系统等事项,考生就要条件反射般的识别这些都是报表层次的风险。
考生在读案例的每一句话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这个思路去思考:“一共两个层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到底是哪个层次的风险。”当考生看到考题中描述的内容判断不出是属于哪个会计科目的时候,那么可以基本确定是属于报表层次的风险,特别是《审计》教材书中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6个方面,这部分内容都是风险点的所在。
当然,考生看书时有时会感觉好比“雾里看花,不知所云”,此时历年真题的案例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比近几年真题,不断的反复阅读和理解,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案例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教材,比如关联方交易、大股东占用资金等内容,考题都有涉及。
考生们一定着急想知道如何才能训练出敏感度,那就是“刷题”,建议首先刷历年真题,从2010年的真题开始刷,切记做完试题之后再核对答案。
换个角度思考风险点
由于没有旁人的指导和帮助,只能靠历年真题和考生自己的思维,当考生看到与真题答案不一致的时候,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举个历年真题的例子。
1.健康公司新管理层上任后,对营销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2012年真题)。
2.2011年健康公司为研发治疗 慢性肝炎的药物投入了较多经费,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政府补助(2012年真题)。
3.受到2011年上半年主要原材料涨价的影响,健康公司主要产品的生产成本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2012年真题)。
考生最初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可能会只是把新管理层的上任作为报表层次的风险,而没有把营销模式的调整也作为一个报表层次的风险。这个题目提醒考生做题的时候一定要记得题目中没有一句是废话,每一句话都是风险点,一定要反复的琢磨和思考题目中的每一句话背后含义,这个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通过不断“刷题”就可以实现。
考生在做第2题的时候,也有可能只是把研发支出和政府补助识别出认定层次的风险,并没有把整个研发项目作为报表层次的风险。这个题目给考生的提示是案例中的一句话可能同时存在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两个层次的风险,而不只是一个层次的风险,这个时候就需要认真地判断,更加需要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和案例背景来做判断。
考生做第3个题目的时候,如果把原材料上涨当做认定层次,没有当成报表层次,就会出现和上面所说的看不出来会计科目就是报表的问题存在矛盾,这个题目的答案是“原材料价格上涨。
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健康公司的生产销售都带来不利影响,可能影响财务报表”。
事实上,这题主要考的不是原材料上涨的问题(不是存货计价和分摊的认定),而是对企业营业业绩带来的影响,用审计术语表述是该项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多项认定,进而难以确定属于认定层次的错误。这个题目给考生的提示是不要机械地认为原来的理论是正确的,要看到这个业务的本质,首先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进而导致企业毛利下降,这些连锁的反应得出对企业销售带来不利影响,也就是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
在“刷题”的时候,考生一定要做备忘录,把遇到的情况和关键字记录下来,做为日后练习和复习的提纲和模板。这部分复习要从历年考题开始,因为历年考题是最有针对性也是最权威的,在最后冲刺的时候,考生会发现备忘录可以大大提高做题速度。报表层次的风险识别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也是审计中也是必须完成的一个程序,笔者在写本文的时候是在做一个施工企业的审核项目,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存在重大的会计估计,这是整个行业存在的问题,就存在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